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經曆了類似的事。
微信聊天間隙,朋友突然扔進來一串無名鍊接,并激烈附文:
“做完快點告訴我結果,我猜你是XXXX!”
點開一看,是 MBTI 測試(16型人格測試)。苦思冥想地答完 N 道測試題目後,得到了一個由四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分類結果——
這玩意的風靡程度,頗有取代星座、血型,成為新一代“互聯網算命學”翹楚的勢頭。
MBTI 或成新·商業宣傳大法
一夜之間,微博首頁飄滿了相關梗圖,各大品牌開始用 MBTI 作宣傳,連推薦電影都要寫上“INFP必看影單”……
這套存在已久的 MBTI 測試,不知為何突然就變成了“網紅測試”。
連那些平時連星座、生日都記不住的人,這次都牢牢記住了自己複雜的“人格類型”(比如我)。
測過之後,類似“加密對話”紛至沓來……
*這裡插入一條“個人建議”:
INFP患者易獨自共情過度以至“替代性創傷”。建議各位最近盡量少看新聞,照顧好自己。
1、“翻紅”的互聯網算命學以免有人不了解 MBTI,我們先膚淺、簡單、刻闆地 get 一下這些英文字的大緻意義——
第一個字母,E或者I。
這個很好理解。E比較外向,I則内向。
第二個字母,S或者N。
S,是實感型。通過事實與經驗來解決問題,是比較踏實的現實派的人。
N,則是直覺型。顧名思義,是依直覺行事的創新派的人。
第三個字母,T或者F。
T是思考型,F是情感型。
通俗化理解一下,就是一個講究邏輯為先,一個則認為共情為先。
第四個字母,J或者P。
J是判斷型,喜歡制定計劃,有條有理,遵守規則。
P則是感知型,不喜歡受計劃的拘束,一切順其自然,開放靈活。
……
最後,組合在一起的四個字母,就成了你的 MBTI 人格類型。
整整 16 種人格,每一類都有着專屬的代稱與特點。與“出生即結果”的星座占蔔相比,它似乎顯得更加細緻且科學。
嫌種類太多,記不住?
沒關系,各類型的網友們以 MBTI 為藍本,創造了許多新鮮的網絡熱梗圖——
比如,聯合前不久流行的“小狗文學”。
随着狗勾“受人類歡迎程度”的與日俱增,許多人開始“拟狗化”,渴望以小狗的态度看待自己、周圍的人和世界。
于是,有人把這種性格對照上了 MBTI 的某類人格——
外向開朗的,直覺行事的,共情豐富的,順其自然的 ENFP。
這不就是“人型快樂小狗”嗎?
由于 MBTI 測試題内容足夠細化,梗圖也會出現一些十分詳盡、細緻的心理描寫。
同樣以 ENFP 為例。
TA 們上班下班,工作娛樂,對待朋友,微信聊天時,内心裡那些犄角旮旯的小想法,都被這些梗圖精準表達了出來。
單人之外,還有不同人格之間不同的互動形式。
這些延伸而出的、具體且精準的梗圖,或許才是某種程度上助推 MBTI 成為新一代“互聯網算命學”的主要原因。
enfp 與 infj 的“相處之道”
這也是許多人相信,并喜愛談論 MBTI 人格的原因。
實際上,我們希望陌生人可以通過這些“仿佛監視我的内心”的描述,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從而省去一些無用的社交成本。
畢竟現在的生活忙碌又寂寞。我們既沒有時間廣泛社交,又渴望着精神交流。
畢竟有些時候,它看上去真的也“講得很準”。
于此,MBTI 之風全方位多角度地刮了起來。現在甚至出現“簡易版”MBTI 測試。
嫌題目太多,懶得測?隻用回答四道題,五秒鐘就能知道你是什麼人格——
“你在學校裡受歡迎嗎?你喜歡運動嗎?你數學好嗎?你的房間幹淨整潔嗎?”
驚人的是,相當一部分人做出了與“完整版”測試同樣的答案。
你的答案也和“完整版”相同嗎?
2、“我們在尋找人生的坐标點。”許多人認為,MBTI 的測試結果準得驚人。但“是否準确”其實并不是 MBTI 走紅的真正誘因。
MBTI 測試早在五六年前,甚至更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幾年以來,它的題目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準确度亦然。
那麼,為什麼五六年前的 MBTI 沒能獲得大範圍的讨論度,而如今卻成了現象級的測試題——至少站在了交友軟件簡介内容的“鄙視鍊頂端”呢?
交友平台簡介自帶四個字母,或成一大“潛規則”
MBTI 火爆的背後根源,與“星座學大師”陶白白的走紅并無太大差别。隻是它似乎比星座文化更加科學、也更加具體,這一點正好符合了我們内心深處的新鮮訴求。
在日複一日的忙碌生活中,一切都在不斷進化,而我們不得不順從接受這種“進化”。
無論是好的部分——渴望更加具體的、全方位的了解他人,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
還是壞的部分——工作生活越來越快節奏,無法靜下心來與人慢慢相處……
兩邊的“進化”都在攀升,逐漸越離越遠。這種個體無法根治的巨大矛盾,将我們留在了原地,留在巨大的焦慮與迷茫之中。
MBTI 的出現,成為了緩解焦慮的新興方式。即使它已并不新鮮,但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顯然是現在,而不是五六年前。
但當它逐漸成為一種與星座同樣普及的測試形态時,似乎平衡了“高效”與“具體”兩個矛盾的方向——
隻要花上一陣子做完這項題量較大的測試,就能獲得這個“一勞永逸”的進化版社交工具。
我們始終需要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切口”,盡可能精準的。于是才從血型、星座、星盤,一步步信到了 MBTI 人格類型。
即使它隻是一個大概的結果。
即使人從來都是多元化的、流動的神奇物種。
即使我們心裡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該是對暗号與“報菜名”。
它更像是一個扶把,有了總比沒有時更放心。
世界太大,個體太小。
有時候,随随便便刮起的一陣風、揚起的一粒沙,落在個人身上就會改變一生。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急于為自己找尋一個足以自我說服的“論據”——
比如,“我是射手座,我熱愛自由,生來就應當打破拘束。”
于是面對制約與拘束,我們有了更強烈的驅動力,去反抗。
比如,“我是INFP,我适合情感豐富的職業,藝術類可以是我的人生方向。”
于是面對人生抉擇時,我們更願意堅持這份“冥冥中”的勇氣。
這個從星座到 MBTI 的“迷信”過程,更像是尋找“人生坐标點”的過程。
什麼是橫軸,什麼是縱軸?
這些“标準”也在我們的不斷進化下,同頻率地不斷進化着。
它尚未被确鑿地鉚定,但有一個明确的最終目的——探尋自己。
或許與不斷革新的方式相比,這個亘古不變的方向才更加重要吧。
世界的可探究性無窮無盡,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也瞬息萬變。
無論是 MBTI,還是星座、血型以及各式各樣的測試,都隻是生活的工具。完全确鑿無二的故事是屬于死物的,人事從來流動,沒有确定性可言。
人生不隻是一份測試量表,一本星盤分析書,一條笃定的結論。
測試的數據與結論,無法代表鮮活不一的自己,更不該對我們形成任何桎梏。
不管擁有何種人格,哪類星座,什麼血型——這些都隻是我們表層的外衣。
熱愛探究自我的人,願意一次次、一遍遍确認這層外衣的模樣。這并不是什麼錯誤選擇,但也沒有那麼隆重與笃定。
無論何時,都請記住:
你是立體的,多元的,獨一無二的。
你的世界充滿無限可能。
來源:東七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