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真的很難嗎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真的很難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08:34:07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真的很難嗎?“執子之手”究竟是戰友還是夫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真的很難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真的很難嗎(究竟是戰友還是夫妻)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真的很難嗎

“執子之手”究竟是戰友還是夫妻

人們一般都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作夫妻間的愛情誓言,但有專家學者出來糾錯指正,說這出自《詩經·邶風·擊鼓》裡的話原本是講的戰友之情。于是許多人大呼“漲姿勢”,信以為真。不過在本讀書人看來,這樣的糾錯指正是很成問題的。

指正者說,“山盟海誓說”實際上出現非常之晚,是當代學者錢锺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提出的。這确實是事實。錢锺書在《管錐編》中評價說:“《箋》甚迂謬”、“穿穴密微”,并認為“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句,和《水浒傳》第八回林沖刺配滄州臨行雲“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穩”等語“情境略近”。有人就認為錢锺書的這種聯想隻不過是幽默一下,不是正兒八經的學術論證,不足以推倒古代“毛詩“和“鄭箋”中的權威注釋,人們據此相信愛情“山盟海誓說”是錯誤的。

錢锺書先生書上的這番話真的是随便寫的嗎?我不敢這樣看。錢先生的語氣似乎很輕松随便,但如同他的《管錐編》裡許多精辟見解一樣,都是有着深厚的學問根底的,絕不是随便開玩笑的。

相反,我倒認為回頭去迷信盲從古代“毛詩“和“鄭箋”的注釋,是受了一度盛行的複古風氣的影響。難道“毛詩“和“鄭箋”的注釋都是不刊之論嗎?其實古代學者早就指出過那裡面對這首詩的注釋是有錯誤的。

比如,對于這首詩裡面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句,毛《傳》把“契闊”解釋為“勤苦”,就是明顯的錯誤。後來黃生《義府》加以糾正,解釋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這才是正确的。而鄭玄在《箋》中根據毛傳的錯誤注釋發揮其意,說是“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說愛之恩”,當然也就是錯誤的解讀。

又如,對于詩中的“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毛《傳》把“爰”解釋為指代詞“或”,也就是“有的”,說是“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鄭《箋》解釋說“不還,謂死也,傷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處乎?于何喪其馬乎?”這樣解釋也是有問題的。

首先,把“爰居爰處”解釋為有不還者,無論是死傷病,都是解釋者附加上去的,詩句文字本身隻關乎“居”和“處”,并沒有這個意思。再則,如果是說有的戰友不還,有的戰馬跑了,這樣就把人和馬同等看待,并列為在林中尋找的對象,也是不合情理的。實際上,應該把“爰” 當做疑問代詞,也就是“哪裡”的意思。詩中并沒有講戰友,講的都是這位戰士一人的事情,他自己“爰居爰處?”,不知在哪裡居住和落腳,同時“爰喪其馬”,我的戰馬也不知跑到哪裡去了,于是他在林中去尋找自己的戰馬,并且由馬自然聯想到自己的家園和妻子,從而發出後面的回憶和哀歎,這才順理成章。

我們說,這首詩确實是寫戰争中的情景的,開頭的詩句把那場戰争的經過交代得很清楚,曆史學者甚至還進行過史實考證。但是,我們不能認為既然是寫戰争的,就一定是講戰友之情,不是講個人的遭遇和愛情。我們不能用封建學究的态度來理解這首古詩。

事實上,詩的開頭就明白地講:“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這是說一場戰鬥結束了,這位戰士沒有和留下來“土國城漕”,而是獨自被派往南邊繼續作戰。這個“獨”字很重要。而且他明确地講“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這是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所以他後面的回憶和哀歎一定是跟“我獨南行”“不我以歸”有關,一定是講的家鄉和妻子。如果後面講的戰友關系和情感,那麼就和前邊的“不我以歸,憂心有忡”不是一回事了。

再說,戰友之間誓言“死生契闊”倒還說得過去,但如果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就不合情理了。哪有戰友之間要手牽着手白頭偕老的呢?除非是同性戀。按照常情,這話隻能是夫妻間的誓言。特别是這位獨自南去的戰士最後哀歎“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永别了你,我怎麼活啊?遠離了你,是我失信了!),這樣撕心裂肺的話,隻能是對他妻子說的。如果是對死去離散的戰友,他會這樣說嗎?作為部伍戰士,戰友之間同生死之心有之,但總不能說一旦分開行動和離散就不想活了吧。

因此,我們應當認為這首詩是一個戰場兵士的愛情絕唱,是一篇中國最古老的反戰詩歌,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本就是夫妻間很經典的山盟海誓。

事實上。詩經裡的許多本來很純情的愛情詩,都被後世“甚迂謬”的儒家學者“穿穴密微”為“高大上”,毛《傳》和鄭《箋》對這首詩的注釋也屬于這種情況。錢鐘書先生按照詩文的本義糾正他們的“迂謬”,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釋,确實是思想解放的真知灼見,人們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愛情誓言也是情理必然。現在一些專家學者又裝着一副真有學問的樣子,搬出古人的注釋“指正”人們的“常識錯誤”,故意聳人聽聞,這隻能說明他們思想上的倒退和學術上的浮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