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
《詩經·王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甚至哉?
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無饑渴?
這是一首妻子思夫之詩。篇中感物興思皆牛羊雞栖,為尋常耕牧之家所常見,由此看來,此詩的抒情主人公似為農家婦女。
詩共二章,意思相同。各章前三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易至哉?”“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何其有佸?”是寫其丈夫在外服役,不知何時才能回家團聚,點明懷夫之由,語氣象是自言自語,又象是心裡念叨;含有哀感卻并不濃烈。“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這則是對女主人公周遭景物的描寫。在這裡,作者在表現這位思婦的思想感情時,沒有象《伯兮》裡“自伯之東,首如飛蓬”的誇張的肖像描寫,也沒有“願言思伯,甘心首疾”,“願言思伯,使我心痗”那樣詛天咒地般感情的渲洩,更沒有象《卷耳》那樣對征人現狀的種種拟想。作者隻是把思婦的深切思念安排在一個“羊牛下來”,“雞栖于埘”的日夕黃昏時分抒發,這樣,就使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天黑了,這是一個鳥還巢、獸進窩、人歸家的歡樂時刻,然而對這位獨守家門的女人來說,卻是最難熬、最容易引起她思親情緒、倍感自己處境悲涼和凄苦的時刻。鳥倦飛而知還、獸飽腹而思歸,而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卻有家不能還、有妻不能見,這是多麼大的不公平啊。“君子于役”雖是重複的、開首的辭句,但其中所蘊含的感情強烈,可使人感觸到失意、悲苦的心情。“如之何勿思”?對這喧鬧的鄉村晚歸圖,叫我如何能不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呢?這一句在第二章換為代丈夫想:“苟無饑渴”,充分表現了這位婦女對丈夫熱愛和關懷體貼的感情。鐘惺評此句雲:“‘君子于役,苟無饑渴’,真婦人語也。”
這首詩的藝術技巧很高。詩人在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中,将叙述、寫景和抒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情意纏綿、使人無限留連的藝術境界。對此,古人早有所認識,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姚際恒謂《君子于役》“日落懷人,真情實境”((詩經通論》);郝懿行妻王照園亦雲其“寫鄉村晚景,睹物懷人如畫”(《詩說》;許瑤光更形象地說:“雞栖于桀下牛羊,饑渴萦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黃昏”(《再讀(詩經)四十二首》)。其實,唐以前的詩人早就注意到并學習這種技巧了。曹植《贈白馬王彪》:“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潘嶽《寡婦賦》則直接襲其意境:“時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飛而赴楹兮,雞登栖而斂翼,歸空館而自憐兮,撫衾裯而歎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