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主要學什麼内容?一、珠心算的涵義(——是什麼?),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珠心算主要學什麼内容?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珠心算的涵義(——是什麼?)
定義:珠心算,是一種心算法,是在大腦中以算珠表象為載體,運用珠算法則進行心算的方法,俗稱“在腦中打算盤”。熟練後計算速度要超過電子計算器,其速度之快非常驚人,往往隻要聽到題目報數,或自己看到計算題型,算者即能将答數脫口而出,或立即寫出。所以珠算式心算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一種計算技術。
心理學原理:珠心算的形成其實質是—種心理活動,除了人們的個别差異及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響外,主要是通過認識過程(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實現的。當使用者能熟練操作算盤,經過程序化語言→操作方式→定量的練習,發揮左右腦思維的整體效應,并透過腦細胞的滋長,将算盤的盤式,檔次及珠子的浮動變化描繪到腦子裡,并逐漸擺脫實物操作(打算盤)和外部骨骼肌肉等形體動作的限制,達到高度完全的“内化”,最終形成一種其運算過程的生理心理機制。
計算特點:
珠心算具有按群計算、“五升十進制”并具有的運算模型特點,能幫助學生對數概念的掌握,克服了學生逐個數數的現象。
二、珠算和珠心算的起源和發展(——從哪裡來?)
1、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通過一定的運珠規律及口訣,用來計算多位數的加、減、乘、除、四則計算、開方等題型。
(1)萌于商周 —— 西周陶丸
岐山鳳雛遺址出土的隐丸時代為西周。鳳雛遺址出土陶丸計86粒,其顔色有青、黃、白三種,另外還有泥丸(未經燒制),呈土黃色;其形狀大多為圓球形,個别為橢圓球體,最大的直徑為2.55厘米,最小的直系為1.19厘米,直徑多為2厘米左右;其質地大多為細泥質,個别夾雜有細砂、雲母。陶丸表面的磨擦、滾動痕迹不甚明顯,而磨制、刀削、指紋痕迹清晰可見。
(2)始于秦漢 ——《數術記遺》
徐嶽(?——220),字公河,東萊人,東漢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書中載有命數法和算籌、心算以及其他各種計算共十四種。
《數術記遺》介紹了我國古代14種算法,除第14種“計數”為心算,無須算具外,其餘13種均有計算工具,分别是:積算(即籌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和珠算。“珠算”之名,首見于此。
現傳本為南宋鮑瀚之刻本(公元1212年),保存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3)成于唐宋 ——《謝察微算經》《清明上河圖》
《謝察微算經》這部書中的“用字例義”,記載如下:“中,算盤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脊,盤中橫梁隔木。商總,合用商開之法于盤中。”以上用字例義隻有珠算盤才适用,人們以引作為北宋已有有梁穿檔算盤的史料。如果此說成立,那麼《謝察微算經》則是第一次記載“算盤”一詞的古算書。
(4)盛于元明 —— ……
乾坤一擔圖》:元初王振鵬
《辍耕錄》:陶宗儀《南村辍耕錄》
第二十九卷《井珠》,引當時諺語形容奴仆說:“凡納婢仆,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後人稱此為“三珠戲語”。把老資格的奴婢比作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說明當時的算盤已很普及。
《元曲選》:龐居士誤放來生債中的“去那算盤裡撥了我歲數”的唱詞。
《算盤詩》:宋末元初詩人劉因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詩,内容是這樣的:“算盤:不作甕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這是我國第一首以“算盤”為題的詩。
《魁本對相四言雜字》:最早繪有算盤圖的圖書。
《九章詳注比類算法寶鑒》:明代吳敬撰,最早記在了珠算加減口訣。
《算學新說》:明代朱載堉撰,提出81檔打算盤進行開平方和開立方的計算。
《算法統宗》:明代程大位撰,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
2.珠心算
——21世紀,珠算升華成珠心算科學,獲得世界範圍的普遍認識,成為中國珠算劃時代的轉折,被世人稱作“開發人類大腦潛能的新科學”。
3.珠心算與珠算的關系
珠心算是珠算進一步的演變,在計算方法上珠心算與珠算完全相同。
不同之處,珠心算靠腦子裡直接記憶“映象珠”的形狀來運算;珠算則是依賴算盤運算顯示盤面算珠的計算。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學珠算的運珠,先打好珠算的基礎,并熟練地記住運珠狀态,再進而改變為記憶的方式。
三、學習珠心算的教育功能。(——為什麼學?)
珠心算的操作是一個多種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協同作用的過程,計算時,需一邊瞬間記數,一邊虛珠映像,一邊模拟撥珠,一邊珠像内化,眼、耳、口等器官的密切配合, 它激化思維力、記憶力、注意力、空間想象力等來完成運算任務,促進了與其緊密相連的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發育,能提高了小孩子的智力水平。
1、三十四份群衆性對比實驗測試研究成果,證實珠心算教育對開發兒童智力潛能有顯著作用,表現在以下九個方面:注意力增強、記憶能力提高、增強了思維能力、發展了獨創性、顯著提高了閱讀速度、文理科學業成績好、智商提高、學習珠心算提升的腦力能長期保持發展有後勁、開發兒童智力潛能的普及性強。
2、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承擔的《珠心算教育具有開發兒童智力潛能作用研究》成果,充分證實其顯著作用。13所小學的實驗班和對照班,經過4次測試取得17.6萬個數據,表明為期三年的珠心算教育幹預,非常顯著地提高了實驗班的五項智力指标,即非常顯著地提高了實驗班的智商、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表象能力,并顯著地提高了小學1—3年級實驗班數學、語文和英語學業成績。3所幼兒園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習2年,三次測試,取得1.7萬個數據。測試數據表明,也有顯著作用。研究報告已在《教育研究》2010年11期上發表。
3、由唐孝威院士主持的浙大和中科大聯合實驗組承擔的珠心算教育“腦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此項研究取得5項重要成果,重點彙報其中2項突破性成果。一項是珠心算的神經機制與普通心算有差别。珠心算兒童進行數字加工是在視神經通路上完成的,此神經通路原本沒有計算功能,由于珠心算學習訓練而生成強大的計算能力;而普通兒童心算是在語言神經通路上完成的。另一項是珠心算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腦白質一緻性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腦白質由大腦皮層各部之間(回與回、葉與葉)的聯系纖維、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的聯系纖維以及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聯系纖維(胼胝體)組成,是大腦的神經網絡。運用核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自動采取數據,比較珠心算組和對照組(各25人)腦白質中的“各向異性分數”(能反映神經纖維完整性,通常被視為腦白質健康程度的一個指标)。實驗結果,各向異性分數骨架(主要神經通路)平均值,珠心算組為0.44,對照組為0.42,珠心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基于像素統計分析表明,在腦左側枕葉—颞葉聯合區、前運動區投射(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的聯系纖維,也是神經通路)、胼胝體後部和中前部4個部位的“各向異性分數”,珠心算組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現珠心算兒童主要神經纖維的“各向異性分數”全腦平均值同數字記憶廣度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以上數據分析表明,珠心算學習能提高兒童的工作記憶容量,同時能加強視空信息處理相關的神經通路的發展。以上研究成果形成兩篇論文,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荷蘭出版的《生命科學快報》上,一篇發表在美國出版的《腦成像》刊物上。
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014号(教育類003号)提案答複的函
教提案〔2019〕第8号
您提出的《關于将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提案》收悉,現答複如下:
一是相關要求已有機融入小學數學課程。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在數學課中明确要求學習珠算,小學1-3年級,“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同時,強調教材編寫要滲透數學文化,介紹《九章算術》、珠算等,使學生“經曆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等三、四年級數學教材,均對算盤進行了詳細介紹,說明算盤發明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了解算盤在生活中的應用,會用算盤記數。
二是在課程标準修訂中強化珠算教學。目前教育部正在組織進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的修訂,主要考慮有:将珠算作為中華數學文化的标識,而不隻是一種技術,在課程教材中予以強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推進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選擇包括珠算在内的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學習,提升計算思維能力;鼓勵學校開發有關校本課程,滿足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珠算的需要。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和關心!
教育部
2019年9月16日
聲明:本公衆号尊重原創,素材來源于網絡,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