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娃隻有兩歲的好朋友問我:
這文章講的是一位家長控訴老師讓家長教作業改作業,因此憤然退出家長群。
其實換個角度想,老師讓我教讓我改,那是看得起我,竟然認為這事兒我能勝任。初高中老師肯定就不會冒這個險,那麼多科目,一千個家長有一千種教法,分分鐘教歪帶偏幫倒忙,拖升學率後腿。
那我到底要不要教?
這學期《語文知識能力與訓練》裡面有這麼一道題:
這道題小翅不會,後面每一課的閱讀題她都不會。會做的小朋友也不要自滿,咱最低綱領是高考,最高綱領是日後出口成章、下筆有神喲。
既然不會做,老師到底有沒有教怎麼做?如果沒有,以後會教嗎?就算老師教了,她有沒有聽進去?即使她認真聽了,能不能聽懂?錯了的題老師有講評嗎?
這些都不重要,案子也不必破了。反正如果我不教,她肯定就不會,短期後果是睡不了,長期後果是睡不着。
隻好教了。
這種題當然是難不倒那些年被高考虐過的我們,但會做題跟會教二年級小朋友做題是兩碼事啊。
做閱讀題的秘訣隻有一個,就是“答案盡在文中”,也就是學會在文中找答案。英語閱讀理解題同理,換了個語言外殼而已。
這短文中涉及幾種技巧:
各位看看,二年級小孩要實現從0到1的突破,熟練運用這些技巧,是不是需要大量練習和個性化講評?一個班幾十個孩子,算了吧。老母親&老父親擦幹眼淚以後,還不是要堅強一點自己上。
《知能》這目前還是比較簡單的題目,來看看這一篇:
這是北大博雅閱讀課二年級上裡一篇寫秋天的文章,比語文課本精彩多了。原因是語文課本是為義務教育而編的,面向社會各階層的學生 。而作為拓展閱讀的教材,必然要拔高一些。
好文章就是這樣“布滿考點”的。所謂考點,其實就是文章的精妙之處。之所以要考,其實是為了“提示”我們,這兒有好東西,快學了去,依葫蘆畫瓢用在寫作上。
以這篇文章為例,編者問:描繪了幾個場景?(大樹和小河)。
再問:蝴蝶是什麼意思?(“大樹落葉了”)
再問:紗巾是什麼?(從“紗巾”,到“浪花花”,再到“抱着白鵝搖”,是水波從小到大)
最後問:為什麼“天高了,地寬了” (大樹高,河兒寬)
編者沒有提到的 “一抹金,一抹銀”,我們可以再問問小朋友金色銀色分别代表什麼 (金色的大樹,銀色的小河)。
正所謂考點從文中來,答案從文中找。
全文圍繞大樹和小河處處呼應,讀起來讓人拍案叫絕。隻要常常陪着小孩在這樣的佳作中熏陶,積累,我想到了高年級就沒什麼好怕的了。既感受到了生活之美,也點燃了閱讀的渴望。題海戰術,大可不必。
這學期小翅學校布置的課外閱讀包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然而閱讀分為泛讀和精讀,引進的兒童讀物顯然更适合泛讀。在家裡,我們可以像上面那樣精讀,不需要細究,不需要分析,隻需要像解謎語一樣,美滋滋地欣賞一番就夠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