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思想文化極為繁榮的時代,當時各種思想流派層出不窮,無數思想家四處奔走,形成了百家争鳴的著名局面。毋庸置疑,諸子百家的理念或多或少對今日的中華民族産生了深遠影響,不管是被封建帝王奉為圭臬的儒家思想,還是幫助秦國崛起,實現大一統的法家思想,抑或是倡導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都為人津津樂道。
除此之外,對軍事理論研究頗深的兵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思想,以及提倡五行陰陽學說的陰陽家思想等等,都憑借自身特質得以長久流傳,持續發揮作用。不過,曾被孟子拿來與墨家相提并論,創造出成語“一毛不拔”的楊朱學派如今卻已經沒有了什麼知名度。那麼,這一昔日的著名學派到底主張些什麼,又為何如今銷聲匿迹了呢?
史學大家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認為楊朱大約生于周安王七年(前395)。和那個時代許多著名思想家不同,楊朱并沒有将自己的思想單獨編集成冊,這或許也是導緻他逐漸被人們忘記的原因之一。如今,我們隻能通過《列子》、《孟子》、《呂氏春秋》等典籍側面了解楊朱的理念,但即使如此,他的許多看法也足以令人感到驚世駭俗。
首先來說,楊朱學派通常被歸于道家,但其理念又與道家存在着許多分歧,甚至還曾經被作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所排斥。因此,楊朱學派也可以看做是自成一派。至于其核心思想,用一個本就脫胎于楊朱學派的著名成語就可以概括,那便是“一毛不拔”。
如今,一毛不拔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極度吝啬,不願意有絲毫付出,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本是孟子用來概括楊朱學派思想的。原文中如此寫道:“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孟子表示,楊朱主張一切為了自己,因此即使是拔下自己身上的一根毛就能有利于天下,他也不願意做;墨子主張愛人如己,因此隻要對天下有利,那把全身的毛拔光也願意。魯國的賢人子莫将二人觀點折中,已經接近至道,但折中需要有所權衡,否則實質上仍然是偏向于其中的一方,那就失去意義了。
相信很多人會認為楊朱“一毛不拔”的想法太過偏激,畢竟如果能夠有利于天下,付出“一毛”作為代價又有何不可?其實,他的原話還有後續,全句乃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也就是說,盡管不會為了天下損失一絲一毫,但他也同樣不從天下獲取什麼。
在楊朱的構想當中,隻要每個人都不為了天下損害自己的任何利益,也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天下,那麼治世就可以到來了。實質上,這種思想的内核便是極度“貴己”,将自身視為唯一需要重視之物,在不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嚴格做到不給他人添麻煩。如果以楊朱學派作為治國思想,不難想到這個國家的民衆恐怕會人人隐居,交往淡漠。
對于楊朱提出的這種如今看來都相當驚人的言論,當時卻有不少人都表示了贊同和支持。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當然對此極力反對,于是曾表示:“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在駁斥楊朱學派不尊重君主、墨家學派不尊重親人的同時,孟子的一句“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也說明了當時楊朱、墨家兩大學派影響力确實巨大,已然是思想界的兩座高峰。然而,随着時代變遷,封建統治者出于維護政權穩固的考慮先後選擇了法家、道家和儒家作為治國思想,太過激進、不利于統治的楊朱學派則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楊朱學派的興起,在于它極大地肯定了人的自我價值,且迎合了深藏在人們内心的利己主義思想。然而,正如上文所說,信奉楊朱學派者往往會成為不問世事的隐士,自然就無法将其思想進一步傳播。對于普通人而言,想要徹底達到一毛不拔的境界是極難的,而對于統治者而言,楊朱的思想完全不利于社會發展。于是,在衆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太過極端的楊朱學派終究是沒能延續當年的輝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