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歌曲是哪年創作的?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30日訊(記者 丁鵬志 通訊員 張明濤)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袅袅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和我的祖國》掀起一股股學唱熱潮其實鮮為人知的是,這首億萬中國人傳唱的贊歌歌詞是在張家界誕生的今日,記者從張家界市委宣傳部了解到了這首歌曲的誕生始末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我和我的祖國歌曲是哪年創作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30日訊(記者 丁鵬志 通訊員 張明濤)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袅袅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和我的祖國》掀起一股股學唱熱潮。其實鮮為人知的是,這首億萬中國人傳唱的贊歌歌詞是在張家界誕生的。今日,記者從張家界市委宣傳部了解到了這首歌曲的誕生始末。
《我和我的祖國》的曲作者是秦詠誠,詞作者是張藜,由李谷一演唱。寫歌一般是先有詞後譜曲,但《我和我的祖國》正好相反,是一首填詞作品。
張藜在其藝術人生系列圖書《久别的人——張藜歌詩人生》中寫道,最開始,《我和我的祖國》是秦詠誠寫的小提琴協奏曲《海濱音詩》的主旋律,後來張藜讓其翻寫成了現在的樣子。張藜把秦詠誠寫好的曲譜揣在兜裡,憋了大半年一直沒有找到靈感。直到1984年中秋節,張藜與張家界的一次邂逅,成就了這首傳唱至今的經典之作。
張藜的夫人楊阜蘭說:“他帶着這個曲子去了好多地方,一直沒找到感覺。從安徽到福建,從黃山到鼓浪嶼,曲子是爛熟于心了,可詞仍然沒寫出來。”
1984年農曆八月十四日,張藜參加中國音協、中國作協組織的采風活動來到大庸縣(今張家界)。當晚,他入住大庸縣(今張家界)南門口的招待所。農曆八月十五清晨,張藜推開房間的窗戶,潺潺的流水,炊煙袅袅的村莊,秀美的天門山映入眼簾,一時間萬種心情湧上心頭,靈感瞬間迸發。“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這兩句讓張藜苦苦憋了大半年的開局終于成形。之後,張藜用了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便填完了整首詞,一氣呵成,一字未改。
著名歌唱藝術家李谷一也表示,第一次聽到《我和我的祖國》,就被歌名深深“抓”住了。“這首歌有别于其他歌曲,歌詞跟祖國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深入人心。”
對于當下這首歌的爆紅,李谷一說,不同時期演唱有不同時期的感受。此歌誕生在改革開放初期,百業待興;而現在高樓林立,城鄉日新月異,祖國強大、人民幸福,再度唱響這首歌,滿滿都是自豪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