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都會認為,中國的萬裡長城是起源于東自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這一道北方防線,殊不知它的真正東邊是起源于鴨綠江江畔,而經過幾乎遼甯東部北部全境。而這其中東部地區有一百華裡是經過了本溪地區。早年這裡并沒有長城這種叫法,稱為“邊牆”,而位于遼東的這部分則被稱為“遼東邊牆”。
作為曆史古迹,本溪地區的這段邊牆最早見過的報道的是我縣文史界的前輩,時任縣文管所所長的佟鐵山老師,他于1984年走完了這一段邊牆的全部,詳細地紀錄了整個行程和邊牆全貌,為我縣的文史部分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和貢獻,值得我們後輩人敬仰。
為了更好地傳承本溪地區的曆史遺産,和開拓全域旅遊事業,近日我縣有關部門開展了修複化皮峪明長城的工作。
9月17日,2022年國家長城公園(本溪化皮峪段)明長城建設項目在堿廠鎮化皮峪村開工。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孟祥楠參加開工儀式。
在開工現場,孟祥楠詳細了解了建設項目進展情況,要求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嚴格按照國家文物保護修繕标準抓好項目建設,注意施工安全,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任務。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做好施工後勤保障,把工程建設成全省樣闆工程。
北京大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東北區總經理 彭湃:公司承接了本溪化皮峪段明長城的修複工程,在施工過程中保證質量,注重安全,保證施工工藝,把這個工程安全地完成。
本溪化皮峪段明長城建設項目是全省國家長城公園(本溪段)重要建設項目,總投資168萬元。由北京大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施工,預計工期60天,項目的開工建設對我縣文化保護工作和明長城的保護與挖掘具有重大意義。
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喬程:本溪化皮峪段明長城的維修工程是我縣長城公園建設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加固維修工程,此項工程得到了省文物局和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工程長415米,工期是60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把這段牆體維修好、保護好。
以上資料源自楓鄉融媒
出于對家鄉曆史的關注和熱愛,筆者對于這段曆史知識還是在看到了佟鐵山老師的文章後才知道,幾年來一直有這個想法,就是親自到這些明長城的各段去走一走看一看,畢竟親眼看到的就是與書本上看到的不一樣。于是于前天騎上我的“小電動”,有了這次化皮峪之行。
視頻;《探秘古長城——本溪縣化皮峪邊牆》
金秋的堿廠大地,一派豐收的景象。
化皮峪村距離堿廠6公裡
上山的路遠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簡單,原以為邊牆就在前面的山梁不遠處,以為上去就到了,哪想到,比這要困難得多。
化皮峪村
山梁處一架“養蠶人的窩棚”
已經到了收繭的季節了,這是收的蠶繭。
放蠶人的吓鳥神器,太陽能的自動發出聲響驅趕鳥類的電聲設備,松林中有路還是不難走的。
但是走到松林盡頭就無路可走了,前面的密林很難前進,想要找的邊牆沒有蹤影,我對我選擇的路線産生了懷疑,我覺得瞎走無疑是徒勞的,于是反身下山,再從長計議。
快到山底時遇到了這裡的放蠶老哥,經打聽要找的邊牆就在高山的另一面,是我沒有走到地方,這時思想有了一個小小的鬥争,是堅持繼續前行,還是退回來打道回府?思前想後,咱鴻雁什麼時候半途而廢過?!于是重振精神,砥砺前行,繼續前進。
野果“山葡萄”
這次選擇了另一個方向,走偏陽坡的一面,這邊樹木能稀少一些,但是刺棘子很多,非常紮人。
在快到山頂處,發現了人為挖的溝,有幾十米長,這個地方沒聽說有過戰事,不可能是現代戰争的戰壕。
最後這溝一直通到山頂一處石崖處
這石崖就是典型的“險山牆”,或者“劈山牆”,佟鐵山老師的紀錄裡面寫過。
這種“險山牆”沿着這個山頭綿延有幾百米,朝向後金方向的一面都是陡壁,而朝向我方的都是平緩之地。
發現一處圓形建築,類似堡壘。
可能是軍士們的臨時栖身之處
感覺是一道石牆的痕迹
終于看到正式的石牆了
我苦苦尋找的化皮峪邊牆找到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哪。
因為之前聽說這裡正在修繕工作,我以為到來這裡能見到修繕的人員,
哪想到這不到十天的功夫,這裡就完工了,也好,這樣拍出來的照片視頻要好多了。
這種邊牆不過是簡易的石頭摞的,不像關内的長城那樣高大雄偉,不過是就近堆放的石頭以遲滞敵方的馬隊通過而已。
這段整修的邊牆長415米,佟老師記錄的是600多米,這可能是包括我之前看到的那一部分疑似邊牆。
到了西側的盡頭了,這一段總長就是這些。
這裡的地勢是,兩側各有一個山包,這段邊牆就建在這山坳之處,山包處有石崖之險可以防禦,這山坳處無險可守,所以就築起石牆屏障。
有青苔的地方就是原有的牆體,沒有青苔的地方就是後砌的。
因為之前一直沒有一張像樣的邊牆照片,這次自己得手了就多拍幾張。
來時的路非常不好走,我不想再原路返回了,我想他們修這石牆,一定是有路上來的,于是就在周圍尋找,結果沒費什麼勁就找到了,這裡北坡非常平緩,有馬車路一直通到這山坳處,距離這石牆處不過幾十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要在這裡修石牆的原因了,原來這裡是敵人非常容易到的地方,所以要設置石牆來防禦。
看看這裡就明白了,這裡非常好走。
四驅車可以輕易地爬上來
回首看兩個山包之間就是邊牆的地方
這兩個山頭本地人叫它“奶頭山”,看着真有點像,這山腳下有兩個村莊,靠山那邊的村莊叫“穆家堡子”,河這邊的這個村莊叫“河東”,化皮峪村在這南邊不遠。
這裡距離山上看着不遠,直線距離接近3公裡,很扛走。
這張老地圖标明化皮峪邊牆的具體位置,非常精準,圖中綠色線段表示為化皮峪邊牆的位置,我想古人為什麼把這裡看得這麼重要,就是因為古時這裡可能是交通要道,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化皮峪嶺,這裡有條通往堿廠的小路,而且還很近,可能是兩側都很好走,所以這裡就自然成為防禦的重點。
化皮峪村
化皮峪邊牆(長城)的修複,豐富了我縣的曆史文化積累,也無疑會帶動我縣的旅遊業,為我縣又增添了一處旅遊景點,這對于廣大的文史愛好者們,旅遊和戶外愛好者們都是一個喜訊,這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好事。
小結;這次我的探秘,開始時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及時得到了修正,雖然走得艱難了一點,但是卻是大有收獲,對于邊牆的形式有了新的理解,見到了常見的石牆,險要的險山牆,還發現了之前沒有提到過的壕溝,它明顯不同于土牆,它是在陡峭的山頂挖的溝,目的就是制造障礙。
建議來這裡參觀邊牆的人,請走化皮峪村下面的“河東”村那裡走,路好走沒有什麼難度,到了石牆處,除了參觀那裡的石牆,還建議你往左側的山包走一走,在那裡能看到“險山牆”,如果有體力的朋友,也可以順西側的山梁繼續探尋,還有幾處石牆在等待着你,不過暫時還沒有修繕。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