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

娛樂 更新时间:2025-02-03 14:55:31

挪威作家漢姆生有句名言:世上沒有一件事是由一種原因引起的,而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于曆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将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确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着最大關系。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1

01劉備給關羽孤傲“加油打氣”

關羽性格孤高自傲,當世之人能夠得到關羽認可的實在不多。劉關張三人自桃園結義,一路艱苦創業,同食共寝,彼此之間形同一人。從公元184年到220年(關羽兵敗身亡)整整16的年時間,兄弟三人不可能不了解彼此性格。

再加上荊州是戰略要地,同時也是是非之地,吳蜀兩家為此發生過多次不愉快的摩擦。一定程度說,看護荊州不單單是猛将鎮守那麼簡單,更需要有一位能夠調停吳蜀關系的中間人。

縱觀整個蜀漢政權,劉備可以派任何人去,哪怕是張飛和趙雲,唯獨不能由關羽坐鎮荊州,為何?答案是關羽太高傲,曾經數次羞辱東吳君臣。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2

此前,孫權想着結交關羽,緩和吳蜀之間的關系,便派遣使者帶着聘禮,向關羽的女兒提親。關羽面對東吳的提親,表現得十分高傲,甚至高傲到有些低能,他對孫權使者說“虎女焉能嫁犬子”。

關羽實在不應該口出狂言,當着屬下的面如此羞辱孫權,換做哪個英雄豪傑能夠承受。關羽此話一出,算是與東吳孫權結下無法消解的仇恨。孫權隻有誅殺關羽,才能向天下證明到底誰才是虎犬之輩。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要想毀滅一個人,必先讓他膨脹“瘋狂”。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此時的關羽在衆多榮耀的簇擁下,早已漸漸地失去理智。從他本人初次登場的經曆來看,他的豪情傲氣與武藝謀略一樣,天下人能夠企及的人實在不多。這些光環既成就關羽的生前身後名,也加速着關羽的“毀滅”。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3

劉備對關羽日益膨脹的行為,非但沒有加以約束,反而采取熟視無睹的态度,對關羽的封賞更是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劉備自稱漢中王時,曾給關羽封“假節钺”,張飛、馬超等人也僅僅得到“假節”。《三國志·關羽傳》有記載:

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

假是“暫代”之意,節杖象征天子親臨,斧钺是“君主的君權”。武将擁有假節,往往可以代替君主帶兵打仗,但假節钺則可以全權代表君主行使一切權力。

不得不說,蜀漢建立前期,劉備太“寵愛”關羽,正是這種無限度的溺愛,将關羽捧到蜀漢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使得關羽變得更加目中無人。從關羽羞辱孫權,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再到“命喪臨沮”,劉備“功不可沒”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4

02兄弟失和,劉備“借刀殺人”

蜀漢尚未建立前,劉備出于用人的需要,對關羽寵愛有加,使得關羽成為蜀漢真正的二把手。伴随三足鼎立之勢逐漸趨于穩定,魏蜀吳三國和諧相處,蜀漢的矛盾便由外部隐患變成内部鬥争。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與關羽的争鬥不是因為“權力”,而是兄弟君臣間觀念失和

關羽是一代儒将, 他一生奉“春秋”為圭臬,晝夜研讀愛不釋手。深受春秋大義感染的關羽,他所追求的是“匡扶漢室”,畢生以“漢家之臣”為理想追求。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5

劉備則不同。最初,兄弟三人結伴闖江湖時,所提出的口号是“忠心漢室,解救獻帝”。随着劉備的勢力不斷擴大,野心也随之暴露,火急火燎地加速稱帝的步伐。

劉關二人的矛盾由此産生,漢獻帝在禅位14年後(公元234年)才駕崩,站在關羽的立場來看,漢獻帝雖是傀儡皇帝,但他仍然是漢家之主。劉備此時急于籌備稱帝,卻不思匡扶漢獻帝。充分說明劉備一直以來用“克複中原,光複漢室”為幌子欺騙天下人。

從關羽後來的活動迹象也能表明,關羽主要生活在荊州很少回成都面聖,君臣間互通書信的頻率都很少,以前是同床而睡、同桌而食知無不言的好兄弟,如今卻鮮有往來,劉關的感情間隙出現很大的裂痕。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6

以前是兄弟,現在是君臣。劉備是“皇帝”,他想要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又怎能容忍有人與自己觀念不和。所以,關羽襄樊之戰失利時,蜀漢的救援速度行動緩慢,實則是想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而已。

03總結·談蜀漢荊州戰略部署

荊州屬于是非之地,魏蜀吳三國紛紛觊觎此地。雖然貴為兵家要塞,派悍将鎮守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荊州關系蜀漢的北部門戶,但劉備對荊州的布防存在很大的問題。

先是用人問題。關羽作為主将是下下策,上文提到關羽的性格太過剛烈,不擅長阿谀我詐的人際關系處理。關羽的人緣差不僅表現在對待魏吳的态度,對自己的同僚也經常愛答不理。

經過赤壁之戰後,荊州一帶的局勢相對平穩,吳蜀兩國也達成暫時擱置的協議,魏國也沒有興兵來犯的意向。此時,三國都想維持和諧的局面,力圖發展内部生産。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7

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帶動一個人的價值轉變。

魏蜀吳三國關系緊張時,派“萬人敵”的關羽鎮守是最佳人選。一旦三國默許停戰協議,關羽的存在很有可能引起新的矛盾,後來的襄樊之戰是最有力的佐證。

再是城池設置問題。荊州附近有諸多小州郡,作為荊州本部的協防。劉備若是知道關羽的問題,應該慎重地給關羽布置協防偏将。悲哀的是,劉備給關羽選配的偏将是劉封、孟達、糜芳等。

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一介文人士大夫。自古皇家國戚哪有感情可言,無不是圍繞權力官爵的争鬥,又加上關羽素來有輕視士人的行為,所以襄樊之戰中,糜芳不顧及與劉備“姐夫與小舅子”的關系,率先開城投降東吳(多說一嘴,從糜芳身上驗證一句真理“一個人有過一次背叛,便會有第二次背叛”,當年追随陶謙時,糜芳兄弟極力慫恿劉備取代陶謙自領徐州,如今又背棄親情投靠東吳)。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大意失荊州)8

劉封與關羽的仇恨更大,劉備尚無子嗣時,曾有意立義子劉封為儲君,遭到關羽的極力反對,劉封為此念念不忘,懷恨在心。聽說關羽襄樊失利,索性禁閉城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遲遲不發兵解救關羽。

終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以“敗走麥城”的方式為人生收場,為後世留下“大意失荊州”的刻骨教訓。

關羽一路走來,為人正直,不屈氣節,他的人格非常值得肯定。自古以來,武将大多不死于戰場,而是死于一殿之臣,關羽也不例外。或許,筆者的分析有些陰謀論的成份,筆者若有高見,歡迎評論區留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