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男不戴金,女不戴銀”,為什麼古人會有這種說法呢?到底寓意着什麼?還是那句話,能夠流傳并存在下來的,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追其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三個
一諧音字
俗話說:“漢字有三美,字形美、字音美、字意美”,所以我們自古以來,就喜歡借助一些字的諧音,來表達美好的寓意,用它來寄托人們美好的願望
比如“葫蘆”的諧音是“福祿”
它的“藤蔓”中的“蔓”和“萬”字諧音,“蔓帶”和“萬代”諧音。葫蘆的藤蔓很長,代表着“長壽”,所以“葫蘆”就有了“福祿萬代,健康長壽”美好寓意,從此葫蘆成了美好的吉祥物
而諧音字寓意有好也有壞,就比如“男不戴金,女不帶銀”中的“金”字諧音“奸”和“精“,“精”男人根本也,“銀”字諧音是“淫”,自然是“奸夫淫婦”的意思
在古代奸夫淫婦,比那些殺人犯更為人所不齒,如果是出現這種情況,男女大多數都逃不過一個死字,不是被點天燈
就是被浸豬籠
有的男人還會被閹割,他們即使不死,也會被人們的唾沫給淹死
所以古代的人們,自然對這個都很避諱,在佩戴這種帶諧音字的首飾的時候,也格外比較講究,免得因為自己無知,而被人看輕看賤
二重玉輕金
《一》抑商重農
在最早的古代,由于生産力低下,長時間以農耕為主要生産方式
人們以能夠填飽肚子為主要生活目标,糧食被視作人們的命根子,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統治者的執政方針,大多才用的“重農抑商”政策
他們認為商人不像農民那麼辛苦,它們通過低進高賣,來賺取商品差價,而且不用出力還賺的比農民多,有點投機取巧的味道
如果不加以控制,那麼都去經商,就沒有人來種地,沒有了糧食做保障,社會就恐怕生亂,所以農業生産,被曆代統治者所重視,畢竟民以食為天
商人代表的就是金錢,因為隻有商人才能賺大錢,隻有賺了大錢,才能買得起黃金首飾,這可能就是男不戴金原因之一
《二》儒家文化影響
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文化的精髓,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提倡的是寬厚、仁愛、仁德,仁義、重視禮儀,所以儒家學說被曆代統治者推崇
而我們對商人通常用“無奸不商”來形容,所以兩者正好形成了對立面,商人一生追求的就是一個“利”字,
而“金”字剛才說了代表的就是金錢和财富,金錢又是商人眼中最為看重的,所以金子就被儒家看作是沾了銅臭味的東西
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如果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财富和地位,就會被人看輕,他們提倡的是君子愛财,取之有道,為此當時的文人志士,時常把“視金錢為糞土”這句話挂在嘴邊,他們對于那些沒有文化的土财主很是不屑
而玉從發現那一天起,就成了上至統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心裡最為高貴、最有靈性、最為美好的東西,是世界上一切美好東西的擁有者,他們把它視為溝通天地人神的祭祀禮器,還被被儒家賦予了君子美德,更是被視為完美的象征
君子比德于玉,成了中國人修身養性座右銘,以玉禮天地四方 具有敬祖宗、求福祿、祈求風雨含義
所以在古人看來,玉不僅代表着财富,還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它雖然貴重,但不流于俗,雖然稀缺卻又不失底蘊,所以被曆代文人風雅之士所追捧,以玉佩身可以用玉含有的美德來提醒勉勵自己,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再加上儒家文化推崇的是中庸之道,沉穩内斂、含蓄不張狂之為美,而玉石正好具備了這些特質
所以在古代男人以佩戴玉佩,為美、為榮,
這可能就是男不戴金的另一個原因所在吧
三炫富導緻遭遇不測
在古代不論男女,佩戴黃金飾品,就相當于一張有錢人的名片,因為都是有錢人,才有實力買得起黃金飾品,對于窮人來說,隻能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如果男人佩戴它,就很容易因為炫富,招來拜金女,由于被情所困,最後落得個人财兩空
有的還很有可能遭到搶劫綁架,甚至是殺身之禍,這可能是“男不戴金”的第三個原因
而銀子相比黃金又便宜很多,都是沒錢的窮人家的女人佩戴,有錢人家的小姐和闊太太都戴的是金子飾品
或者是玉石飾品,
所以女人戴銀子飾品,就等同于告訴别人我是窮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輕視、鄙視
綜合所述這可能就是男不戴金女不說法吧
友友有什麼不同觀點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積極參與就是我創作的動力,你的長按點贊加關注,轉發加收藏,就是我動力的源泉,謝謝友友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