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閩農貿綜合市場 陳思思 攝
中新網溫州11月26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 實習生 陳思思)1981年,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浪潮,在浙江省最南端,誕生了一座年輕小城——蒼南縣。從建縣之初人多地少、資源匮乏的浙南小縣,到如今新城崛起、百姓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蒼南走過了數十年的改革之路。
正如蒼南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胡長虹所說,蒼南,是一個“吃改革飯”長大的城市。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這座小城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經濟建設、城鎮建設以及民生福祉等多方面實現了發展巨變,創造了十多個全國改革“第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經濟之變:“專業市場”助力經濟騰飛
回望建縣之初,蒼南還是一個發展基礎薄弱的小縣。改革開放後,敢為人先的蒼南人瞄準國家藥管政策解凍的商機,到東北從事人參生意,并與東北參農建立了貿易關系。1987年後,參茸經營戶們逐漸回鄉,以街為市,在蒼南縣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交易區域。
1992年,由政府牽頭,以集資的辦法,蒼南縣成立了由政府參與管理,有着固定經營場所和經營人員的第一個專業交易市場,經營戶發展到200多家。2005年,有着“中國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集散中心”之美稱的浙閩農貿綜合市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後,又進一步擴大了經營規模。
據該集散中心副總經理許曉君介紹,截至目前,浙閩農貿綜合市場内有專業商戶298家,2017年市場交易額達30個億。
如今,如浙閩農貿綜合市場一般,浙福水産城、中國禮品城等幾大商品産銷基地和專業市場,也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抓住機遇,迅速崛起,産品交易輻射至全國各地,為蒼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據悉,蒼南建縣之初全縣生産總值僅1.76億元,截至2017年增長到515.49億元,财政收入從1532萬元增長到55.87億元。改革,讓蒼南真正實現了從農業小縣到經濟大縣的跨越。
正在規劃建設的龍港新城 陳思思 攝
城鎮之變:“中國第一個農民城”因改革崛起
改革讓蒼南實現了經濟巨變,也推動了“中國第一個農民城”——蒼南縣龍港鎮的崛起與發展。
蒼南縣龍港鎮,從30餘年前隻有5個小漁村,8000多人的小鎮,到如今聚集近50萬人口,實現GDP逾百億元的“新城”,這其中的發展奧秘在于改革。
改革開放後,龍港鎮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戶籍制度、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三大改革”,迅速集聚了人口,解決了城鎮建設資金。
随後,龍港又在擴充土地使用權、财政支配權、行政審批權和事務管理權等“四大權限”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建立完善了龍港城鎮管理綜合執法大隊、龍港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務平台,逐步完善管理機制,向新型城市邁進。
如今,站在龍港新城規劃展示館的平台上向前望去,體育館、龍港車站、文化中心、濕地公園及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加速推進,勾勒出一片新的城市發展藍圖。
而龍港的快速崛起,也是整個蒼南城鎮化建設的縮影。多年來,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蒼南勇當“探路者”,加快便民服務中心、城市文化客廳、公益書房等基礎設施的精準落地。
在蒼南縣的大力推動下,2017年,全縣的城鎮化率達到了62.79%。一座座充滿活力的新型城鎮,正在蒼南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孩子們在“城市文化客廳”學唱民謠 陳思思 攝
民生之變:百姓享“改革紅利”
幾十年改革之路,蒼南久久為功,讓百姓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龍港鎮中對口村,即該縣民生改革的“模範生”。
走進中對口村,幹淨的馬路和随處可見的綠化讓人很難想到,幾年前,中對口村的環境甚至到了“進村捂鼻頭,出村搖着頭”的地步。
據中對口村黨支部書記陳開茂介紹,2010年,蒼南縣垃圾焚燒項目、公路建設項目、河道整治項目等建設落戶中對口村。以此為契機,中對口村啟動了土地綜合整治,對建設用地進行複墾,對基礎設施進行規劃。
“我們在原有建設用地不動的情況下,複墾土地上百畝,利用這些土地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招引一批高新現代農業項目,帶動了農業發展和農民緻富。”陳開茂說道。如今,中對口村在村建設用地上建成住宅4幢共34套、小高層公寓8幢共552套,完全可以滿足村民的住房需求。
一子落,滿盤活。實施土地綜合整治,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推動了土地要素合理流動,更帶來村莊環境蝶變。
如今的中對口村,小橋、流水、遊步道,鱗次栉比的涼亭,已然構成了一幅鄉村美麗新畫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村民中心等各種公共設施也陸續建成,讓百姓真正的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回望過去40年的發展曆程,蒼南收獲了一份滿意的改革“成績單”。胡長虹表示,站在曆史新起點上,蒼南還将繼續深化改革,幹在實處、走在前列、譜寫蒼南改革的新篇章。(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