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28 19:01:24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單已發布整整一周。在這一周中,“米其林不懂中國菜”、“米其林的評價标準不對‘中國胃’”等各種指摘大于褒獎。

尤其本地老字号在米其林評選中幾乎“全軍覆沒”,讓北京人覺得“沒面兒”。而摘得米其林一星的唯一一家老字号——萃華樓的總經理王培欣覺得,國内沒有一份米其林這樣有“含金量”的榜單,才是真正“沒面兒”的事。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1

已錄入《北京米其林指南》的萃華樓介紹。圖/萃華樓官網微博

上午十點,崇文門新世界商場剛開門,當其他品牌的“櫃姐”還處于迎賓狀态的時候,二層萃華樓的預訂電話已經響個不停。在這份北京米其林榜單中,萃華樓是老字号中唯一的“摘星”餐廳,在很多網友口中,萃華樓給北京、給老字号“争氣”了。

在門口領位的服務員感受最深的是,之前來吃飯的幾乎都是來懷舊的老年人,從“摘星”那天起,食客群體明顯年輕化,為了這顆“星”來打卡的年輕人明顯增多。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2

新京報記者 王萍 攝

王培欣對于摘得米其林一星的感覺,是“被天上掉下一個餡餅砸到了”。雖然餐飲業内一直對米其林認可度很高,但是作為北京老字号,大家都覺得米其林“很遙遠,想申報都找不着門。”

11月28日揭曉當天,王培欣和平常一樣到店裡上班,中午手機就收到好多“恭喜一星“的微信。“我完全不知道,什麼一星?”報道滿天飛的時候,王培欣才聯系上米其林官方,取回了一星的榮譽牌。

“直到這個牌子擺在店裡,我們門口的迎賓服務生,才想起之前确實有人來讓我們填過一張單子,好像是米其林的調查表,服務生說他當時以為是賣輪胎的。”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3

新京報記者 王萍 攝

王培欣說,自己在餐飲行業工作20多年,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獲得“北京市烹饪比賽”名次的榮耀感,但如今面對各種評選、排行,拿回獎牌、獎證幾乎都“無感”了。

在餐飲圈内,大家有着“心照不宣”的内幕:很多餐廳花錢找大V寫好評,甚至花錢找大V給競争對手寫差評,形成惡性循環。餐飲企業的經營者,與很多榜單的評委也都是“朋友”,人際關系、人情社會在餐飲榜單評選中有很大體現。“這種因為人際關系形成的榜單,能有多少含金量呢?”

王培欣所說的含金量,體現在“國内這麼多榜單、評選,出來後有多少人追着打卡吃飯?但米其林做到了。之前根據統計,獲得米其林星級後,餐廳的流水會有15%-20%的增長。确實萃華樓獲得一星之後,生意比以前更好。”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4

新京報記者 王萍 攝

王培欣坦言,在不少有名的中餐廳,“打招呼”和“沒打招呼”的菜品味道不一樣。“熟人打招呼,餐廳會讓廚師更加細心地把菜做好,不是熟人打招呼,按照一般流程做,忙起來有可能品質有所下滑,這在餐飲界普遍存在,雖然差距很小。”但如果一個餐飲企業管理水平高,這種情況可以杜絕。“我自己經常會匿名在萃華樓點菜系統上下單,接單的廚師不知道是我點的菜,菜上來才知道是我點的,這樣抽查的頻率幾乎兩天就有一次。”

一份北京的榜單,上面卻出現了不少粵菜、江浙菜、上海菜,這同樣讓北京人耿耿于懷。王培欣也覺得這不排除米其林進入中國後,從香港、廣州、上海一路北上,确實可能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感覺。“西方人吃純正的北方菜,尤其沒有改良或口味融合的北方菜,确實可能會感到油膩。加之很多餐館不思進取,菜品依舊保持多年前的做法,很多菜品不用說外國人,就是國人自己吃都不愛吃。”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5

新京報記者 王萍 攝

其實,在米其林北京“必比登”推薦餐廳名單公布之後,網友就已經為正式的米其林榜單“打草稿”,隻是沒有想到北京的衆多老字号幾乎“全軍覆沒”。加之最近有不少老字号餐飲企業傳出業績大幅下滑的消息,讓不少人也開始為老字号擔憂。王培欣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字号并非不思進取,也可能被體制束縛,影響了創新的熱情。”

王培欣舉例說,某個老字号的廚師想在夏季推出時令的夏季菜品,但菜品的敲定需要層層上報。“報上去批複之後,時間已經過了3個月,夏季都過了。很多國營餐飲企業,流程過于繁瑣,廚師經曆幾次‘折騰’之後,形成‘算了,我再也不找這個麻煩了’的想法,最終導緻整體缺乏積極态度。”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6

新京報記者 王萍 攝

北京米其林榜單揭曉,“用西方的評價标準來評價中餐是否合适”也在網上引發熱議,更有業内人士認為這帶有“文化霸淩”。王培欣的觀點是,“文化霸淩”談不上,但米其林确實對北京的餐飲不太了解。

他介紹說,“我通過觀察,米其林應該也是通過本土的點評,尋找排行靠前的餐廳匿名試吃,試吃後再評價。選擇的肯定是大家公認的優質餐廳,也就是說,其實米其林也是在通過之前的‘指南’,來為他們‘指南’,不可能吃遍所有的北京餐館。

中餐與西餐評價标準的差異,還體現在烹饪方法的不同。王培欣說,中餐的烹饪手法比西餐更博大精深,一道中國菜,不同廚師不同味道,即使是标準化的原材料和調料,與廚師個人的理解、掌握的火候、下料的時間都有關系。特别是魯菜,對廚師要求功力深,炒菜過程中火候不能一成不變,要在對的時間調成對的火候。

北京老萃華樓現狀(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7

新京報記者 王萍 攝

此外,王培欣介紹說,中國菜還講究“鍋香氣”,一定是入口的時候有點“燙嘴”。老師傅說‘一熱起三鮮’,半溫不涼的菜就廢了。這就是中國烹饪和西方的不同,西方煎制,東方爆炒。而且講究的東方菜品調味料很少,幾乎都展現的是食物本身的鮮香,即使是調香,也是用高湯的手法。”所以,烹饪方法的區别、日常飲食習慣的差異,加上個人口味的不同,必然導緻米其林的“衆口難調”。

王培欣透露道,“我自己雖然做老字号,但是特别傳統的菜品,現在确實受衆群體越來越小。人們接受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口味變化了很多,不融合創新,确實難以立足。”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李揚 校對 李世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