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減少精神内耗的幾個小妙招

如何減少精神内耗的幾個小妙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0 05:03:39

面對當下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最近,心理專家、學者和領導者開始推崇一個概念,叫做堅毅(GRIT)。堅毅是即使面對挑戰和逆境,還能對長期目标充滿激情的堅持。

心理學研究發現,堅毅作為一種特質确實可以預測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成就,包括軍事訓練的表現、學業成績、工作收入等。所以我們有必要培養堅毅這種特質。

然而,作為管理者、企業員工,以及商學院教育者,盲目推崇堅毅是有危險的。我們也看到,這股堅毅帶來的風潮激起了人們的逆反心理,比如最近網絡上又掀起了一股如何創造“松弛感”的風潮,“努力的盡頭是躺平”“如何反内卷”“如何反内耗”這些話題的點擊量也都很高。諷刺的是,這種逆反心理并不是沒有科學道理的,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過度的堅毅确實有很多的黑暗面。

如何減少精神内耗的幾個小妙招(如何治愈精神内耗)1

什麼是過度的堅毅?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定律,叫做極反定律(thetoo-much-of-a-good-thingeffect),即對個人績效、領導力的效率和組織績效有好處的一些因素,在發展到極點的時候,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同樣,過度的堅毅也會“物極必反”。堅毅由“堅持不懈”和“激情”兩大部分組成,兩者缺一不可。激情是指從内心真誠地覺得這個長期目标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如果缺乏激情卻堅持不懈地完成那些出于外在動機、他人期望、迫不得已或在某種程度上不适合自己的目标,可能會誘發壓力、焦慮和抑郁,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産生不利影響。

過度堅毅的黑暗面

第一,過度的堅毅對自我的心理和行為都有不良的影響。國外有一項針對293名美國大學教授的研究表明,堅毅和工作表現之間的關系是倒U型的:過少和過多的堅毅對工作表現都沒有好處。隻有适度的堅毅,工作的表現才最好。而針對217位美國創業者的研究發現,創業者擁有比常人更高的堅毅特質。然而這種特質導緻他們更容易經曆負面情緒,尤其是後悔的情緒。

更多的研究發現,堅毅會導緻不現實的完美主義,也會導緻不計成本“愚蠢的”堅持。在心理上,由于保持堅毅需要一直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悲傷、憤怒和害怕,最終會造成抑郁或者焦慮等心理問題。最近網上張朝陽和俞敏洪關于焦慮的對話點擊率非常高,兩位以堅毅著稱的企業家都坦承,自己曾經有負面的心理狀況,例如焦慮和狂躁。

第二,過度的堅毅也會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不良的影響。在這種人人需要堅強不放棄的期望下,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可能會忽視小孩的需求,而一味強調要保持堅毅。在工作中,領導會利用堅毅這個借口,剝削自己的下屬。或者因為自己的過度堅毅,希望下屬也經過地獄式的磨練。而下屬在這種期待中,可能會自我懷疑,在經曆困難的時候,覺得自己本來應該表現得更堅強,這也是一種自我PUA。

第三,強調個人的堅毅隻會對不公平的工作環境産生強化作用。“不經曆風雨,如何見彩虹?”“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用來振奮人心的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仿佛不管工作環境再惡劣,工作任務再沉重,頂頭上司再粗暴,我們想要成功,就隻能去忍耐和繼續堅持。這會造成理所當然應該被剝削的公司文化,例如996、内卷、無效加班等。

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這本書中,作者齊格蒙特·鮑曼教授指出,“工作倫理”是工業社會中人為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因為在工業社會裡,需要大量的工人為工廠生産、創造利潤,于是工業主們創造出工作倫理這個概念,讓人覺得努力工作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隻有努力工作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更幸福。而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也還未擺脫這種越努力越幸福的假象。

第四,弱勢群體光靠堅毅是無法取得工作中的成長和成功的。我們都很喜歡聽那些草根出身,堅強不屈,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企業家的故事,仿佛隻靠個人堅毅,就能成功。然而,國外心理學家提出,堅毅這個概念并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人生起點其實是不一樣的。

最近美國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對于拉丁裔和非洲裔美國學生等低收入人群來說,堅毅并不足以幫助他們取得大學的成功,尤其與白人和亞裔美國同齡人相比。對于這些弱勢群體,除了堅毅,組織和社會的幫助和支持也非常重要。正如,心理學家Bracke建議的,如果在缺乏組織支持的前提下,隻是讓弱勢群體靠自我堅毅去克服困難,這是殘忍的。

“精準”而“健康”地努力

既然過度努力有害,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精準”而“健康”地努力呢?

首先,在情緒上,不要壓制自己的負面情緒。通常人們管理負面情緒有兩個方法:壓抑和重新評估。壓抑情緒是指逃避而不是處理這些負面情緒。長期這樣下去,這種情緒調節的方法會導緻更高水平的負面情緒、焦慮和抑郁。而經常壓抑自己情緒的人,也很難建立親密的社會關系和支持。大多數堅毅的人,都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管理負面情緒更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評估引起負面情緒的情況。比如,可以将暫時的失敗重塑為一個從中學習的機會,将失敗認知為一次成功的失敗。

其次,在認知上,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beautifulmess)。心理學研究表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會讓他人更喜歡和更信任自己。對自我的接納,是健康精準努力的前提。很多習慣堅毅的人,都曾經嘗到堅毅的甜頭,曾經努力過,也曾經很成功,然後以為努力可以解決和控制一切問題,直到死磕到精疲力竭,發現有些事情再怎麼努力也于事無補。從接納自己不完美開始,我們将認識到,自己能力的邊界在哪裡,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比如在俞敏洪和張朝陽的對話中,他們最終達到人生的平靜,都是因為一個詞:謙遜(Humility),他們謙遜地認識和接納這樣一個事實:原來有些事情他們再怎麼樣也辦不到。

再次,在行動上,要在不可控的部分“躺平”,在可控的部分全力以赴,不留遺憾。在認知上,找到了能力的邊界,那麼行動上就要在可控的部分保持堅毅,在不可控的部分放輕松。有句名言說得好: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并且擁有區分二者的智慧。

改變“吃苦”文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也想呼籲每個管理者,我們應該作為糟糕的工作環境和公司“吃苦”文化的改變者,而不是創造者或者承受者。

首先,作為管理者,要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工作環境,996、加班文化已經過時,員工們正在覺醒。斯坦福大學最近有個研究揭示,當一個人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50個小時的時候,每小時的生産力會急劇下降,在此之後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那些每周工作長達70小時的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與那些投入55小時的人相同。鼓勵無意義的加班和堅持不懈,隻會消磨員工的工作激情,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

其次,在工作任務安排上,不要為了讓員工吃苦而吃苦,不要給員工毫無意義卻耗費時間的工作(bullshitwork),而應該給員工分配對他們成長有意義的工作。管理者常常将“瞎忙活”(busyness)和“事業”(business)混為一談。諷刺的是,管理學研究表明,無意義又耗時的工作越多,這個人升職的可能性越低。而員工也越來越習慣将工作和生命的意義感當成兩件對立的事情。比如,人們常常說,等到我退休或者财富自由了,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工業時代,工作倫理的建立,把人們所做的日常工作和他們值得做和有意義的事情分開和對立。而現在,管理者需要重新把工作和人們的意義感連接起來。

最後,對于弱勢員工,管理者應該給予額外的輔導和組織支持,讓員工感受到組織在乎他們的貢獻并關心他們的利益,而不要一味強調個人堅毅。比如,企業可以針對貧困員工制定一些扶持計劃,或者對正在經曆危機的員工給予額外的支持。

曾經過度努力的張朝陽說過,“不要過度努力工作,因為太努力工作,可能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年輕人要客觀地認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後再努力。”

接納平凡,但是告别平庸,這就是“精準”努力的意義。

(作者鄭雪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組織行為學助理教授)

(來源: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