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橘子郡的查普曼大學,是美國最大也是最負盛名的私立大學。
曾經這裡很特别,學校并不以我們常見的學科或是專業出名。
反而在影視、音樂、藝術交流、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獲得國際教育管理協會的認可,更受到學術界的衆多好評。
用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有點“不務正業”。
圖片來源:查普曼大學官網
如今這裡卻是美國西部地區環境最好的留學聖地,從這裡也走出了許多響徹世界的影視圈名人。
該校的道奇電影藝術學院位居全美以及世界前列,是全球電影人才的聚集地,屬于世界最頂級的電影學院。
但最初的查普曼大學卻并非以影視見長,時至今日它依然是一所中型綜合性私立非盈利大學。
之所以在教育上如此“偏科”,可能全都源于該校那位傳奇的創始人——查爾斯·克拉克·查普曼。
他的故事被改編成一部電影《錄取通知》。
《錄取通知》
這個化身為巴特比的男孩,今年18歲了。
他參加完高考,此刻正站在自家郵箱面前,神情沮喪地拿着一封錄取通知書。
他又被拒絕了,而這所大學還是附近最爛的一所。
以下圖片均源自《錄取通知》電影截圖
巴特比感到很絕望,不僅是因為自己無學可上,還因為父母的學曆和工作都很體面,對他有很高的期待。
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心生一計,讓好朋友幫忙PS了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還做了一個假的大學網站。
就連大學名字“南哈蒙理工大學”,都是蹭的當地一所有名的百年老校哈蒙理工大學。
父母也沒有多想,他們很替兒子感到高興與驕傲,并提出要親自送兒子前去報道。
這可愁壞了巴特比,但好在離開學還有段時間。
他立馬拉上幾個同樣無學可上的學渣朋友,在哈蒙理工大學附近找到了一個廢棄的精神病院。
于是一衆小夥伴便開始了改造大學的工程。
經過簡單的打掃與裝飾,曾經的醫院還真有了點大學的味道,可沒有學生也是個事啊。
開學當天,巴特比雇來一大堆群演,又找來朋友的叔叔謝爾曼充當校長。
他是一個曾任教于真正的哈蒙大學,有豐富教學經驗但卻因為見解與主流不合而被開除的老師。
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意見,他給哈蒙校長寄了一包狗屎。
面對陪孩子來報道的父母們,謝爾曼很好扮演了校長的角色,哪怕他很喜歡說髒話,但依舊輕松将那些父母敷衍了過去。
正當他們準備開香槟慶祝一切都結束的時候,門鈴響了。
一群真正的學生正拿着南哈蒙理工大學的入學通知前來報道。
原來,按巴特比的要求,他的朋友将那個假網站設置成了沒有要求,一鍵錄取。
但畢竟這一切都是假的,巴特比決定還是向大家坦白真相。
可當聽完他的話,一位學生站了出來。
他說當自己拿到這封大學錄取通知書時,他平生第一次聽到父親的認可,終于覺得自己不再是“廢物”。
一個、二個……很快有更多學生站了出來,表達出同樣的想法。
他們都是被周圍人視為“渣滓”的存在,一直以來都活得沒有尊嚴,但這裡卻給了他們希望。
那些話深深觸動了同為學渣的巴特比,他決定把謊話繼續圓下去,可他又能做些什麼呢?
他連大學有哪些課程都不知道,為此還跑去了隔壁的正牌哈蒙大學蹭課。
結果發現,依舊是一些和初中高中一樣死闆的課程。
如果照搬過來,别說沒人能教,就算找到老師,他們也依舊是學渣,這些并不是他們想要的。
思來想去,他決定來一次個性教育,讓學生自己寫出想上的課程内容。
這項政策簡直一石激起了千層浪,有人想學廚藝,有人想練瑜伽,有人想玩滑闆......
姑娘們想變美,loser們想學怎麼泡姑娘。
總之沒一個是正經的課程,但巴特比還真就按他們希望的那樣安排了。
校長謝爾曼給他支了個招,可以讓學生自己教自己啊,誰想學什麼就自己去研究。
每門“課程”都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其中研究最透徹、最出色的學生便能擔任老師,繼續為後來的求學者授業解惑。
于是這裡有了正經的廚藝學院、體育學院、宗教學院、模特學院、戀愛心理學院等等。
學生們學習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對身邊一切未知的知識也越來越好奇。
就當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時,這所冒牌大學終于引起了哈蒙理工大學的注意,他們被告上了法庭。
聽證會上,巴特比被問到:
“是否有專職的教師?”
“沒有。”
“是否有規範的課表大綱”
“沒有。”
“是否有圖書館?”
“沒有。”
但是有了這些就代表是一所成功的大學了嗎?
一個所謂合格的教師按照一個被認可的大綱給學生們進行填鴨式的灌輸,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大學教育嗎?
巴特比在聽證會最後慷慨陳詞道:
“百年名校的傳統是什麼?是欺壓學生,還是羞辱看不慣的人?
誰規定這個世界隻有好學生而沒有壞學生,好壞的區别在哪裡?
難道學習不好就代表他低人一等嗎?
這些所謂的規則,剝奪無數孩子的夢想和激情,
憑什麼正規大學一定是你們眼中的大學,難道我們自學就不屬于學習嗎?
在我們學校,沒有老師,也沒有教室,但卻不影響每一名學子在不斷進步,
你們承認不承認沒有關系,因為南哈蒙理工學院就是教學生如何做精彩的自己。”
生活是一個大舞台,别怯場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部喜劇電影也将原本的故事誇張、放大了許多。
但諷刺喜劇總能以最輕松的方式引起人的思考:
你在大學裡學到了什麼?真正影響你一生的究竟是課本上的知識還是你所接觸到的語言與思想?
或許這也是該校許多先哲們的初心——每個孩子都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并在生活這個大舞台上張開自己。
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小學上課時經常偷看閑書,被老師叫起提問,對課本知識是一問三不知。
在老師眼裡,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率差的後等生。
初中,三毛上的是台北第一女中,偏科嚴重的她幾次月考數學都沒及格。
為了考好數學,三毛不斷尋找竅門,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她發現,老師出的考題幾乎都是課本後面的練習題。
于是她拼命琢磨、背誦課後練習題,之後六次小考,三毛都得了滿分。
但一下子由不及格到滿分,老師懷疑三毛考試作弊。
一天,老師把三毛叫到辦公室,丢給她一張試卷,三毛一看就傻了,全是初三考題。
因為沒有預習過,她考了零分。
第二天,老師把她叫上講台,嘲諷說:“陳平同學喜歡吃鴨蛋,今天我請她吃兩個。”
老師用毛筆蘸滿墨汁,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圈。
墨汁順着臉頰淌下來,滲到三毛嘴裡,但老師還意猶未盡,又讓三毛去走廊走一圈。
在全校學生的哄笑中,三毛患上了自閉症,再也不想去上學。
父母終日愁眉不展,因為心疼女兒,也隻能讓她休學。
但總跟家裡也不是事啊,為了讓女兒學點謀生之計,便将她送去學插花。
三毛學了幾周,又固執不肯去了,父母便又将她送去學鋼琴。
鋼琴也不行,就送她去學國畫,國畫也不行,這次父母隻能任由她待在家裡,一待就是三年。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三毛在顧福生的鼓勵下開始寫文章,一個月後那篇稿子發表在《現代文學》上。
三毛終于找到了一條适合自己能走的路,找到了照亮自己生活的那束光。她這才意識到:“我不是一個低能兒。”
此時三毛已經失學七年了,可她終于重拾了信心,重返校園。
從台灣中國文化學院到馬德裡大學,從一個人到與何西一起。
寫字和流浪成了她此生摯愛。
三毛去過很多地方,寫了很多名著,但她最成功的地方卻不是這些,而是勇于選擇自己的生活。
在有限的時空裡,活出了無限廣大的日子。
分數依然重要,但成績卻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準。
一個人有沒有價值,并不是由學校決定的,也不是由出身背景決定的,而是由他自身決定的。
成功不止一條路,生活更是有無數種可能。
如果孩子在一條路上碰壁了,父母除了讓他堅持、努力,更應該告訴他還有别的道路可選,還有别的方式可試。
讓孩子的人生,多一種可能,多一些嘗試,多一些希望。
幫助孩子找到他心裡的火種,去點燃,讓孩子能找到照亮自己生活的那束光。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