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12 14:53:49

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簡而言之,就是建立自己的“人生一圖知識管理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将知識管理、人生一表組合在一起,目标就是用雲筆記工具将一輩子的積累通過一張地圖或表格給它可視化的呈現出來。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1


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将所有的知識沉澱在一張圖表裡面,你遇到問題就可以快速地查找、調用、來解決問題。它包含:家庭财富、時間銀行、知識銀行、作品、學科/領域/專題、通用技能、模闆/清單/sop、人脈關系.....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2

有了這張表,你就可以更好的檢視你的知識資産,當你對你的知識資産都了然于胸的時候,你會更有創造力。

構建一個涵蓋人生方方面面的系統,這個系統就是知識管理系統,它存儲的都是模塊化的知識資産。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3


關于模塊化的知識資産,托馬斯斯圖爾特在《軟資産從知識到智力資本》這一本書中提到資産這個概念,他說資産是什麼?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4

資産是将原材料轉變成價值更高的東西,僅僅有數據并不是資産。


同樣的,就筆記或者是信息來說,它隻是一堆原材料,如果不做一些加工、消化,那麼就收藏即冷藏,一點兒漣漪都蕩不起來,起不了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對筆記進行一次提煉,将一條筆記中有價值的信息給它提煉出來,這樣提煉出來的信息就是一個知識模塊。這樣的模塊才算得上是知識資産把模塊的設計作為一個主要因素,而不是筆記。


使用模塊優先的方法,你的模塊就像獨立的原子一樣,每個原子它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但是随時可以組合成元素、分子和化合物,而這些元素、分子和化合物的威力就要大很多。


我們要将模塊思維運用到創作當中,你就可以像搭建樂高一樣,将不同的模塊拼裝成任何你想要的一種筆記形态,并且組裝完成後的模塊随時可以被任意的模塊所替換和組合。别人儲存筆記,你提煉模塊、思考範式的轉移會帶來創造力的提升。


建立一個圖表,對收集的課程、書籍做知識模塊的提煉,将提煉的知識模塊彙總在一張圖表下面,對于收集的零碎信息,把這些筆記給它提煉出知識模塊,備注上原文鍊接,它來自于哪裡?那同樣的彙總在一張表格裡面,這樣的話管理的知識模塊就變成了一張張的表格。以前可能要溫習幾百條筆記,現在隻需要開幾張表格,數量上壓縮後,知識密度得到提升,在一張表格裡面就可以組合、創造。


比如我們組織了一百多位小夥伴,精選了三十多本的知識管理書籍,共創了一千兩百多張知識卡片,那這個知識管理的量級其實是很大的。假如我們将這一千兩百張知識卡片給它結構化,彙總到一條筆記裡面,通過一張表格給它呈現出來,這個時候數量上就下降了一個層級。那我們再創造新的知識,光看這個表格就會一目了然,可以更方便進行創造。


這一張表可以類比像是财務報表,從财務報表上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經營的狀況、戰略意圖以及它的價值和未來。不管商業社會多麼的複雜,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三張表,也就是資産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來駕馭它。


同樣的,知識管理也可以用一張表來駕馭,這張表就是将你的經驗、教訓、閱曆、學習、生活、工作中積累的知識、資産給他彙總在一起,就像财務報表一樣,你把它可視化的呈現出來,這個可視化呈現出來的這張表,我稱它為“人生一張表”,這張表它既是一張知識地圖,方便你檢視自己的知識資産,同時它又是一個指南針,你确定了一個積累的方向,那你就專注在這個方向上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整理、加工、内化成你的知識。


那接下來我們将圍繞人生一張表,從“什麼是知識管理?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以及如何做知識管理?”等這三個問題來展開:


首先什麼是知識管理?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部分,一個是知識,另一個是管理。隻有先定義好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把知識進行管理。


那說到知識,就不得不提勃蘭尼布萊尼的一本書叫《個人知識朝向後批判哲學》,幾十萬字的巨著,強調了一個觀點,知識是一種個人的信托或者是寄托行為。知識它不僅僅是對事實做出描述,他強調的是個人做出的一項負責任的承諾,就傳達的是你自己的深層次的一個信念,也就是說你個人願意為這一知識的正确與否做出擔保,并為之承擔後果。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5

這是布萊尼對知識所下的定義,我們繼續往下探究。


柏拉圖對知識也下過一個定義,他說知識是經過驗證的真實信念。那誰去驗證?如何驗證呢?


那波蘭泥的觀點實際上是對柏拉圖這個問題做了進一步的闡述,驗證的主體是個人,它融合了個人的信念和承諾,也就是說你生産和傳遞知識,你要為真實性負責,這樣便形成個人與知識的一種契約關系。


定義清楚知識,我們再來看看管理。《創造知識的方法論》這本書将管理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提到管理是一種解決矛盾或問題的生活方式。所以綜合下來,知識管理是什麼呢?知識管理就是個人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都需要用知識來解決,它就是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清楚了知識管理的概念,然而要做好知識管理先要從知識的分類開始,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知識。


布萊尼提出,我們知道的遠遠大于我們知道自己知道的。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我們很多的記憶它存儲在大腦的深處,一般你是想不起來的,隻有在某個特定場景需當你去應對的時候,我們才會從大腦中提取出來。如果不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它隐藏在你的大腦當中。


大腦的存儲庫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倉庫,提取能力就像是一個手電筒,你如果不打開這個手電筒,倉庫是一片漆黑,你啥也找不到。


這跟玻爾的量子理論很像。提取它就是一種觀察,你不觀察大腦裡的知識,知識它就不存在。比方說你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啊,名字都感覺到嘴邊了,你就是想不起來,叫不出名字,他的名字雖然存儲在你大腦的某個地方,但是過于隐秘了,你提取不到,那表現的結果呢就是遺忘。這時候如果這個人就告訴你說他是誰。你一拍大腿說:哦我想起來了。一旦你失而複得,重新把它提取出來之後,他在你的大腦中就會占據一個重要位置,你就很難再忘記他的名字了。


所以我們大腦裡其實有兩類知識,一種是暗默知識,一種是顯性知識。這就像是一個冰山,在水平面的上方是顯性知識,也就是說可以用文字、數字、聲音等象征體系和外部載體來表示的知識。那另一種知識它是看不見、摸不着的、難以表述,比如說使命召喚、個人熱情,它是來自于個人行動與經驗,它存在于價值觀和情感當中。叫做暗默知識,也稱作隐性知識。


兩種知識在遷移和轉化當中就形成了知識創造,又産生了新的知識。一般這種創造有四種形式:


第一種是社會化也就是說從暗默知識到隐性知識,是個體到個體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等直接體驗、分享和創造隐性知識,共享心智模式和技能。比如說師徒制,在師傅的示範下,你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師傅,那徒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一種技能和一些規則。這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哈,就屬于隐性知識的範疇。比如我們對世界的洞察、對人性的判斷、對事物的取舍,這種通過閱讀書籍難以習得,但是你跟着師傅言傳身教,經曆之後呢,經過你的體會你就會知曉。

再比如說《窮查理寶典》這本書,芒格提到了一些思維模型,哪怕我們把這些思維模型全部背下來,但還是用不起來。如果你跟着芒格三五年時間觀察他是具體如何做決策的,他也願意和你分享他做決策的一個過程。我相信你學完之後也會做出正确的判斷。這就是從暗默知識到隐性知識的創造過程。這類知識的創造需要你躬身入局,它是很難進行管理的。


第二種是外顯化也叫表述化,就是說從暗默知識到顯性知識,就通過對話和反思來将暗默知識顯性化、外顯化。比如說人生一張表,你剛聽到時,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拿财務報表做類比,大家一聽就明白了。

比如“見感思行”也是将寫作技巧顯性化一個寫作框架,可以讓大家更快地上手寫作。知識管理系統,就是把知識管理的一些隐性知識給它顯性化成一系列操作流程,來幫我們解決知識管理的問題。外顯化是将個人暗默知識顯性化。我們也可以通過加入一個學習小團體,針對一個主題一起創作。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就是将群體經驗顯性化出來,這是知識創造很重要的一環。


第三種知識創造的形式是組合化組合化也叫聯結化,是顯性知識産生新的顯性知識的一個過程,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從個人層面來講,我們積累的一些知識卡片,我們對現有的卡片進行一個排列、組合,這隻是改變知識的一個結構,但是就可以變成一篇篇的文章,這就是從顯性知識産生新的顯性知識。

從組織内部來講的話,大家對現有的知識進行一個加工和重組,形成新的、顯性的一個知識體系。我們可以借助内部培訓、組織學習、活動、交流和傳播。那在組織内大家來共享這些知識,大家遇到問題時也可以查看這個知識庫,這都是一種組合化的過程。将群體遇到的相關問題統一地組合在一個知識庫裡面,方便大家從各個角度理解某個知識,這也是一種顯性知識産生顯性知識的過程。


第四種知識創造的形式是内隐化内隐化的意思是說顯性知識産生了新的隐性知識的這樣一個過程。知識内隐化,它是行動的知識。比如牛人都在模仿牛人,芒格模仿的是富蘭克林,馬斯克的偶像是特斯拉、喬布斯和洛克菲勒、稻盛和夫,他是受到了王陽明和松下幸之助的影響。劉強東的京東理念也是來自于沃爾瑪的山姆沃爾頓。吸收牛人的思想為自己所用,然後産生行動,取得了成功。

我們也可以通過讀人物傳記、模仿牛人,再加上自己的刻意練習,産生隐性的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


總結,知識管理是個人解決矛盾的一種生活方式。知識有兩類,一個是暗默知識,另一個是顯性知識,兩種知識的相互結合,它就形成了一個知識創造的螺旋。

我們搭建的知識管理系統主要解決外顯化、組合化和内隐化的創造。社會化的創造需要我們耳濡目染,通過師徒制的形式來習得。但是不管是哪種創造,我們搭建的這個知識管理系統都可以幫我們将知識更好地沉澱在一張表當中,遇到問題可以快速查找、解決問題。


我們了解了什麼是知識管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呢?我認為有三點,第一點,就是知識管理可以幫我們養成一個好習慣,習慣決定我們的一切,我們從小就被訓練成要養成習慣,比如說入廁訓練呀、疊被子、刷牙、使用筷子,這些東西都變成了我們的習慣,并融入到我們自己的行為當中。就說一個人現在的樣子其實是他所有習慣的集合.


知識管理、對習慣的塑造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比如說當我把每一天的計劃,包括每一天發生的一些事情,包括每一天要做的這個運動,比如引體向上、俯卧撐這些運動,我都像例行公事一樣給它羅列到這個印象筆記裡面。那這種微習慣對我來講其實并不難,但令我驚訝的是,這一兩年下來之後我知道我過往的每一天都做了哪幾件事,這就和以前形成了一個對比。就以前的歲月是模糊的,現在歲月就變得清晰起來,這就是知識管理對我的一個幫助。


進行知識管理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知識管理它是一個複利遊戲,我們玩的就玩這種複利遊戲。我們知道知識管理是個人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生活方式,那這種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說人際關系、健康、愛情、學識、習慣、财富等等,那這些的積累其實都是可以産生複利的,生活中的所有好處都來自于複利。


複利是逆人性的,就意味着短期痛苦,但是長期受益,絕大多數人對此事毫無認知。我們每一年的計劃呢其實都是有一個美麗的目标,但是當下的每一天卻不願意去付出。這樣一年年的消耗、一年年的一無所獲,浪費掉的時間就讓我們失去了這個複利的機會。知識管理它是一個長期回報的事情,你當下開始構建、開始積累,和時間做朋友,那它可以幫你賺取複利。


進行知識管理的第三個原因:知識管理是個人可以從事一輩子的事業。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其實都是被一個組織所定義的,比如說你在哪裡上班,你是哪個單位的?組織為我們賦能的同時又綁架了我們,我們需要用組織的一個title來證明自己的一個身份,但是三十五歲之後,一旦你被迫的離開組織,你失去一種身份的定義,可能人就會變得茫然無措。


然而我們可以通過知識管理,既可以将工作給他安排妥當,又可以創造一些作品,通過作品來重新定義自己,這可以極大地拓展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可能性。所以一個人隻要還在閱讀、還在思考、還在學習,你就需要把這些内容有序地沉澱下來。知識管理就是你的一種生活方式,除非說你就想躺平懶得動了,那麼但凡是要追求一些進步的人都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隻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如何把知識管理好既然知識管理是我們個人可以從事一輩子的事業,那麼具體如何把知識管理好呢?主要有三點,一個是要有一個知識管理工具,另外要建立一個知識管理的框架,最後通過這個超文本來打通所有的這個知識框架、知識環節,然後将知識組合在一張表當中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6

首先是知識管理工具,關于工具其實有很多選擇,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推薦的是印象筆記,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這四點:


首先它是一個存儲體,你可以将覺得有用的的文章、網頁、信息以及得到app上的筆記給它統一的收集到印象筆記裡面。


其次它是一個索引體,這些信息收集進來之後,你可以對信息打标簽、編碼、分類、建立一個索引、表格,調取呢會很方便。


再者它是一個應用體,我們在印象筆記裡面建立一套标準化、流程化的sop,上手應用就非常方便。


最後它還是一個創造體,你可以創作卡片、文章。和一些視頻作品,也可以共享筆記本、共享空間功能,來組建一個學習小團體,一群人進行知識共創。


所以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存、拿、用、創,存進去、拿出來、上手用、創新知,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知識創造的螺旋。



做好知識管理的第二點是要有一個知識管理的框架。布蘭尼在《個人知識朝向後批判哲學》裡面有一個觀點,他說“一種語言如果是足夠豐富,隻會把我們自身完全毀滅,因為沒有人能記住如此多的單詞,而且大量的單詞它是無意義的。”就像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有什麼意義呢?


隻有按照語法排列起來的單詞群,才能用有限的詞彙來表達種類繁多的事物,這種現象被稱為貧乏率。這個知識我們可以把它遷移到信息收集上面,稱之為“信息貧乏率”。就你在印象筆記裡面收集幾萬條信息,不是說收集越多越好,而是建立一些框架,把信息分門别類放入不同的框架裡面。我們隻需要記住一些框架,就可以管理所有信息了。


在《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中,芒格就講到了,他說:如果你隻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拼湊起來,那你是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的。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确實是這樣的,任何一門知識中都有大量的細節、數據和事實,正如一個家庭裡面有許多不同的物品、書籍、衣服和各種裝飾物。知識中的各種細節是由框架統領的,它就像是我們想要讓衣物給它整齊,那我們需要有一個衣櫃。你想要衣服取放便捷,那你必須要有衣架。知識框架就是用來懸挂各種事實、數據的。有了框架就像有各種衣櫃和衣架,我們可以整齊收納各種衣物,而沒有知識框架就隻能随地亂扔,大量浪費了。


有了一個框架就像把握了樹木的主幹和枝幹,那細枝末節才有懸挂的地方,才會讓你的知識多而不亂,極大地增強你知識吸收和整合能力。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7

比如說知識管理系統主要是按照金字塔的創作模型搭建的,我們的最底層是閱讀、寫、作、衣、食、住、行、家庭、公司等基礎的這種通用知識。那上面一層是專門研究主題,或者說是一個領域,比如演講、人脈、财富、營銷等等。那最上面一層就是作品通過研究後産生的結果,我們要把它打包成一個作品向市場交付。


知識管理系統就是将所有的知識模塊化、清單化、流程化、表格化,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框架,這些框架最終彙總在一張表中,按照一個邏輯給它排列下來,方便你檢視這張表。它是一個動态演變的過程,隻要堅持下來,最後都會收獲自己的人生一張表。一旦這個表構建好之後呢,你之後的每一天都是在積累。



做好知識管理的第三點就是要搭建一個超文本的組織

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框架(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并制作自己的人生地圖索引)8

當你的整個知識管理系統通過這個框架組合起來之後,你可以給它嵌入超鍊接,形成一個超文本組織,讓信息在多層文本或者是各個層級之間進行穿梭,在印象筆記當中你可以将每一條筆記插入不同的超鍊接,一點擊它就會跳轉到相應的知識頁面。一個項目完成後,我們就可以統一的創建普通目錄、建立項目索引,查看時一目了然。


把知識框架結合印象筆記的超文本組織,變成了人生一表,這張表會圍繞着核心一件事兒,也就是産出作品來展開,完成之後放入知識銀行這張表。

有時間銀行,這裡記錄了個人思想成長史,就是讓過往的每一天都曆曆可見;

有知識銀行,儲存寫過的知識卡片,文章以及往期發表的一些作品;

有生活銀行,個人的衣、食、住、行、娛、樂都彙總于此;

有财富闆塊,這裡規劃一些家庭财務,給家人提供一些物質保障;

有閱讀資源、寫作素材、生産力等通用技能闆塊,将素材的積累可視化地呈現出來。

有學科領域、專題闆塊,可視化想要研究的一些領域,還要着力的一些專題。

有複利版塊,這裡彙總了模闆目錄、清單目錄、sop模闆目錄,将知識标準化、流程化。

還有關系模塊,這裡儲存一些人脈、情感和一些合作關系。


總結一下,人生一張表是知識管理的核心,知識管理系列内容主要是圍繞建立"人生一圖表"展開,了解了知識管理是個人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知道了知識有顯性知識和隐性知識之分,兩種知識在遷移和轉化之中可以創造出新的知識。

知識管理是一個複利遊戲,它可以從事一輩子。

它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習慣。

最後我們主要通過印象筆記工具搭建知識管理框架、嵌入超文本組織來完成我們的人生一表。


構建這張表有四大模塊:第一模塊是重新定義知識管理,我們可以了解大腦的工作、記憶組塊原理,結合人生一張表來增強大腦的記憶能力。

第二模塊是設計第二大腦,我們要優化筆記本、優化标簽、優化标題,将信息結構化、存儲、加工,降低信息的數量,提升信息的質量。

第三模塊是聚焦專題,将研究的每個專題都變成一套标準作業程序,也就是sop,讓知識産生複用的價值。

第四模塊是知識共創,集合大家的力量針對一個主題進行共創,将暗默知識顯性化、共享這些知識資産,這四大模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管理系統。然後我們将這個知識管理系統通過一張圖表來展現出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