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溫州人的驕傲葉永烈

溫州人的驕傲葉永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01 07:40:28

溫州人的驕傲葉永烈?5月15日下午,我從朋友處得知葉永烈先生病逝于上海的消息,感到意外,頃查網絡,已有消息,他是1940年出生,享年80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溫州人的驕傲葉永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溫州人的驕傲葉永烈(溫州人葉永烈)1

溫州人的驕傲葉永烈

5月15日下午,我從朋友處得知葉永烈先生病逝于上海的消息,感到意外,頃查網絡,已有消息,他是1940年出生,享年80歲。

葉先生是溫籍著名作家,溫州文化的一面旗幟,在溫州擁有一批崇拜者和追随者。這幾天,我在微信、微博和溫州各大媒體上,讀到許多溫州文化界人士和讀者的留言、撰文,哀悼、懷念葉先生。詩人賈丹華說:這噩耗太突然,葉先生去年曾在樂清市府大會堂講座,思路敏捷,侃侃而談,他曾題贈我一本著作,他夫人還為我和葉先生合影留念。民間文藝家張衛中說:我對葉先生非常仰慕,他說自己年年、月月、日日寫日記,我也學他寫了10年的日記,他的離世,令我哀痛不已!

溫州日報副總編瞿冬生與葉先生有過多次交往,彼此熟稔,他寫道:“去年11月16日,我受溫州醫科大附屬一院委托,邀請永烈先生出席百年院慶并題詞。我如常發去信息,但一直不見回複。我思忖,抑或永烈先生又去美國了?抑或不願參加煩瑣的儀式?抑或正在鍵盤上忙于新作?我壓根沒想到他生病了!如果當時我多些警覺,或許還能見上一面,表達一聲問候。”地方文史學者林勇與葉先生是相知相識40年的老朋友,當他聽到葉先生離世的消息十分悲痛,追憶往事,曆曆在目。他近日已先後三次去上海葉先生家中,幫助其家屬料理有關雜事,參與籌備葉永烈先生追思會。

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在溫州傳播,讓無數溫州人傷感、痛惜,大家通過微信群、朋友圈、自媒體等,紛紛寄托哀思,傾訴情感,表達敬意。一位文化人的離世,産生這麼大的影響,這在溫州并不多見。

葉永烈出身溫州名門,父親葉志超擔任過溫州鹹孚錢莊經理、永嘉縣銀行行長、瓯海醫院院長等職。年少時的葉永烈住在溫州市區鐵井欄一座青磚黛瓦、門牆上寫滿滄桑的大宅院裡,富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江心嶼、五馬街等溫州文化地标離他家也不遠。他聰明伶俐,5歲上小學,喜歡看書,11歲時寫了一首小詩《短歌》,投給《浙南日報》(《溫州日報》前身),不久,這首小詩發表在該報副刊,這是他第一次發表作品,更令他意外的是,他還收到編輯來信,這也是他收到的第一封信。正在做着文學夢的他深受鼓舞。36年後,葉永烈才見到了當年編發他小詩并寫信給他、早已退休的楊奔先生。

1957年,葉永烈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後離開家鄉,求學工作在外,辛苦而忙碌。作為一個高産作家,他奔波各地采訪,伏案挑燈夜戰,最缺的應該是時間,但我時常在媒體上或朋友口中得知葉先生在溫州的動态。溫州有什麼重要會議和活動,他會停下手頭的工作趕赴家鄉;老鄉需要他講座、授課、寫稿、題詞、贈手稿、送樣書,他都會爽快地答應。他對老鄉特别親,1984年12月中國作協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大會期間他邀請溫籍作家唐湜、林斤瀾、金江、黃宗英、戈悟覺等,歡聚一堂,暢叙鄉情,其情切切,其樂融融。談起溫州,他深情地說:“家鄉一直在我心中。”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報道,并配發評論文章,首次提出“溫州模式”。1986年11月,葉先生專程來溫州采訪溫州模式。當時,溫州的交通極為落後,下基層甚為不便,他克服困難,深入到溫州模式的三個典型:蒼南龍港的農民城、永嘉橋頭的紐扣市場和樂清柳市的電器市場。一路走來,他被溫州新農村的大好形勢觸動了,被溫州模式吸引了。回到上海,他“動員”妻子與長子去溫州看看。1987年1月,他帶着妻兒來到溫州。之後,他寫出一萬多字的報告文學《中國改革的試驗區——溫州模式》,發表在《青春》文學雜志,他妻兒的稿子也分别在《新民晚報》和《光明日報》發表。

我讀過葉先生追憶童年、叙說鄉情的一些文章,充滿着快樂,也流露着憂愁,卻始終包裹着對家鄉的感恩和人性裡孝道的傳承。他小時候是籀園的常客,籀園是溫州舊圖書館,有大量的藏書,是學子們探尋知識的殿堂。他經常去九山湖、松台山遊玩,九山湖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松台山綠樹蓊郁,滿目青翠。家鄉的風貌讓他記憶猶新,2015年他創作長篇小說《邂逅美麗》,小時候在溫州的親身經曆、所見所聞和溫州人的種種生活細節翻騰在他腦海裡,他通過講述瓯越佳人、出身溫州鐵井欄名門望族的方美蓮在動蕩歲月裡的傳奇故事,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籀園、九山湖、松台山以及關于溫州的許多名人轶事、曆史傳聞和民俗風情,他懷着崇敬之情,把籀園館長梅冷生也寫進了小說。小說寫得順利而成功,無疑,這是一部尋根、懷鄉之作,他用文學的方式拓展了溫州。

2015年4月,葉先生應邀來溫州參加“書香溫州 全民閱讀”讀書月活動啟動儀式,并在溫州市圖書館舉行“曆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故事”講座,我聞訊前往聆聽。當我來到圖書館前的廣場時,見他正站在圖書館一樓門口與一位溫州友人交談,因我在書中、電視上見多了他的形象,一眼便認出來。他身材敦實,頭發花白,方臉上戴着眼鏡,穿着深色夾克衫,他的身旁豎立着介紹那次講座的噴繪廣告牌,上有他的大頭像。我忙走過去與他握手,并作自我介紹,他笑容可掬,言語溫和。我說:九葉詩人唐湜是您的老朋友,溫州市文聯準備編輯《唐湜全集》,您是否能出席編輯全集的座談會?他說:“自然樂意。”雖是初識,彼此沒有陌生感,遺憾的是《唐湜全集》由于種種原因,遲遲沒有啟動。講座在圖書館二樓報告廳舉行,座無虛席,葉先生回憶了自己與諸多名家的書信往來以及背後的生動故事,同時展示了珍貴的名家書信。他說,見字如面,這些書信雖然泛黃但字迹沒有褪色,充盈着溫馨的氣息。

去年,我開始《溫州作家記憶》一書的編輯,計劃今年去上海拜訪葉先生,并向他約稿。我總覺得他歲數不大,身體健康,終年不知疲憊地采訪、寫作,拜訪他無須着急。然而人事變幻無定,祝他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