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左傳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講

左傳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9:18:50

我讀《左傳》的原因并不是做學問,隻是覺得讀起來有意思才讀。所以并沒有一上手就讀注釋版本的,最初想法就是如讀《史記》一般讀一遍。

我之前讀《傷寒論》,知道關于《傷寒論》的注疏不勝枚舉,我聽說讀注疏容易為一家之言先入為主所障,所以沒有一開始就讀注疏。是反複誦讀條文,期待有一天如人所說在無字處讀經典,于無聲處聽驚雷。

一邊工作一邊應酬生活,抽空讀《左傳》,這兩天讀到《桓公七年》。覺得很有必要及時總結,以免時日馳逝,空對此書了無所獲。

前邊有君子朋友評價《左傳》包羅萬象,其中就包含了修身之道。

《左傳》借助鄭莊公寤生之口說了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後世人們競相引用,小說和電視作品中也屢見不鮮。如果每個人都能從這句話上下功夫及時點檢自己,必能免除很多禍端。

首篇中又講了一個穎考叔行孝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沒有把穎考叔列舉進去,但穎考叔的孝行至今還廣為人們傳頌和效仿。故事大概就是:鄭莊公請穎考叔吃飯,過程中,穎考叔把肉留了出來。鄭莊公問他怎麼不吃肉呢?穎考叔回答說:我有老母在家,平常都是和我吃一樣的夥食,沒有吃過公侯的宴席,我留着肉是想帶回家讓母親也嘗嘗。

這不禁讓鄭莊公想起來自己的母親武姜,武姜因為偏心,造成莊公兄弟不和,最後莊公打敗弟弟。因心不滿母親所為把她安置颍地一個小城裡,并發毒誓:不到黃泉不相見。

看到穎考叔給母親留肉,他想到自己母親。但有誓言在先,不好去見母親。穎考叔給他出了個主意,挖隧道,在地下見面。這樣滿足了鄭莊公當個孝子的心願。

左傳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講(第三遍讀左傳之修身篇)1

穎考叔這個故事在民間被廣為稱頌,世人紛紛效仿,甚至沒有聽過這個故事的人,也能做出這樣的舉動。任誰身邊都有一兩個小朋友在學校老師發好吃的東西後舍不得吃,留着回家送給父母吃,我自己小時候也做過這樣的事情,我兒子也做過。

有一次我接兒子放學,他從學校出來,我就見他手裡攥了一大塊紙巾,到我跟前說是給我留的。我打開一看,是一個雞翅。他說中午老師發的,他舍不得吃,留給我了。我馬上抱住他親了他一下,誇了他兩句,很香的把那個沾了紙巾的雞翅吃掉了。我鼓勵他的孝行,因為這是做人的根本

《左傳》引用了《詩經·既醉》“孝子不匮,永錫爾類。”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詩句,展現了先民對孝的肯定,出現在儒家衆多經典之中。為什麼這麼受用?儒家認為做人的基石就是孝。《論語》在開篇第二句借用有子之口講了孝的重要性: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經》上一句話能诠釋前邊有子說的那一句,“孝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人因為心裡有孝敬,不敢生輕慢父母之心,推而廣之,不敢輕慢于人,所以不會犯上作亂,安于本分生活,自然不會招來禍端。所以《詩經》說:“孝子不匮,永錫爾類”。

隐公三年裡又講了信。鄭國和周王朝相互不信任了,雙方為了相互約束,交換了太子。這在戰國時期非常盛行。《左傳》借用君子之口來諷刺說:“信不有中,質無益也。”如果一個人不是發自内心的去做事情,任何質押都是沒有用的。《道德經》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結約如果同心,不必繩索束縛也不能解開。如現在的婚姻,媒妁之言,同心鎖鎖在廟門前,彩禮為質,房産為質,鑽戒為質,結婚證為質等,兩個人要是不交心,再多的質也沒有用。如果兩人交心,同甘共苦,就是住茅草屋也拆不散一對戀人。

隐公篇裡還記載了一個 “大義滅親“的故事,講的是石碏殺子。其中有一段石碏講了教子之道:“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将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子者将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老臣石碏論述教育孩子,不能使孩子沾染歪風邪氣。驕奢淫逸這是人與生俱來會滋長的四種邪氣,這個邪氣滋生的土壤是給予孩子太多的寵愛和金錢造成的。寵愛太多的孩子很少沒有不驕橫自滿的,驕橫自滿的孩子鮮能被降伏,能降伏鮮能不心生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的就更鮮見了。這是個邏輯疊加的關系結果,寵愛所加一步步把一個好孩子培養成了一個逆子。

左傳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講(第三遍讀左傳之修身篇)2

又講了六逆六順,六逆為:職位低下的阻礙職位高的、年幼的逾越年長的、關系遠的挑撥關系近的、新人離間老臣、力量小的壓制力量大的、淫亂的破壞有制度的。六順為:領導行事有法度、下屬服從安排、為父能慈愛、為子能孝順、為兄能關愛弟、為弟能敬事兄長,這是六順。一個人如果脫離六順去做六逆之事,那就是取禍之道。

古代人用這順逆關系對比當朝的狀況,基本能推斷出來國家的興衰。現在的人用以上這些對比一下工作的環境,基本上能推斷出來一個公司未來的發展狀況。

我知道有一個老闆,生意做的可以,下邊大概有二百多個員工。十幾年來沒有給工人漲過工資,在江浙滬之間到處置地産,孩子娶了媳婦很快離婚又娶了一個,高檔車換了好幾台。我跟他接觸過一段時間,覺得他應該把盈利來的錢用在改善員工生活水平上一部分,再吸納一批新的人才。在孩子花銷方面應該節制,把錢用在謀取員工福利和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上,那樣企業會走的更遠。不然,金錢和寵愛隻會徒增孩子的驕橫自滿,驕橫自滿性行自然不容易被馴服,從而四邪自然滋生,于身于家無益。

石碏論教這裡面還有一句也比較重要,就是國君如果想立州籲,就該及早定下來,如果猶豫不決,時間長了就成禍胎。這種情況也很多,我前邊文裡寫了我們村的爛臉(見《爛臉其人事略》),他就是因為一個應背瘡,治療好了不想給人錢,醫生後來給他開了一劑發藥,結果嘴臉開始爛,如果剛開始爛他就去找醫生誠心認錯,求人醫治不至于後來嘴臉全部爛掉,死的可憐。這個思想在《左傳》中晉文公從齊國返回晉國中也有體現:“需者,事之賊也。”軟軟弱弱不決斷,會耽誤大事。

這一篇中,可惜石碏深明大義,終究不能令自己兒子遠離禍端,最後不得不殺子明義。也說明老臣石碏實際在教育孩子上是存在短闆的。或許這裡面還有隐情,老臣石碏故意讓自己孩子和州籲在一起,以失去愛子的代價換取衛國安定。

隐公六年中語:“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又曰:“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善不能錯過,惡不能任其滋生,說的是陳桓公吧,惡滋長而不能悔改,将要惡及自身了。作為領導,見惡事就該像農夫看見田間雜草一樣務必拔除,拔除後堆積在一起,讓它不能再繼續生長,隻有這樣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才能有所作為。

這個現實意義非常強烈,開公司做事情不也是如此嗎?你知道一個家夥不能勝任,整天胡作非為,還讓他占着位置,那想有所作為的隻能走路了。修身也是如此,不擺脫惡習,如何能樹立自身正氣?

左傳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講(第三遍讀左傳之修身篇)3

《左傳》中很多處出現“君子曰”的評語,最初讀《左傳》我懷疑是左丘明引用孔子的評語,後來發現不對,《左傳》中引孔子評語的時候會說“仲尼曰”,難道是作者用“君子曰”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仔細讀來,“君子曰”中的語句似乎晚于《左傳》原文,文法稍有不同。或許是後人傳經時候,随手注下評語。畢竟這不是我所能發明的,期待君子解惑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