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鲣魚,俗稱柴魚、炮彈魚,這種其貌不揚的魚類,主要分布在溫暖的水域。
魚身呈紡錘形,而尾巴則是如同一輪彎月:
日本高知縣是鲣魚的著名産地。
所以高知縣就搞了一個和鲣魚有關的吉祥物:鲣魚君(カツオ人間)。
不僅如此,鲣魚肉還相當好吃,因其肉質甜美,适宜以半生熟形式作刺身食用:
直接将鲣魚放在由稻草點燃的大火上熏烤,撒上一把食鹽,搭配蒜片一起食用,就是高知縣傳統的漁夫吃法:
做成壽司,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鲣魚好吃歸好吃,怎麼長久保存也是個大問題。
于是日本人将鲣魚做成了魚幹,主要采用的是「熏幹」的方法。
先切,再蒸,再挑刺、烘幹、削皮、黴制以及晾曬,步驟極其繁瑣。
鲣魚熏出來的魚幹,就叫「鲣節」。
不同切割部位制作出來的鲣節,還有不同的名稱。
分為“背節(雄節)” 、“腹節(雌節)”。
這玩意可不得了,據說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上最硬的食物”。
但我找遍了吉尼斯的官網都找不到記錄,所以大家當江湖傳聞聽一下就得了。
它的全貌長這樣,一看就硬到不行:
幹燥狀态下的鲣節甚至能打磨成刀。
瞧瞧這刀尖,紮一下可不是鬧着玩的。
一刀下去,連易拉罐都能捅爛:
不過話說回來,這魚做成刀,不就成尚方寶劍了嗎
?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魚幹再硬,畢竟也是魚做的,能硬到哪去呢?
還别說,這還真挺硬的。
曾經有位小哥把鲣節當錘子使,一下就把釘子敲進去。
當然了這不算什麼,畢竟我們之前寫過的大列巴、法棍都能這麼做。
于是為了驗證誰更硬,網上有人做過實驗,依然還是咱們熟悉的PK環節。
Round1,鲣節VS法棍:
隻見鲣節手起刀落,沒幾下就把法棍剁開:
Round2,鲣節VS壓縮餅幹:
在鲣節面前,壓縮餅幹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Round3,鲣節VS核桃:
這個就更加沒有懸念了,鲣節輕松取勝。
這幾輪實驗做下來,我不敢斷言說,鲣節的硬度完爆法棍和大列巴。
但平起平坐我覺得是問題不大的。
那有的小夥伴又要問了:
那這麼硬的鲣節,要怎麼吃呢?
關于鲣節的吃法,還是有挺多的,比如說曾經在《深夜食堂》中出現過的「貓飯」,就是一例。
所謂“貓飯”,指的是日本人用白米飯和鲣魚節的切片,混合做成的簡單飯食。
由于貓也很喜歡鲣魚,日本人也樂得用鲣節片來喂養家貓,因此,這種吃食就稱之為“貓飯”。
貓飯的起源時間已經難以查證,由于貓飯味道獨特,一些富人乃至地方諸侯,出于獵奇心理也吃起來。
首先,準備一份簡單的米飯。
在附有小抽屜的木盒上反裝一把刨刀,接着拿着鲣節一刀一刀削成片,鲣節片就被削出來,掉在小抽屜裡了。
刨的時候,滿屋子都是魚香。
再将鲣節片蓋在熱的米飯上,淋上醬油,一碗貓飯就完成了。
如果貓飯離我們很遙遠的話,那麼以下這道食物你一定吃過:
章魚小丸子上面鋪着的“木魚花”,就是來自于鲣節片。
将鲣節片撒在章魚小丸子上,鲣節片散發出陣陣魚香,别提有多誘人了。
如果章魚小丸子剛出爐的話,你還能看到鲣節片在小丸子上方舞動。
這是由于輕飄飄的鲣節片,會因為熱氣而左右搖擺、上下跳動。
日本人也将這種現象稱為“鲣節起舞(日語:鲣節が踴っている)”。
除了能做成食物,鲣節甚至能作為一種熬湯的材料,熬出美味的高湯。
日式高湯中,基本原料便是“鲣節”與“昆布”。
昆布就是海帶,和同樣鮮味醇厚的鲣節融合碰撞,就迸發出了難以言喻的清鮮滋味。
無論是用柴魚花熬湯,還是整根鲣節熬煮,這個料理過程稱之為“出汁”。
鲣節湯汁在很多日料中都會用上,你能在茶泡飯、關東煮等日料的湯底中,嘗到鲣節的味道。
日本茶泡飯
因此在日本料理中,鲣節一直是隐藏的秘密武器。
它悄悄潛入日料的食材中,瞬間浸潤并調出鮮味,确實一種自身優秀,并且可塑性廣泛的食材。
縱觀大列巴、法棍和鲣節,我們不難發現,因為想要長久保存一種食物,反而卻誕生了另外一種新的食物。
無心插柳柳成蔭,大自然确實可以稱得上是“鬼斧神工”了。
這樣看的話,又有多少食物的新形态,是咱們不知道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