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決意要作出裝睡的舉動,任你如何呼喊也不能讓他“如夢初醒”。
同樣,當一個人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他的任何行為都有他的理由,哪怕是傷害了别人,也不會在乎别人的感受,連一句表示歉意的話都沒有。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他會讓你覺得醒着是錯的。
莊子說:“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衆為心也。”
世人都喜歡别人跟自己相同,喜歡别人順應自己,而厭惡和自己不同的人,從而排斥異己,這是因為人有一個自我意識和唯我心态。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雪,是因為受到時間的限制;迂腐的人,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見識的束縛。
生活中,我們都有“勸人”的經曆。誰沒有幾個朋友和親近的人呢,看到朋友親人做得不對或者誤入歧途,提醒一下、規勸幾句本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做為親朋好友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不過,“勸人”有時更像做生意,不僅是你願意賣,更要别人願意買。
他本要往東走,你偏勸他往西去,被勸者當然感覺不爽,不聽或者聽不進去的情況自然很正常。
如果一個勁地絮絮叨叨,沒完沒了,自己覺得費神費力、心都操碎,可是對方就是不聽,弄得自己一肚子委屈,而别人一臉的厭煩,這就沒必要了。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同樣,你永遠無法說服一個大腦打了死結的,頑固到骨子裡的人。
莊子講了一個“堯讓天下”的故事。
堯帝要把天下讓給隐士許由來治理,許由說:
鹪鹩在森林築巢,不過占據一棵樹枝,鼹鼠喝黃河裡的水,不過喝飽自己肚皮,天下對我有什麼用呢?
“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意思是說,廚師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成語“越俎代庖”就是這麼來的。
在人際關系中,“越俎代庖”的心态要不得。
無論在親人、朋友還是同事之間,各自對另一方的關心、愛護和幫助都應該是有度的。
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以自己的善意和真誠,來作為違背和剝奪對方的真實意願的理由,不能強迫對方更改主張,也不能強迫他醒悟,而是應該等待他醒悟。
關心卻不越位,愛護而不做主,凡事盡心盡力即可,萬萬不能強人所難!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去越俎代庖,這才是善。
莊子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不要用人的心智去損害自然之道,不要用人力去改變天命。
一切順其自然,順天應地,順應大道!
在自然規律、社會環境面前,人也要少些“越俎代庖”的心态和“人定勝天”的狂妄,采用順應而不是壓制的措施。
清代紀曉岚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講了發生在新疆的一件事。
新疆人喜歡吃牛肉,家家養牛,而新疆的駐軍隻養戰馬,同時軍墾,一到春耕的時候,駐軍就會向當地百姓借牛來耕地,并給予報酬。
随着地開墾得多了,牛就應付不過來。為了怕耽誤春耕,有一個謀士就給駐疆大臣出了個主意:新疆牛少,主要是因為牛都被當地人吃掉了,如果禁止宰牛,那麼就有牛來耕地了。
駐疆大臣聽信了這個主意,便下令禁止宰牛。可是禁令頒布以後,新疆的牛不僅沒有大增,反而銳減。
其實原因很簡單,既然不允許宰牛了,那新疆人養牛幹什麼?于是大家都不養牛了,地就沒有牛來耕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