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着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史記》第一百零九卷《李将軍列傳》之後如其它篇一樣,也有“太史公曰”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将軍之謂也?餘睹李将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意思是,太史公說:《論語》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自身行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大概說的是李将軍吧,我看到李将軍誠懇樸實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于言談。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認識和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們的信賴麼?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是樹下自然會被人踩成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理呀。
司馬遷38歲時,接其父的班,繼任太史公。《史記》大多數篇章的後面,都用“太史公曰”作為點評式的收尾,這130餘篇“太史公曰”,多有現今“編後”的味道。
倘若把這篇“太史公曰”推延到今天某一典型人物通訊之後,作為編後,亦有些許哲理之言令我們刮目相看。太史公說的,既有引經據典的《論語》和諺語,更有他跳出自己文字之外的畫龍點睛之作,令讀者在反思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我們不是也有寫完一篇新聞稿添個“編後”或“記者感言”之類文字的習慣嗎?如何寫得精彩,令讀者不覺得是在重複新聞稿中已說過的話,使之高出一籌,能說出幾句(哪怕是一句)令讀者耳目一新的話?欲達到這個境界,《史記》裡的“太史公曰”,提供了範例,值得認真學習、借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