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練習題
一、基礎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贻( ) 有奇( ) 二黍許( ) 箬篷( ) 糁之( )
峨冠( ) 多髯( ) 椎髻( ) 衣褶( ) 诎( ) 器皿( )
2.解釋下列加點字或詞的意思。
(1)罔不因勢象形: (2)嘗贻餘核舟一:
(3)箬篷覆之: (4)其兩膝相比者:
(5)矯首昂視: (6)其船背稍夷:
(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8)诎右臂支船:
(9)左手倚一衡木:
3.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的一詞多義。
(1)東坡右手執卷端: 其人視端容寂:
(2)高可二黍許: 珠可曆曆數也:
(3)中軒敞者為艙: 為宮室、器皿、人物:
4.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作者是按_____順序來寫的,先寫核舟的_______面,次寫它的______面;寫正面,先寫舟的_____部分,次寫_______,最後寫_______。
(2)“核舟”的主題是“_______”,核舟小窗兩邊所刻文字是“_________ ”“________”。左邊的刻字出自《_____ 》,右邊的刻字出自《__ 》。文中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一句話是:____。
5. 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嘗贻餘核舟一(贈)
B.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看)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奇妙)
D.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經)
6. 下列各句中“為”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
A. 中軒敞者為艙
B. 通計一舟,為人五
C.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 不足為外人道也
7.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本文屬于事物說明文。全文的結構為“總—分—總”,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
B. 本文節選自清代魏學洢編的《虞初新志》。
C. 題目“核舟記”中的“記”表明了文章的體裁,在這裡有摹寫的意味。
D. 本文的說明對象是王叔遠送給本文作者的“簡桃核修狹者”所刻成的小船。
8. 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罔 不 因 勢 象 形, 各 具 情 态
(2)舟 首 尾 長 約 八 分 有 奇
(3)蓋 簡 桃 核 修 狹 者 為 之
9. 文章介紹核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來寫,而是将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序加以颠倒。為什麼要這樣寫?
10. 從全文看,核舟這個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11. 文章重點介紹了核舟的哪個部位?為什麼要把它作為說明的重點?
二、對比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甲】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嘗贻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糁之。
③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④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⑤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核桃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魏學洢《核舟記》)
【乙】季弟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曆曆可數。城巅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執桴鼓,若寒凍不勝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鑿雙戶,可開阖。戶内一僧,側首傾聽;戶虛掩,如應門;洞開,如延納狀,左右度之無不宜。松外東來一衲,負卷帙踉跄行,若為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似聞足音仆仆前。核側出浮屠七級,距灘半黍。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幾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舣舟處當寺陰,高阜鐘閣踞焉,叩鐘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興乃爾。山頂月晦半規,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
——(宋起鳳《核工記》)
12.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
(1)其兩膝相比者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______
(3)核側出浮屠七級______
(4)負卷帙踉跄行______
13.下列加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B.左右度之無不宜 伯牙遊于太山之陰(《<列子>一則》)
C.睡足徐興乃爾 太祖乃悟(《趙普》)
D.雕欄相望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14.翻譯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2)有客憑幾假寐,形若漸寤然。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停頓一處。
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16.根據文章内容理解填空。
甲乙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說明對象,又兼有人事。但也有不同,甲文說明對象為______,突出“______”的主題;乙文說明對象為______,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唐張繼《楓橋夜泊》中詩句回答)的意境。
17.甲乙兩文都寫了衆多人物,他們神态情趣各有鮮明的特征,說一說這樣寫的好處。
(二)閱讀下面【甲】【乙】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糁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節選魏學洢《核舟記》)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節選林嗣環《口技》)
18. 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
(1)其兩膝相比者 _____
(2)如有所語 ______
(3)兩股戰戰 _______
19. 選出下列加線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啟窗而觀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絕類彌勒 群響畢絕
C. 中軒敞者為艙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 高可二泰許 珠可曆曆數也
20.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2)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21. 【甲】文為了清楚而有條理地介紹核舟“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作者采用了______說明順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通過刻畫“賓客”的神态、動等細節,運用_____描寫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善”。
22. 【甲】【乙】兩文分别表現了民間藝人微雕和口技技藝的高超。這樣有着獨特魅力的中華文化遺産,正逐漸消失。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認為應該怎樣來保護或傳承它們呢?(寫出兩條合理建議)
參考答案:
1、略
2、(1)無,沒有;順着,就着。(2)贈。(3)用箬竹葉做的船篷。(4)靠近。(5)舉。(6)平。
3、略
4、【答案】 (1) 核舟 空間 正 背 中間 船頭 船尾
(2)大蘇泛赤壁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赤壁賦 後赤壁賦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5、【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後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D項有誤,“曾”的意思應該是“竟然”。
6、【答案】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上下文的内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的學習中,要特别重視并掌握這類一詞多義的單音節詞。B項中的“為”和例句中的“為”意思一樣,都是“雕刻”的意思。A:是;C:是;D:對,向。故選B。
7、【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常識的把握,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情節,根據問題作答即可。B項表述不正确,編選者應為張潮。
8、【答案】(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9、【答案】①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打開、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吸引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刻有蘇轼《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轼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麼,蘇轼、黃魯直、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了;先寫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一環境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産生這樣的藝術效果。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對說明順序作用的分析。船艙部分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副對聯,這與第一段的末句“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題,能夠吸引讀者,所以應該先寫船艙部分。
10、【答案】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畢備。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文中能體現雕刻家技藝精湛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說明等,這可以歸結為“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畢備”。此外,文章首尾段反複強調用料之少,所刻事物之多,也表現了雕刻藝術的精湛。
11、【答案】核舟的船頭部分。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人聚會泛舟赤壁,因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态各異。這些内容緊扣核舟所刻主要内容“大蘇泛赤壁”,所以作者把對船頭的描繪作為說明的重點。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核舟的名字是“大蘇泛赤壁”,船頭上有蘇轼,照應核舟的名字。本來核舟就小,而在核舟的船頭上的每個人都各具情态,一方面照應第一自然段,另一方面更加凸顯了雕刻人技藝的高超。
12.并列,緊挨着 同“橫”,與“縱”相對層背着
13.C
14.無不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拟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有一個船客靠着茶幾在休憩,樣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15.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16.核舟大蘇泛赤壁桃墜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7.通過富于特征性的藝術細節處理,集中而精确地表現出豐富的生活内容,突出了古代微雕工藝者精巧的構思、高超的技藝、卓越的成就。(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2.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内容,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此題考查了通假字。
13.試題分析:A項分别表示轉折和承接,B項分别是代詞和結構助詞,C項譯為“就”,D項分别是代詞和助詞。
14.試題分析: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因”“憑”“若”等詞語,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詞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譯。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15.試題分析: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标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16.試題分析: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說明對象,但說明對象又不相同,要表達的主題也不相同。前者主要表達的是“蘇轼泛舟赤壁”的主題,後者主要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17.試題分析:對人物進行細緻的描摹屬于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作用是側面襯托,主要是襯托出精巧的構思、高超的技藝、卓越的成就。
【參考譯文】:
【乙】文: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墜子,長五分左右,寬四分。整個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間有一座城,城牆垛子可以清楚地數出來。城牆頂上有座樓,樓門大敞着,裡面有一個人。他像專門打更的士兵,手裡拿着鼓槌,凍得瑟瑟發抖.山腳處建有一座古老的神廟,有三棵松樹隐藏着它。松樹下面開了兩扇門,可以打開和閉合。門裡面有一個和尚,側着頭在全神貫注地聽着外面的聲音,門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門敲開。把門打開,好像在請誰進去的樣子,左右兩種揣測沒有不合适的。外面來了一個老和尚,背着佛經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歸來的人。對面的樹林裡有一個小和尚,好像聽到慢慢的腳步聲。桃核旁邊露出七級寶塔,距離河灘有半分遠。靠近河灘系着一條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間,有一個船客靠着茶幾在休憩,樣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個小童,抱着爐在吹火,大概是燒水給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對着寺院的背面,高處的土山上有敲鐘的閣樓蹲在那裡。敲鐘的人神色飛揚,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這樣的啊。山頂月亮昏暗呈半圓形,夾雜着幾點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則是波紋漲起,顯示出大潮要來的征兆。整個桃墜的創意取自于唐朝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句子。
計算整個桃墜,總共有七個人:(分别是)四個和尚,一個船客,一個小童,一個士兵。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個:(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樓,一座寺院,一個寶塔,一條小舟,一個閣樓,一個爐竈,鐘和鼓各一個。景緻共有七處,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塊河灘石頭,星星、月亮、三盞燈火。而人的活動像是傳遞更次,報知天亮,候門等人,夜晚歸來,靠着茶幾,燒制茶水,總共有六樣,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們愁眉苦臉、畏懼嚴寒、凝聚神思各種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語說:“納須彌于芥子”大概就是如此吧!
18. (1). 靠近 (2). 說話 (3). 大腿
19. C
20. (1)那個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2)其中夾雜着劈裡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
21. (1). 空間 (2). 側面(間接)
22. 示例:①宣傳倡導,全民參與。②開展技藝表演進校園(社區)活動。(或:建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成立課外興趣小組,學習技藝……)
【解析】
18. 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後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本題需要注意的詞語是:比:靠近。
19. 本題考查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上下文的内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學習中,要特别重視并掌握這類詞。解答時,首先要明确每組題目中這個詞的正确解釋或用法,再作比較,得出正确選項為C項,意思都是“是”。其他各項的意思分别為:A:表修飾/一會。B:極、非常/消失。D:大約/可以。
20. 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句子的翻譯。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隻要字字對譯,不丢關鍵字,然後語句通順,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切忌漏翻關鍵詞語。重點詞語:容:神情。寂:平靜。若:好像。
21. 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就是将兩篇或兩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章,加以比較分析、對照鑒别地閱讀。在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中達到提高學生遷移思維能力和深入分析問題能力的目的。甲文采用空間順序,乙文運用側面描寫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善”。
22. 本題考查學生思維的拓展能力。解答此類題需要學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閱讀體驗、閱讀感受。對于主觀題,表達上的優劣會成為關鍵因素。要加強語言的系統訓練。對主觀題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簡明;第二,條理清晰;第三,表達要富于美感,自然流暢,有感染力。可以提出建議:宣傳倡導,全民參與。開展技藝表演進校園(社區)活動。
【甲】譯文:
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轼),佛印(蘇轼的好友)位于右邊,魯直(黃庭堅)位于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着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意思是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的輪廓)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露着胸脯,露出乳頭,擡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卧倒右膝,彎曲着右臂支撐在船上,豎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着椎形發髻,仰着臉,左手倚着一根橫木上,右手扳着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着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乙】譯文: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着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着劈裡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發出;又夾雜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着的房屋時許許的聲音,搶救東西的聲音,救火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每隻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吓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要争先恐後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風一看裡面,(隻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