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花湖鄭朝晖

花湖鄭朝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7 09:11:45

最近讀傅庚生先生的著作,頗為其精妙的分析所折服。不過也有朋友問我,傅說固然精細入理,但易安當時果然作如是想嗎?(傅先生分析李清照詞作确實精彩。)——這樣的問題是經常有人提出來的,這裡面除了真的有疑問外,其實還是隐含着對與文學鑒賞本身的質疑在其中的。今試為作答。

花湖鄭朝晖(鄭朝晖談鑒賞)1

鑒賞文學的作用在我看來,大緻有二。一是印證,一是點破。印證,是讀者心中本來就有,隻是待鑒賞者說破而已,是一種高山流水的感覺。點破,則是讀者心中本無,待鑒賞者一說,忽然發現果然如此,是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印證,不僅是對與讀者體驗的認可,更是将其中的“所以然”講清楚,一頭是連着文本,一頭也是連着讀者,既要将文本的妙處分析得頭頭是道,又要能講到讀者的心坎裡。是将感性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認知的過程。

花湖鄭朝晖(鄭朝晖談鑒賞)2

有時候我們覺着一個作品好,是一種囫囵的感覺,因為是囫囵的,所以常常深入不進去,得不到那種“驚心動魄”的體驗。現在有人将這樣的囫囵的感覺掰細了,你才可能窺堂奧,同時也學了鑒賞的門道。《紅樓夢》裡香菱說王維的詩,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橄榄”。這個比喻很有趣,橄榄固然香甜,但幾千斤則不免太大太重,無從下口了。所以需要黛玉這樣的高手來指點一番。

點破,則是讀者原本未必如是想,待鑒賞者一番分析之後,發現果然應該作如是想,這是認知提升的過程。有些作品,我們未必知道它的好處,但一經分析點評,則有忽然開朗的感覺,就仿佛佛前的阿難,見佛祖拈花微笑而忽然喜不自勝。這個其實就是我們文學鑒賞水平提升的機緣。

不過,大家最好奇的問題,一定是鑒賞者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如是想。前一階段,有些作家的作品做了高考的試題,他們自己出來說題目不會做,或者答案并非其本意。一時,大家對文學鑒賞質疑頗多。

花湖鄭朝晖(鄭朝晖談鑒賞)3

這要從作者的創作過程說起了。作者創作的過程,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直覺思維的過程,是一個被情緒情感驅遣着調動經驗的活兒。這樣的活兒背後有三層因素在發揮作用。第一個層面當然是意識。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知道應該說什麼才能表達這樣的意思。比如說“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個“獨自”就是作者明顯要表達的意思。第二個層面則是作者的感覺。比如《荷塘月色》裡,作者說“峭楞楞如鬼一般”,而不說“陰森森”或者别的什麼,是他當時的感覺覺得唯有用這個詞才妥帖穩當。這種感覺,有時候僅僅是一種體驗,作者并不會去多想,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第三個層面,則是語言背後那雙“看不見的手”。語言其實是受着文化心理的影響的。語用習慣,是一種作者自己也不知不覺的語言使用規則,這種規則是隐形的,直接作用于作者乃至全民族的潛意識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其中就有這個看不見的手發揮的作用。比如《第三帝國的語言》就很具體的揭示了專制統治是如何一點點改變着德語的語用習慣的。

這樣一說,我們就會發現,即便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固然會有作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但也一定有作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作者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

而鑒賞者,并不隻是挑了作者想得明白的地方去說,他期望的是讀者能夠整個兒地理解這個文本裡所有的妙處。這些妙處,有可能是作者精心布局的,也可能是因為作者的學養感覺而形成的,更可能是因為語言本身的規律所造成的。如果是這樣,作者不知其然,而讀者以為然,也就太正常不過了。不過,那種穿鑿附會,或者強作解人的所謂“鑒賞”是不在其列的,因為那是“錯誤”,是不予置評的。了解了這些,恐怕就不會再因為作者面對試題不知所措而指責命題者的天馬行空了。更不會讓這些外行的言論去左右大衆的輿論了。

作者不知其然,而讀者以為然的極端例子,則是有時因為外在的原因造成的脫落、空缺失誤,或者因為審美的标準與态度發生了變化,反而成為了經典。這是作者自己怎麼也不會想到的。比如美術史上的“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就是一個例子。原本粗樸的俚歌現在卻奉為廟堂之音,也是一個例子。

所以,對那些在語言方面很有感覺與修養的人寫的鑒賞文字,還是不妨認真地讀一讀,或許意外的驚喜也就在其中了。這是我自己讀傅庚生的著作的心得體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