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為和一家出版社有合作,所以讀了這本《列那狐的故事》。市面上版本很多,我買了其中三個版本。這本書形成于大約1170年到1250年,是一本中世紀的法國民間長篇叙事詩。表面上這是一個發生在動物王國裡的故事,主人公是一隻狡猾機智,欺負弱小,但又總是能用自己的智慧把上層貴族玩得團團轉的狐狸。這本書諷刺的是中世紀專制的國王、貪婪的貴族、以及愚蠢的教士。
這本書雖是專門寫給兒童的,但在讀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新的疑問産生。解讀這些延伸閱讀的疑問,倒也不失為閱讀的過程中有趣的事情。
童話故事中,狐狸形象的發展和轉變在傳統的童話故事中,狐狸的大多都被描述成“狡猾”的形象。這就讓人們對狐狸形成了一種刻闆印象,然而這種刻闆印象,卻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被賦予的,并且這種文化的根源由來已久。
關于狐狸“陰險”“狡詐”的描述,最早來源于印度的《五卷書》,後經由8世紀的阿拉伯作家伊本·阿裡·穆加發改編成《卡裡來和笛木乃》。故事中的狐狸笛木乃,聰明機智但又陰險狡詐,運用自己的才能成為獅王的得力幹将,但後面又采用離間計,讓黃牛和獅王兩敗俱傷。
後來,經12到13世紀的《列那狐的故事》,進一步深化了狐狸狡詐的形象。自此之後的童話故事中,狐狸就成了一個卑鄙、野心家的代表角色。
不過随着時代的發展,現代文學的童話故事中,開始慢慢打破狐狸的原始形象,突破狐狸“狡猾”的單一特點,開始賦予狐狸善良等特點,使得狐狸的形象開始朝多元化發展。
比如19世紀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中,狐狸欺騙了匹諾曹,騙走了匹諾曹的金币,這裡面的狐狸仍舊是狡猾、貪婪的形象。但在20世紀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就成了一個有智慧,有熱心的善良的形象,他遇到困難的時候迎難而上,還總是樂意幫助他人。
同樣,在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裡于1942年寫成的《小王子》中,狐狸成了一個教給小王子什麼是愛的有智慧的形象。
狐狸形象在文學上的轉變,使得狐狸在兒童文學中更具有多元化,這也是兒童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值得高興。因為兒童文學的教育價值在于給孩子們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不管狐狸的形象是善還是惡,隻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能宣揚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好的兒童文學。這是兒童文學的進步。
十二、十三世紀的中世紀《列那狐的故事》,這部文學作品的故事背景,就是十二、十三世紀的中世紀。這一點,兒童在閱讀這本故事書時,或許并不會作深刻的聯想。但如果作為陪讀的家長和老師能稍微獲知當時的社會背景,這讓孩子會對整個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十二、十三世紀,歐洲教會興盛。當時歐洲人對宗教信仰極其重視,不容許人們抵觸基督教教義。在這個時期國王和教會占據着整個社會階層的最高層。整體的社會生産力和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綜合這些因素,所以在《列那狐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弱小的動物,比如小鳥、兔子等總是受到欺壓,而代表着國王的獅王等貴族,卻能高高在上統治一切。另外,故事中多次出現的教士,也被賦予高貴、虛僞的形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