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孩子明明答應得好好的,但為什麼真做起來卻又說話不算話?
很多家庭都有過這樣的場景:
和孩子約定好了媽媽回家前完成作業,回家後一家人一起看電影,可媽媽回家發現孩子并沒有完成作業。
孩子答應玩半個小時的遊戲,但是已經過了半個小時,還沒有停下來。
上面這些問題,都是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親子沖突,也是我在工作中經常被咨詢的問題。
可以看到,上面的這些場景中,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在需求,甚至這些需求是有沖突的,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辦法并不難。
父母需要根據對話的進展,把“聽”和“說”的方法結合起來,去嘗試和孩子一起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什麼是“聽”和“說”呢?
“聽”,是我們努力去理解孩子表達中傳遞的信息和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然後再把這種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反饋給孩子,來進行确認。
“說”,是在說話時,用行為 感受 影響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用一個案例來演示一下如何将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前不久,一位媽媽跟我分享了她跟兒子的一次對話。
在這場對話前,孩子每天回家吃完晚飯後才能開始寫作業,每次媽媽都要提醒5、6次才能去寫,每天都因為這個問題産生沖突,媽媽直言已經快要抓狂了。
聽了我分享的“聽”和“說”的方法,媽媽決定死馬當活馬醫,試一試。
首先,媽媽使用“行為 感受 影響”的方式開始了談話。
媽媽:你每次都是吃完晚飯再寫作業,讓我有些惱火,因為你會寫到很晚,我非常擔心你的睡眠不足。
而且對每天催你完成作業這件事情我也很煩,因為我們每天都會在這件事情上發生争執,我不希望我們總是因為作業争吵,我希望我們晚上還能有時間聊聊天。
我們能不能找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段話中,媽媽表達了2件事:
一個是孩子遲遲不寫作業;另一個是她和孩子因為作業而每天發生争執,并分别描述了行為、感受和影響。
孩子回應:你又想給我定時間表了嗎?
媽媽:不是,我是希望我們能找到一個我們兩個人都能滿意的方法。
孩子:好吧,但我不想按照你給我定時間表。
有時候我們跟孩子的談話方式發生了改變,孩子可能還不适應,他會根據之前對話的經驗來分析媽媽的意圖是什麼,語氣和态度可能會有些抵觸。
當聽到孩子說我不想按照你給我定時間表時,很多媽媽可能要忍不住和孩子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這位媽媽忍住了,這時她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開始用“積極傾聽”的方式來回應。
媽媽:好,我希望我們能找一個你願意嘗試的方法,并不是我想讓你做的方法。
孩子:行。我還有一個要求,你不能總是在我完成作業之後給我布置新的作業。
媽媽:(繼續采用“積極傾聽”的方式)哦,你不想讓我在你完成作業以後再給你布置新的作業。
孩子:沒錯,好幾次都是!我好不容易完成了作業,你又說再做兩道數學應用題,再做兩篇口算。
媽媽:你覺得完成作業已經很辛苦了,不希望我在你完成作業以後還要求你做額外的任務。
孩子:是啊!寫完作業也離睡覺不遠了,我都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幹的事情了。
媽媽繼續跟孩子确認他的想法,這樣對于孩子想法的确認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納。
媽媽:你想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幹的事。
孩子:對。媽媽:好,我可以在你完成作業後不再給你布置其他任務,寫完作業以後的時間你可以自由安排。
孩子:真的嗎?
媽媽:當然了!
孩子:太好了!那我覺得我可以回家後立即寫作業。
在媽媽的積極傾聽下,孩子的感受到被理解後,孩子開始變成主角,主動開始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媽媽:你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嗎?你回家後不需要休息嗎?
孩子:可能休息個10分鐘吧,吃點零食。
媽媽:可你以前回家都休息半個小時呢,10分鐘夠嗎?
媽媽這時變成了幫助者,幫孩子預設解決方案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逐漸把解決方案更加細化,變成一個可執行的方案。
孩子:夠的,我覺得我能在吃晚飯前做完我的數學作業。吃完飯,再做英語和語文。
媽媽:好,聽起來這是個可行的方案,而且你很有信心,你還需要我做什麼嗎?
孩子:暫時不需要。
媽媽:好的,我也覺得這是個可行的方法,我們試一試。
最後媽媽提到了去嘗試這個方案,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任何的改變都需要一點時間,解決方案也一定能立即奏效,還需要孩子和媽媽一起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
可以看到的是,這位媽媽把“聽”和“說”的方法進行了結合,通過溝通的方式找到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展示出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順暢的溝通讓他們主動去思考最适合自己的解決辦法,而且他們也更願意嘗試自己找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實踐作業:
你最近有沒有想和孩子解決的問題呢?
這個問題是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滿足誰的需求?
想不想試試不一樣的“聽”和“說”?
不如今天就練練?
在孩子的成長上,我們既要做好幫助者和支持者的工作,也需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提升自身能力,啟動内在驅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