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04:55:35

“枭雄襟包四海,以壯志橫掃河山,甯使我負天下人,心無障礙。”——《幹支哲學》。

關于英雄和枭雄的區别,我們從未有蓋棺定論。相比于枭雄的善惡難辨,英雄身上的仁德禮義氣更為鮮明好辨别。

在曆史上,能被我們稱為“英雄”的統治階級寥寥,其中比較公認的有諸葛亮、項羽,然而可被稱為枭雄之人,卻有曹操、陳友諒、吳三桂等等。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劉備的野心有多大)1

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古代王朝,能将仁義貫徹始終的太少,更多的是如上文所述的擁有雄心壯志,卻不顧仁義道德,為了一己私利,可以負天下人而争奪政權的枭雄。

《幹支哲學》中還有一句話“故曆來開國之君,多為枭雄,是此之故也。”其中,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同樣具有“枭雄”的特質。

真實的劉備,絕非庸腐之輩

劉備在《三國演義》之中的形象,一直是憨厚忠誠且無野心的,一心想要光複漢室,鞠躬盡瘁,卻沒有太多的狼子野心。

未曾想到他會在漢獻帝尚在時,自立為“漢中王”。

這樣的轉變讓無數看客始料未及,劉備這樣的轉變,并不符合其“仁義忠厚”的人設,反而更像是一個見風使舵的“小人”,也就應了《幹支哲學》中那句對于枭雄的評價“視時勢而行仁義,故不徹底。”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劉備的野心有多大)2

劉備不是沒有過忠義之舉,卻也因個人的利益得失,取舍着“仁義”二字。

其實,對于曆史人物的評價,世人因受各種著作的影響而略顯偏頗。

其中,曹操真實的人物形象就備受争議,他的暴虐無道,與宅心仁厚的劉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在《三國志》中所描寫出的劉備卻并不是這樣。

文人筆下,皆有真假取舍

在《三國志》當中,鞭打督郵的人一直是劉備,“備欲求見督郵,督郵稱疾不肯見備,備恨之,因還治”。

而在《三國演義》之中,打督郵的就變成了張飛“督郵大喝曰‘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玄德諾諾連聲而退”。

當時的曆史背景是劉備因有戰功而獲得了朝廷的一官半職,卻因為朝廷要裁撤官員,督郵不看好他而被裁撤了。

這時的劉備做出“打督郵”的行為實則情理之中,不過《三國演義》為了塑造其憨厚的形象,描寫劉備對于此事态度為“諾諾連聲而退”。

與曹操的形象聯系起來我們就明白了,文學作品塑造的二人,不過是正邪兩個形象罷了。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劉備的野心有多大)3

很多人說,劉備的性情實則與曹操類似,都是性格暴虐之人,這一點我們尚未得知。不過,我們卻能從他四個兒子的名字中,對其真實的狼子野心有所了解。

四子之名,足以見其野心

劉備的兒子包括養子在内,分别為劉封、劉禅、劉永、劉理。

劉封是劉備的第一個兒子,為養子,最終因過錯被劉備所殺。

二兒子劉禅實則是劉備真正意義上的長子,劉備對他十分重視,後來繼位,成為了蜀國的皇帝。

三兒子劉永,被劉備封為“魯王”,不過因為宦官黃皓的存在,與劉禅的關系并沒有過分親密,長期置身于世外,不參與紛争。

四兒子劉理,為“梁王”,不到30歲英年早逝,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

劉備的四個兒子的生平,與其父親相比顯得平淡了些。不過,他們四人的名字連在一起“封禅永理”連在一起,兩兩一組,深意立顯。

“封禅”在古代是隻有帝王才能進行的“祭拜天地”的活動,表明劉備一開始就有稱帝的野心。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劉備的野心有多大)4

因為劉封是養子,劉備一定會有自己的孩子,即便是隻有“封禅”二字,也足以見證其野心。

“永理”的意思是“永遠治理”,這二字的出現,說明并不是巧合,更不是後人的妄想,大有可能是劉備的真實想法。

從他屢屢參軍的積極性上,我們不難看出其自一開始就心懷抱負,很有可能他所表現出的唯諾與忠誠均是假象,劉備從未是“腐朽憨厚”之人。

而諸葛亮也早就從劉備四個兒子的命名中發現了他稱帝的野心,果不其然,在劉備稱王後的第二年,他便直接稱帝開創了蜀漢。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變化(劉備的野心有多大)5

曆史上的真枭雄

劉備從一開始便對外“我乃漢室宗親”,就從側面将其野心暴露了出來,利用“宗親”的地位往往可以獲得更多人的擁戴。

不僅是四個兒子的名諱的引申意,其一生“吞劉璋, 迫劉表, 坑呂布, 騙曹操……”無一不展現出其與曹操相似的人格特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