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經常跟好友相聚。初逢“酒場”還有些腼腆,随着酒量的攀升,技巧的熟悉,還真有那麼點“酒經沙場”的感覺,有段時間裡天天做“酒仙”,真正有點“但願長醉不願醒”的味道。
于是當時傻乎乎地想,如果沒有酒這世界将會失去多少樂趣?因此,我非常感謝儀狄和杜康這兩位酒的鼻祖。沒有他們,誰知道世界上還有酒這麼好的東西可以陪伴寂寞的人生?
一、無酒的世界太無趣
從古至今,男人與酒似乎有着不解之緣。詩人、劍俠、刺客、盜賊,都是不可一日無酒的主,陶淵明甚至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說起酒,話就多了。人們會想起唐朝大詩人李白。李白的酒是出了名的。杜甫曾為李白寫過一首詩曰:“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一生落魄潦倒,在長安擁有昙花一現的榮耀。在他和酒而做的詩句裡仿佛天子近臣、朝野權臣,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是一場浮雲。他在喝酒之後,打破了一切常規,解脫了一切禁锢,爆發出耀眼的天才,一旦酒酣,必定詩妙。借着酒的豪情與高傲,使他在虛幻的追求中,胸懷壯志、孤清耿直卻落得靠友人接濟過日子。自然,每一個替他沽酒的友人也會由衷地感到榮幸。
二、酒為知己
唐朝的風尚,駱駝與詩歌在黃河旁凝固。胡沙漫天時,李白夢中雄心勃勃的酒,日傾三百杯,沒有人能勝過他的酒力。
而詩就從他的指間流出來:“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些與酒有關的千古名篇中,酒和“愁”總是出現的特别多。他過得很不開心,卻是真性情。他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李白的大半生,是在漫遊江海及隐居山林中度過的。他以酒為最體貼的知己。他的詩大多是自己的親身經驗。詩與酒,陪伴了他的漫漫一生。
最後,他在酒中死去。《唐摭言》中曰:“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這樣的死亡形式,浪漫地一塌糊塗。死在自己鐘愛一生的“知己”懷裡,也算是值得了。
三、酒醉不如心醉
飲酒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逃避沉重責任,有的是為勝利慶功,有的是為失敗尋求補償,有的是因為人生的沉淪,有的是為了麻痹心靈的痛苦,有的是為了減輕精神的孤獨。
而歐陽修就是那個逃避的人。
除李白,自号“醉翁”的北宋文人歐陽修那種寫意的“醉”,很讓我喜歡。歐陽修以一篇《醉翁亭記》,震撼千古文壇。他本來是不飲酒的。慶曆五年,歐陽修因為支持範仲淹等人的新政,且不避怨謗,敢于揭露官吏的陰私,因而得罪了守舊官僚左丞相夏竦等人。
一向工于心計的夏竦,用了最小的力氣辦成了最大的事情。他利用歐陽修甥女張氏犯法一事,在皇帝面前攀咬誣告歐陽修與侄女有染。這種捕風捉影的事情,讓歐陽修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在重視風評的宋朝,這可是很大的罪名。皇帝無奈之下,隻能将歐陽修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龍圖閣直學士罷知滁州。
人生不得志,使許多文人與酒結成不解之緣。歐陽修也不例外。但他不是借酒澆愁,倒似乎是放達自适,在精神上站到了一個新的高處。應該說,滁州太守是個閑官,這就足夠讓他有時間飲酒遊樂。
十年前,他批評過那些遭貶後“傲逸狂醉”的人,如今輪到自己時,卻以“醉翁”自诩。不過他這“醉翁”,不是沉酣于酒,而是直接沉郁于酒,那些悲苦随着酒水咽下,才是暫時忘卻世間事。于是他喝成了一個酩酊大醉,整日不省人事的酒鬼。
歐陽修酒量不行,“飲少辄醉”,但是絕對不耽誤寫文章史書記載他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可見他是很寫意的心醉、意醉、神醉。真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讓後人賞之、悟之、思之。
自從開始在網上寫作後,我沒有再喝過酒。可每每坐在案頭,都有一種醉意朦胧的感覺。彷彿是飲亦可醉,不飲也亦可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