直立行走是人類出現的标志之一,“站起來”不僅解放了雙手,同時給了大腦發育的機會和能量供給。
行走是人類區别于動物的一大特征,也是經過了數萬年的發展實現的。
随着生活條件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從追求吃飽變為了研究如何吃好,再到關注如何活得健康,延長壽命。
有人說,最好的運動是行走,那麼究竟走路快的人還是走路慢的人更加長壽呢?研究發現,兩者之間的壽命可能相差15年。
健康的生活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意思是人們吃完飯後通過适當的運動促進血液循壞,這樣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結果。
但這句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飯後能不能走這個問題也是因人而異的,并不能以偏概全,适用于所有人。
英國萊斯特大學做過一項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走路快慢與壽命有一定的關聯。
該研究尋找了47.5萬年齡在50歲左右的人,對他們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研究,最終對這些人的走路習慣和死亡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分析後的結果讓所有人眼前一亮。
該研究最後的結果顯示,走路快的男性平均壽命在85.2歲以上,而走路慢的男性僅有64.8歲,差異達到了20歲以上。
而走路快的女性平均壽命在86.7以上,走路慢的女性僅有72.4歲,差異達到了15歲左右。
通過這樣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女性的平均年齡是大于男性的,除此之外,走路快的人群平均年齡遠遠超過走路慢的人群。
簡而言之,用走路快的人更加長壽這句話來概括這個研究結果也絲毫不誇張。
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證明走路快慢和壽命存在一定的關系,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因果關系,因為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并不僅僅是走路,還包括飲食、環境、疾病等的影響。
那我們習以為常的走路是怎麼和壽命扯上關系的呢?
走路看起來非常簡單,畢竟從咿呀學語到學會走路是嬰兒時期的必修課。殊不知,走路的過程卻和身體各個系統都會産生一定的聯系,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能夠從側面反應身體的健康狀态。
研究人員表示,适量的有氧運動有助于延長壽命。有氧運動可以維持人體DNA的端粒長度,而端粒是和人體壽命有直接關系的,端粒縮短得越快,壽命減少得也越快,壽命就會短。
除此之外,适量的有氧運動有降低患病風險的作用,對延長壽命有所幫助。
快走的運動強度是大于慢走的,因此身體消耗的熱量也會增加,有利于消耗更多的脂肪,讓全身的機能得到更多的鍛煉,促進血液循環,降低一些疾病的患病風險,例如“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等。
而慢走的運動幅度是比較小的,運動頻率也相對較低,完全發揮不了快走的運動作用,走完之後身體也許并沒有什麼反應,完全起不到鍛煉的作用。
看到這些結論,不免有人會懷疑它的真實性,但關于快走對身體有益是有數據支撐的。
英國劍橋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每天快走20分鐘,降低了三分之一早死的幾率;美國一科研雜志指出,每天快走10分鐘,就能有效降低心髒病病發的概率,可有效預防前列腺癌、腸癌等癌症。
快走好處多多,那究竟怎麼樣的頻率是快走,什麼樣又算是慢走呢?
通常情況下,每分鐘的步幅能夠達到90-120步就屬于快走了,但走幾分鐘是沒什麼效果的,至少要走上10分鐘,最好走上半個小時,等身體有一定的反應,微微有些冒汗,呼吸變得急促,這才說明快走有了效果。
大步流星往前走和慢吞吞地走有這麼大的區别,如果每天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鍛煉,不如抽出一點時間快走,讓身體每天都得到鍛煉。但是,現在的交通工具很發達,走路則是能省就省,很多人都不喜歡走路了。
随着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會越走越慢,這又是什麼原因?
這是因為30歲之後,人體的肌肉數量會慢慢減少;成年人忙碌于各種事情運動量很少,也會影響骨骼的堅韌度。
而人一旦上了年紀,步入老年階段,身體狀況也會大不如前,走路也就越來越慢,這是難以避免的問題。
快走雖然對身體有益,卻也要有所注意,不是所有人都走得越快越好。
快走之前最好做做熱身,特别是老年人,合理的舒展運動和拉伸運動可以讓身體有所準備。
如果确實屬于高齡老人,身體虛弱,就要避免快走,以免出現呼吸短促、身體協調不靈敏,摔倒後骨折的情況,這樣反倒是得不償失了。
快走的鍛煉強度雖然比不上慢跑,但是對于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同樣是屬于一種較為劇烈的運動。
在快走的過程中,關節活動的頻率也會比較快,因此容易造成膝關節、腳踝關節等地方的毛細血管擴張,甚至可導緻毛細血管破裂而發生關節水腫,加重關節不适症狀,可出現明顯的疼痛不适感。
綜上所述,快走是一個低成本高回報的有氧運動,放下手機、關掉電視,走出去動起來,健康生活才能常相伴。但快走也要注意人群,切記量力而行,人雲亦雲,要考慮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适的運動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