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9 06:38:51

一心不亂,是每一個修行之人的第一步追求,也是學道實修的第一步目标。

南懷瑾先生曾在《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亂》一文中指出:“我們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很起碼的要求”、“一心不亂不光是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标,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亂。即使修學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樣以此為追求的對象”、“像一般道家的守竅練氣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亂不可”、“一心不亂的功夫就有這麼重要。”

南懷瑾先生又接着說:“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亂的話,往生西方絕對沒有問題,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這一步證得一個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1

然而,真正要在實修中達到一心不亂,可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相信每一個實修過的人,都有這方面的體會,所以南懷瑾先生又說:“但是古往今來,究竟有多少人念佛真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三昧正受呢?恐怕很少,對不對?我想大家也有同感。”

這也就是近二三十年來,盡管佛道兩家的經書和講座越來越多,但真正在實修中達到一心不亂的卻寥寥無幾,南懷瑾先生也曾多次說過,實修這種事情,越到後來越是隻會說理的多,而真能實證的少了。

那麼,為什麼在經書和講座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真正得到了一心不亂實證功夫的人反而越來越少呢?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理論不明!更有某些人非但自己理論不明,而且還喜歡教别人,大家隻要看一下有關實修類文章的評論,就可以發現評論區裡的“高人”多得很。

在一篇《為什麼好多人用了南懷瑾開示的方法,卻還是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的文章中,就有網友在評論區這樣留言說:“可以持名念佛和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結合起來,以期達到更能攝心的效果。”

其實,這位網友說到的這些方法,無一不是近二三十年來在學道圈中廣為流傳的東西,至于用了這些方法法門能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效果,老實說隻能是“以期達到更能攝心的效果”,而不是“就能達到攝心的效果”,如果一心不亂有這麼容易達到的話,南懷瑾先生也不會說“古往今來,究竟有多少人真能得到一心不亂,恐怕很少”這樣的話了。

還有一位網友這樣說:“别瞎扯了!一心不亂是修行功夫修出來的,其實(豈是,這位網友打錯字了)三兩句話的方法能做到的。”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2

這兩位網友,就是屬于典型的理論不明!因為無論從佛道哪一家的理論來講,一心不亂的境界功夫,并不是用某個方法練出來的!因為一心不亂并不是一門技能,技能是原來沒有的,需要靠練習才能練出來。

真正的佛道理論認為,一心不亂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每一個人本來就是一心不亂的,隻因為人自己起了心動了念,才有了衆多的雜念,才失去了一心不亂,關于這個理論,南懷瑾先生也是曾多次提到過的。

若是明白了這個理論,就可以知道無論是觀想還是觀像,隻要你還在觀還在念,就說明你還在起心動念,隻要你在起心動念,就是自己在破壞自己的一心不亂!

這也就是南懷瑾先生所批評的生滅法,生滅法就是指念頭有生就有滅,随起随滅,比如說念佛号時的念頭和聲音,來來去去,乍生乍滅,在生生滅滅的念頭和聲音中間,不産生一點雜念,是不可能的!用了這樣的方法,當然也就不可能達到一心不亂了。

如果在實修中還在用生滅法,那就永遠隻能“以期達到一心不亂”,而不可能真的達到一心不亂了。

在明白了“一心不亂是本來就有的,并不是靠修出來的”這個道理之後,就可以想辦法讓自己不起心動念,這樣不就能回複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了嗎?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起心動念呢?這又必須要了解心腦分開這個理論!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3

傳統經典《黃帝内經》之《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調經論》:“心藏神”,《靈樞•邪客論》:“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心藏脈,脈舍神。”

這些論述,都說明了心是精神的主宰,是人的最高統帥!

明代張介賓在《類經•髒象類》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一身之主,具一理而應萬機,髒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張介賓的這段話,就是對《黃帝内經》的最好解釋。

《黃帝内經》對腦也有很精僻的論述,《素問•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将奪矣。”

李時珍在《黃帝内經》的基礎上,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腦子的作用,《本草綱目•辛夷•發明》:“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天靈蓋》:“人之頭圓如蓋,穹窿象天,泥丸之宮,神靈所集。”舍就是房屋、住宅的意思,府就是官吏辦理公事的地方,李時珍的意思就是指神明居住在心這個舍中,從心中出來之後,又在腦這個府上辦公。

因為神明在腦這個府上辦理公事,需要精确、精準、精明,所以經典上才說心為“神明出焉”,頭為“精明之府。”這表明,腦子的作用隻是執行政策、辦理公事,隻是個執行者,而心才是掌管全局、統帥一切的幕後主宰。

這說明,心和腦不是同一個,他們是分開的,這在南懷瑾先生的書上,也是多次講到過的。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4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起心動念的實質就是腦子中的雜念在永不消停地來來去去,而心是不動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想東想西想這想那的,都是腦子在起作用。

《黃帝内經》中所說的心,當然不是解剖學上心的範疇,而是指維持正常生命的總體功能,如果将心的功能擴大到感知認知等範圍,則差不多就是學道之人所說的心了,其内容比《黃帝内經》更加豐富。

正因為心藏得這麼深,所以在平時是感受不到心的作用的,更感受不到心在哪裡!正因為感受不到心的作用,所以才說心是不動的,如果心是動的,還能不讓人們感受到嗎?腦子的作用,不就是因為每時每刻都在動,所以才讓大家感受到雜念也在每時每刻的生生滅滅嗎?

正因為人們隻能感受到腦子的作用,卻無法感受到心的作用,所以就讓很多人誤以為心跟腦是同一個東西。

如果能夠認識到心和腦是分開的,腦子是在動的,而心是不動的,那就可以想辦法先領悟到心的作用,如果能夠領悟到心的作用,不就可以領悟到心的境界了嗎?

因為心本來就是不動的,心的境界當然也是不動的,如果能領悟到心的境界,當然就可以領悟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了,能領悟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也就能明白人本來就是一心不亂的!

那麼,如何在具體實修中,去領悟到心的作用呢?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5

前面那位網友所說:“可以持名念佛和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結合起來,以期達到更能攝心的效果。”其實,這實在是外行話,而且還是拾人牙慧的外行話!因為這種方法,是用腦子的活動來讓腦子停止活動,無異于用水來沖幹地上的水,用木闆來拍平水面的波浪,那當然是不可能把水沖幹,隻能越沖越濕;也不可能把水拍平,隻會越拍越有波浪。

所以,要想得到一心不亂,就不能用腦子!必須繞開腦子的作用,直接讓心發揮作用,才能證得真正的一心不亂。

這就是曾經介紹過的,先找一遍較短的文章,如二三百字的《心經》、《陰符經》,或者某部經書中的某一段,也可以是詩歌散文,再把這篇短文背得滾瓜爛熟又滾瓜爛熟!

要把這篇短文背得不用腦子想,也不用腦子回憶,張嘴就能從心裡毫無澀滞地默背出來。

這樣,就可以輕輕地用腦子默背第一句,然後就不要再用腦子去記憶了,也不要再用腦子去想了,這時候就有一個内心深處的聲音,會繼續把文章一句一句地背下去。

在内心深處背文章時,千萬不要像以前背課文一樣,一邊回憶一邊背,而是要對文章的句子,既不迎接也不挽留,來時不迎不拒,去時不追不挽,如果出現了忘詞似的句子出不來,你也千萬不要去想去追憶,而是就在那邊等着,若是等了好久句子還是出不來,反而雜念上來了,你才可以重新再背一次。

如果内心深處把文章背完了,感覺挺順的,也沒有雜念,就可以重新背一遍或者多遍,這種狀态能背多久就背多久。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6

如果背了幾遍之後,腦子一動雜念上來了,這種情況也就被打破了,人又回到平時的狀态了。

這就是,繞開腦子而直接讓心發揮作用,隻要能夠讓心發揮作用,腦子的作用也就停了下來,也就沒有了雜念,也就得到了最初步的一心不亂。

這個理論和法門其實并不難,隻要先明白了這個道理,也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達到一心不亂地背上五六遍《心經》,起碼也能在二三遍《心經》中沒有雜念,有人甚至能一心不亂地背完一部《地藏經》。

黃帝内經的長命方法(隻有理解了黃帝内經心腦分開的理論)7

當然,用《黃帝内經》來理解心和腦的關系,還是很膚淺的!若要達到更深更久的一心不亂,就需要掌握更多更深的理論,這就需要對心王八識有較深的了解,更需要了解第六意識中的明了意識、獨影意識、帶質意識,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現量境、獨影境、帶質境。

大家對于南懷瑾,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争論,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南懷瑾對阿彌陀佛的讀音對不對?請看《說文》《康熙字典》怎麼說

南懷瑾都沒有完全說透的奢摩他修止法門,到底該如何來理解和運用

南懷瑾揭示:利用獨影意識的作用來修證,就可以很快達到一心不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