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與詩一樣,都非常講究意境。但當它們二者結合起來,便成了一種極其特殊的美學現象,所謂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用一種藝術形式來命名,它便是題畫詩。顧名思義,它指的便是在畫的空白處,由畫家本人或者他人題上一首詩,以達到詩畫互補,意境更加深遠的藝術效果。
而說到題畫詩,最為脍炙人口的便是北宋文學家蘇轼在慧崇畫作《春江晚景》上題的一首詩。如今慧崇的畫《春江晚景》早已失傳,但蘇轼題在畫上的詩卻成了千古絕唱。慧崇的畫《春江晚景》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蘇轼題在第一幅畫鴨戲圖上的《惠崇春江晚景》,不僅再現了原畫“鴨戲圖”中的江南早春景色,還凝聚了自己對生活的哲理思索,使詩清新自然而富有理趣。
而蘇轼提出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理論,也在他的這首詩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至于這首詩的成就,它曆來為詩論家所稱道。《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中寫道:“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934年後,原畫早已失傳,但蘇轼的這首詩俨然成了千古名作,被我們廣為傳誦。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蘇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轼便再現了原畫中的春天特有景色。即竹林外兩三枝桃花開始綻放。雖然這句詩的意思理解起來很簡單,但是它透露的很多信息卻是需要我們知道。其一,桃竹相襯,能夠看到桃花,說明竹林處于稀疏的狀态。其二,竹林的稀疏同桃花的“三兩枝”表明了季節是在早春。其三,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然展現出來。
次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即在江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了春天江水的回暖。從視覺上看,蘇轼是由遠及近,從江岸寫到江面。從表達的意思來看,這裡同樣也點明了季節是在早春,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另外,蘇轼這裡還凝聚了自己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這就告訴了我們:事情無論大小,都要親曆其境,才會有最真實的感受。我們常常會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鴨下水而知春江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兩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仍然是緊扣首句中表明對“早春”來進行描寫。即滿地已是蒌蒿,蘆筍也開始抽芽,此時的河豚也正逆流而上,從大海回到江河裡。可見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裡的“河豚”句,是原畫中沒有的,也是畫筆難以描繪出的,它是蘇轼合理的想象,通過詩句成功的表達了出來。
綜觀蘇轼的這首詩,蘇轼通過自己的筆墨,将原本無聲、靜止的畫作,轉化為了有聲、動态的詩境,無疑就是那種詩情畫意完美結合的作品。堪稱是古代詩畫相結合的典範之作。總的來說,蘇轼這首詩,是題畫詩中的千古名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美到令人心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