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專家掀開故宮地磚,意外發現隐藏600多年的王朝隐秘。
故宮之下竟然還有一座古老的宮殿,它是否就是傳說中忽必烈所建的元皇宮?
更奇怪的是,地基之中摻雜着無數精美的瓷器碎片,放到現在件件都能賣出天價。
既然如此,為何這些瓷器還會全部摔碎,深埋地基之中?
相傳,當年修建故宮的工匠都被下令處死,故宮之中隐藏的秘密是否能等來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今天就讓我們借助3D技術拆解故宮,來探尋深藏其中的秘密。
故宮下隐藏600年的秘密故宮博物院本名紫禁城,是一座城中之城,它的建造和曆史與皇權密不可分。
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占地面積達到了72萬多平方,據說包括了9999間半房,隻比“天宮”少半間。這些紅牆黃瓦的華麗宮殿,沿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同時向兩側展開,左右對稱。
紫禁城最後的主人是清王室,但最初建立這座皇城的,卻是明朝的皇帝。
公元1403年,本是燕王的朱棣攻破南京,登上皇位,成為了明成祖。不過南京的皇宮地理位置不好,地基沉陷,宮中積水,朱元璋在位時就已經感到不滿。
明成祖看到南京皇宮的弊端,就決定将王城遷到北京。北京紫禁城從1405年開始修建到1420年竣工,曆經15年,前後動用了110多萬人,光是工匠就占去了10萬人。
其中,内城三大殿的建造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大殿前所用的一塊大理石重達300噸,竟然來自70公裡外的采石場。
就算是現在,運送這樣一塊巨石都不容易,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人們究竟是如何運輸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工人們先是在采石場到施工地的沿途,每隔50米打一口水井,等到了冬天,就在路面上潑水,等水結成了冰,他們就用牛馬拖着巨石上路,途中還有人不斷在前面潑水,使得冰面更加光滑。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竟能想到這樣的妙招。
可能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明成祖非要遷都北京,而不是洛陽或長安呢?
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朱棣身為燕王時,北京就是他的地盤,這裡讓他感到更安心。其次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遷都北京可以更好地掌握軍情。
而第三個原因,則是元皇宮遺址留下的基礎。
當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幽燕之地,龍盤虎踞”為由,定都北京,修建了一座奢華的宮殿。但自從元朝滅亡後,元皇宮也湮沒在曆史煙塵之中,後世的考古專家一直都在锲而不舍地尋找這座皇宮的蹤迹,但始終沒有下文。
直到2018年,施工隊對故宮進行維修,工人們在掀開的地磚下,意外發現了另外一層地磚。工人們起先沒當回事,以為這是古人出于嚴謹,多修建了一層。
但在繼續往下挖掘時,沒想到在第二層地磚下,又出現了第三層地磚,他們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忙通知了專家。
正好故宮博物院裡最不缺的就是考古專家,他們一聽到消息就火速趕來,也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由于發現三層地磚的地方,位于故宮太和殿前,是皇帝舉行各種重大朝典的地方,于是專家們便懷疑,可能是出于安全考慮,明成祖才會在修建紫禁城時,命令工匠多鋪了兩層地磚。
也有專家認為,明成祖通過武力手段奪得皇位,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建文帝還下落不明。他是擔心那些仇人為了報複他,通過挖地道的方式,潛伏到他身邊進行暗殺,于是才叫人多鋪了兩層地磚。
第二種說法看起來可能性更高,畢竟明成祖為了保命,還特意命令工匠将紫禁城的城牆加高到10米,外面還環繞着52米寬的護城河。
通過3D技術拆解,我們可以看到宮牆用結實的夯土層堆砌,外面還加了足足3層巨大明代磚塊,使其異常堅固,想破牆而入根本不可能。
為了保護宮牆不遭侵蝕,在宮牆下修建了一個無縫接合的排水系統,内部結構精妙又複雜,可謂做到了萬無一失。
但經過研究,專家們發現三層地磚的建造技術不同,竟是“三疊層”土質結構,分别屬于元、明、清三代,最下層的地磚就是元朝鋪上去的。
專家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元皇宮遺址!
當年,明成祖下令将元皇宮直接推平,運來數不盡的建築材料,直接在元皇宮的遺址上開始修建明皇宮,也就是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還叫人把挖出來的土都堆到元皇宮中央,形成了一座小山,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景山公園。他的這種做法帶着重要意義,象征着元朝已經被他和大明永遠踩在腳下。
圖:元大都宮殿複原圖
而新建成的皇宮也遠比元皇宮規模更大,直到現在依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群。
元皇宮遺址的發現在全國考古界都引起了轟動,專家們都為發現元皇宮遺址而激動不已,立刻着手進行考古發掘。不久之後,他們就在隆宗門西的地基之中,發現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經過初步鑒定,這些碎片來自元朝時期,而且做工很不一般,在破碎之前肯定都是相當精美的宮廷禦用瓷器。
既然如此,它們又為何會變成碎片,深埋在地基之中呢?
屹立不倒的紫禁城為了發掘元皇宮,專家們展開了考古發掘,結果意外從地基之中挖出了大量做工精美的瓷器碎片。
這些瓷器堪稱上乘之作,屬于宮廷禦物,民間是不能使用的。其中有很多瓷器都是元代定窯出品,這樣的瓷器拿到現在拍賣,輕輕松松就能賣出上千萬的天價。
既然如此,這些瓷器為何全都破碎了,還會埋進地基之中呢?
專家初步拼接了這些碎片,結果發現這些瓷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瑕疵,有些是器身上的圖案畫錯了,比如說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五爪龍,畫成了皇子們使用的四爪龍。
在當時的皇宮之中,一旦發現這樣有瑕疵的瓷器,必須挑選出來。這些瑕疵瓷器依舊不能流到宮外,又不能拿去使用,宮人們隻能将瓷器摔得粉碎,集中處理掉,埋進了深坑之中。
其實這也帶着一定象征意義,這些東西就算碎了,也依舊屬于皇帝,要被皇帝踩在腳下,由此彰顯皇家的威嚴。
事實上,紫禁城中處處都彰顯着皇家的威嚴。光是三大殿中的保和殿,它的建造過程就相當不一般。
通過3D技術拆解,我們可以看到,保和殿先是以一層大理石做地基,接着再用幾十塊碎石和夯土鋪作第二層,然後将互相交錯的石梁擺放上去,鋪上皇家專用的金磚,就連每一根立柱都是用金絲楠木做成的。
除了地面上的這些,三大殿的屋頂構造也很厲害。它們幾乎全部是用木材搭建起來的,不用一釘一鉚,就用無數個做工精巧的木塊,以榫卯的方式,僅僅依靠它們的自身重力作為固定。
這些木塊看起來非常脆弱,其實不然。
專家們用簡單的材料,做出了三大殿的等比例縮小模型,然後将其放到地震模拟環境中,這些模型就算是處于10級地震中,依然屹立不倒,能想出這種方法的古人們真是太厲害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曆時15年才建成這座威嚴的紫禁城,結果建成後,他僅在宮中住了4年就死了,大明也僅存在了276年便為清朝取代,而清朝統治也沒有持續太久。
當一切都灰飛煙滅,唯有這座宮殿依然屹立不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