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聽到很多人感歎命運的不公或對命運的無奈,那麼到底什麼是“命運”呢?在我看來,命運指的就是生命體在時間與空間下的運勢軌迹。隻不過這種軌迹我們隻能看到現在正在發生和已經發生的,卻很難感知到未來将要發生的。
簡單來講,我們隻有信命與不信命兩種人。信命,自然認為自己經曆的一切和未來将要發生的事情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無論自己如何改變,要發生的事情終歸還是要發生的,逃無可逃避無可避;不信命,自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堅定支持者,認為自己面對的任何事情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憑着自身的努力,定會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不過,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标準,如何确定命運是在自身的努力之後改變了?又如何确定自己的這些努力或選擇不是命運的安排?所以,我們首先要确定我們自身的命運本該是什麼樣的,否則,所謂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就顯得過于虛幻了。
我認為研究命運者,其實主要就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讨:
其一,類似與像我國傳統玄學中的八字預測等命理預測學說,這種方法自有其理論依據,也有其一定的準确性,不過我個人建議隻可作為參考,切莫深信,感興趣的讀者可閱讀我之前寫的另一篇文章《選擇在命運中躺平還是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其二就是回看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軌迹及當前的人生狀态,并與他人當前的人生狀态對照參看,其實簡單來講,就是一種總結人生曆程的方法,而這種方法也是我們大部分人有意無意在采用的。比如我們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最初可能有着類似的家庭壞境和成長經曆,但随着年齡的增長、性格的不同、人生經曆的差異,在很多年後,可能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态都大相徑庭。難免有些人就會感歎:我自認為各方面都不如某某人差,但為何現在彼此有着這麼大的差異?這難道就是命該如此嗎?
所以,隻有我們對自身的命運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後,才能繼續探讨“命運”能不能改變的問題。
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有一部比較出名的書,叫《了凡四訓》,講的就是明代袁了凡從認命到改命的事情,并以自身的經驗教育自己的子孫要一心向善。
袁了凡父親早亡,母親本來想讓他學醫,這樣不僅可以救治别人,也可以養活自己。後來袁了凡遇到了一位姓孔的老先生,這位孔老先生說自己是邵雍的正統傳人,并先為袁了凡占了一卦,說他命中适合步入仕途,可在縣考童生時得第十四名,府考時為第七十一名,提學主持的考試中為第九名。第二年他去參加考試果然一一應驗。然後孔老先生又為袁了凡占了一卦,說他某某年考會中第幾名,某某年進京師國子監讀書成為貢生,然後會被選為四川某方面的大官,在職三年半後告老辭官還鄉。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的醜時會在自己的床上逝世,可惜最後沒有兒子。
從這以後,袁了凡每次參加考試都與所占之卦一絲不差,慢慢地也就相信了天命,失去了進取心。後來,他因為一次機緣在栖霞山拜訪了雲谷禅師。雲谷禅師告訴他:人都有妄想之心,終究被天地所束縛,自然是有定數的,不過最好的人和最壞的人卻是定數無法拘束的。一個人的命運其實是由我們自己設定的,福也要向自己來求,就比如要生兒子和發達科舉功名,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包容,一定要和諧友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的種種行為就好像昨日已死,今後的種種行為,就好像今天的新生:這就是超越命數的義理再生的新身體。
後來袁了凡堅定奉行雲谷禅師傳授他的改命之法,不僅生下了兒子,還活到了七十四歲。在明熹宗天啟年間,朝廷追叙他征讨倭寇的功績,贈封“尚寶司少卿”的官銜。
從以上《了凡四訓》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改命,唯有從自身的内心當中真誠的改變,尤其是要行善積福,這樣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對我國一些傳統文化典籍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無論儒、釋、道哪一家,都非常注重内心的培養,比如儒家經典《大學》中也倡導心要“誠”要“正”,到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更是将這一點闡釋的淋漓盡緻。
改變自己的内心的确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和思維模式,而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正是我們現實命運的推手。比如說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出現了錯誤,如果我們沒有認真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從内在的思想觀念到外在的行為習慣等各方面下功夫改掉這些問題,最後終歸還是容易在類似的事情上犯相同的錯,有句話叫“好了傷疤忘了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我命由我不由天”也終将是一句空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