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金嶽霖發表演講

金嶽霖發表演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01:19:48

田潔 張吳奇 劉小飛

金嶽霖發表演講(以金嶽霖所期望的方式從事金嶽霖所獻身的事業)1

2020年10月17至18日,“紀念金嶽霖先生誕辰125周年學術研讨會”在華東師範大學隆重召開。本次研讨會由金嶽霖學術基金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分析》編輯部聯合承辦。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法國裡昂高師等50家高校與研究機構的79名專家學者和16名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一、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郁振華教授主持。郁振華教授首先宣讀了金嶽霖弟子、金嶽霖學術基金會創始人之一、清華大學羊滌生教授的賀信。他贊揚了紀念金嶽霖會議的偉大意義以及祝願本次會議圓滿成功,信中提到:“清華學派”的優秀傳統和發展方針:“古今貫通,中西融合,文理滲透,綜合創新”是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的。

随後,金嶽霖學術基金會副會長、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哲學分析》主編成素梅教授,以及金嶽霖學術基金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杜國平教授緻辭。在緻辭中,童世駿教授表示,金嶽霖先生對于當代哲學研究的學術貢獻,不僅在于其流傳至今的經典文本,更重要的在于其傳承下來的學術精神、理論方法與科研傳統。他還回憶了35年前(1985年)于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紀念金嶽霖學術研讨會,展示了當時珍貴的留影。楊國榮教授通過回顧金嶽霖先生對中國學術界的貢獻,總結出四個基本特征:以哲學家的身份從事哲學思考,并且通過自己的闡發與探索,進行創造性的理論克服與超越;以敏銳的時代意識,同步性地對當時新興的符号邏輯予以關注與思考;重視哲學的普遍品格與哲學理論的民族個性,自覺引入中國哲學的智慧資源;以世界性眼光與開放性視野關注現代學術前沿,并予以積極回應。成素梅教授指出,金嶽霖先生的經典著作與理念傳統為現代知識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人工智能和人機融合的高速發展為知識學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杜國平教授分享了自己對金嶽霖邏輯學貢獻的新體會。杜國平教授認為,金嶽霖在邏輯學方面做出了諸多開創性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建立若幹原創性邏輯系統的思想、元邏輯思想以及邏輯應用思想。作為一位極具開創性的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嶽霖先生的學術思想值得更多的學者加入研究,使得金嶽霖先生的思想能夠獲得跨越時空的“激蕩”與“回響”。

二、第一場大會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劉奮榮教授主持了第一場大會主題報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陳衛平教授,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王路教授,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江怡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張建軍教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杜國平教授,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徐英瑾教授,南開大學哲學院翟錦程教授等學者就金嶽霖哲學思想的不同的視域問題與方法路作了發言。

陳衛平教授做了題為“如果金嶽霖讀了《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言。他從馮契對于金嶽霖的思想繼承與發展返觀金嶽霖思想的學術貢獻與曆史地位。馮契在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高度來評價和看待金嶽霖先生的思想。通過對金嶽霖思想,湯用彤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資源汲取,馮契将知識與智慧的關系問題的時代意義體現出來,并且将“中國将往何處去?”的時代問題延伸至“中國人如何在哲學上站起來”的學術追問。

王路教授做了題為“《論‘所以’》與《關于<論‘所以’>》”的發言。王路教授指出,在1960年代初,《哲學研究》先後發表了金嶽霖的文章《論“所以”》和周禮全的批評文章。兩人之所以在“推理形式的階級性”問題産生分歧,主要是因為金嶽霖所讨論的“所以”是基于語言的“前提的内容正确性”,而這一層次的考察由于寫作方式與時代限制的緣故未能被周禮全先生所領會。不過,王路教授指出,哲學的基本形式就是批評,而批評就是不同思想的交流與表達,它理應允許人們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所以在這一方面,金嶽霖與周禮全作為邏輯學的科學捍衛者都值得尊敬。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江怡教授做了題為“分析哲學在中國為何不受重視——兼論金嶽霖的哲學遺産”的發言。他首先回顧了自金嶽霖先生将分析哲學引入中國的百年曆史興衰史,并從三個層次解釋了分析哲學所面臨困難的原因:哲學觀念上科學與玄學的對立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研究目标上面臨兩難選擇,這又進一步導緻了分析哲學在中國無法獲得重要地位;哲學方法上的實證與思辨的分歧,導緻了中國哲學家在研究領域的分道揚镳;在哲學路徑上的經驗與先驗的分野,造成中國哲學家對自己選擇路徑的排他性的辯護。江怡教授指出,哲學分析作為一種論證方法不僅僅屬于分析哲學,所有的哲學研究都需要具備這種方法,而這正是金嶽霖給我們留下最寶貴的遺産。

南京大學哲學系、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張建軍教授線上做了題為“層級邏輯觀視域下‘第三類論證’”。通過回顧金嶽霖先生後期的“《論‘所以’》”中關于“推論形式的階級性”所引發的争議,張建軍教授指出,多方證據表明後期的金嶽霖思想并未偏離其早期思想的基本路線。在“《論‘所以’》”中的思想中,探索的成果依舊占據主體部分,而理論的不足亦是可以克服的。更應該注意的是,金嶽霖先生在後期已然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層級邏輯觀,而這一邏輯觀用于解決當下學界關于“第三類論證”的争論,即非形式邏輯的合理性的分層論證有着重大啟示意義。

中國邏輯學會秘書長、金嶽霖學術基金會秘書長杜國平教授線上做了題為“括号表示法”的發言。杜國平教授指出,恰當的符号表示法可以方便我們以一種更加明晰的方式、更有效率地表達邏輯思想,并進而構建推理工具。與其他邏輯符号表示法相比,括号表示法在使用上還具有如下特點或優勢:直觀,更易接受;更加自然;更加方便;靈活。而就當下括号表示法研究新近的進展而言,一方面是利用了符号表示法重新塑述各種邏輯系統,另一方面是嚴格證明了僅僅使用一對括号使用一個公式就可以同時定義出所有的命題聯接詞、量詞、模态詞和時态詞等等邏輯常項,并且理論上可以定義出所有的邏輯常項。因而杜國平教授提出,括号表示法的表達功能是足夠強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強的。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徐英瑾教授做了題為“如何奠定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哲學基礎’?——一種基于‘蘊相殊’理論的重構方案”的發言。他認為,“蘊相殊”理論作為一種同時拒斥了亞裡士多德實體論與柏拉圖共相論的當代唯名論理論,能夠順暢地解釋曆史唯物主義者何以在政治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層面上同時拒斥實體主義與柏拉圖主義。并且,通過該面相衍生出馬克思的整個實踐哲學意蘊,也可以為馬克思主義對于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雙重拒斥提供新穎的解釋資源。徐英瑾教授指出,隻有經由針對“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的整條思想衍生道路的疏通,我們才能夠真正落實馬克思關于“徹底的自然主義與徹底的人道主義合一”的哲學理想,而不是将其停留于空洞的口号。

南開大學哲學院翟錦程教授做了題為“對西方邏輯傳入背景下中國邏輯研究的再反思”的發言。翟錦程教授首先介紹了西方邏輯傳入中國的曆史過程,繼而就我們如何認識對早期的中國邏輯研究有重大影響的西方邏輯提出自己的觀點。翟錦程教授認為,從這一階段的實際引入内容來看,該階段的西方邏輯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西方邏輯。到了近代以來,人們才逐步借助于完整的西方傳統邏輯體系作為框架整理,來進一步構建中國邏輯的研究模式。中國邏輯研究在中西文化從沖突到融合過程當中起到了媒介作用。在重建當代中國知識體系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拓展邏輯觀念、建立方法體系,挖掘出對中國哲學與知識體系起到支撐作用的中國邏輯。

三、分組學術研讨

接下來,與會的專家學者、研究生圍繞“知識論研究”“金嶽霖學脈的傳承與開展”“自然語言和邏輯研究”“分析進路的規範研究”等專題舉行了12場分組會議。

“自然語言和邏輯研究”一組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張留華教授主持。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熊明輝教授作了題為“論語用邏輯的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方向”的報告,認為語用邏輯演進過程可概括為“兩進路”“三方案”和“四階段”。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與認知研究所謝耘副教授做了題為“權衡論證的邏輯結構:——一個語用學視角的反思”的發言。他認為,需要對“權衡論證”的概念作更嚴格的限定,才能證成“平衡考慮前提”的合理性,而且,“平衡考慮前提”通常也不能作為省略前提而不加表述。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研究員做了題為“言語行為視域下的多重結論邏輯後承”的發言。他回應Steinberger從推理主義的立場拒斥了Restall 所提出的多重結論後承,為Restall 的理論作辯護,進而指出Restall 理論的不足之處,提出一種更為适切的關于多重結論邏輯後承的理解方式并對可能受到的反駁作以說明。南京大學哲學系胡星銘教授線上做了題為“重思同情的理解”的發言。他試圖論證:(一)同情不是理解他人的必要條件,(二)通過同情獲得的理解比不通過同情獲得的理解具有更大的認知價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郭佳宏教授提交了題為“封閉性原則與邏輯語義關系初探——以命題模态邏輯關系語義為例”的文章。

“自然語言和邏輯研究”二組由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熊明輝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餘俊偉教授線上做了題為“關于真理論的幾點思考”的發言。他從意義理論和三個世界思想解析了幾種主要的真理論,認為真理論讨論以真謂詞為焦點折射、呼應了哲學史上經驗論與唯理論之争。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張留華教授做了題為“走向建模論的‘邏輯規範’”的發言。他基于典型實例及關于“邏輯必須”的哲學反思,試圖回答現代邏輯語境下的“邏輯必然性”何以看似令人焦慮又何以起到通常所謂的“思想規範”作用。浙江大學金立教授做了題為“淺析稻草人謬誤的三種形式”的發言,提出結合實例對稻草人謬誤的各種變化情況進行具體讨論以更好地解決稻草人謬誤的識别問題;中原工學院胡光遠副教授做了題為“符号奠基問題與物理主義”的發言,提出“析取問題”、經驗感受性問題不解決,物理主義解決符号奠基難題不可能成功。廈門大學黃榮彬教授做了題為“普通邏輯學教科書關于思維基本規律的另一種表述”的發言,提出在形式上等價的三個公式分别用于陳述三個不同的思維基本規律,容易造成混淆,并建議這三個公式都用同一律表達。中央财經大學張立英教授做了題為“比較式 CP 定律的形式刻畫”的報告,從比較式CP 定律的刻畫标準、比較式 CP 定律與排除式 CP 定理的區别與聯系、比較式 CP 定律形式刻畫的應用等多個角度進一步展開對比較式 CP 定律的形式刻畫研究。

“分析進路的規範研究”一組由上海大學哲學系戴益斌博士主持。雲南大學喻郭飛副教授做了題為“道德分歧、道德認知與折中主義”的發言,從考察道德認知、反實在論與折中主義及其關系入手,嘗試刻畫道德分歧的本質特征并提出可行的解題方案;南開大學魏犇群做了題為“曆史與道德辯護的限度——内格爾和威廉斯之争”的報告,梳理了内格爾和威廉斯關于道德辯護的客觀性的一場辯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曆史錯誤論證”的觀點。武漢大學葛四友教授做了題為“個人同一性的阿羅式困境”的發言,試圖探究我們可以放松或放棄哪種(些)條件,從而可以找到某種個人同一性理論。上海财經大學方紅慶副教授做了題為“理由優先,抑或勝任力優先?——論認知規範性的形而上學”的發言,認為勝任力并不先于理由,反而理由是勝任力成為可能的前提條件。上海财經大學劉松青做了題為“‘我們’是如何可能的?——托馬塞洛論規範性思維的起源”的發言。他認為“我們”之所以可能,就在于“我們”具有規範性性思維,能夠從個體的意圖轉換到集體性意圖,在群體文化中學習和遵循群體性認知與推理進行規範性自我管理。深圳大學胡浩做了題為“目的論規範的自然化和貝葉斯定理”的發言,結合貝葉斯定理和自然化論題給出了良好調諧的一種自然化解釋。華中科技大學葉金州做了題為“反思平衡與規範性證成”的發言,提出反思平衡方法可以将人們的反應性态度作為構成性要素納入證成框架之中,從而可以真正地建立理論的規範性權威。

“分析進路的規範研究”二組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葛四友教授主持。南開大學劉葉濤教授做了題為“同一性視角下的先驗偶然論題”的發言,他基于必然性的本體論視角,提出可以澄清專名作為嚴格指示詞的理論機制。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郭建萍副教授線上做了題為“戴維森徹底解釋探析”的發言。她通過對戴維森徹底解釋特征及構建思想的探析,指出其思想的可能理論背景及中介工具都源于現代邏輯,從而突出以邏輯觀念和方法分析思考哲學問題的重要性,更凸顯了邏輯對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意義。華南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胡楊博士做了題為“Ad Hocness in Philosophy”的發言。他關注哲學中的“特設性”問題,梳理了“特設性”概念在自然科學史中的理論作用,并試圖考察“特設性”在評價哲學理論中所體現的特點。上海大學戴益斌做了題為“自然意義存在嗎?”的發言,他認為通過利用事實性标準、非自願性标準和不可引用性标準會得出自然意義可能并不存在的結論。湖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陳燦博士做了題為“關于反心理主義的一條實用主義的進路”的發言,認為在反心理主義的浪潮中,大衛·戈登的實用主義路徑将邏輯學變成了一門關于必然性推理的方法論,成為了推得必然性後承的一種工具。浙江工業大學舒卓做了題為“溫和實用主義”的發言,認為溫和實用主義可以和古典實用主義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江漢大學吳新民教授線上做了題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當下訴求——以哲學邏輯為視角”的發言。他認為,在哲學邏輯的視角下,從現實世界就是實現了的可能世界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人類自身建構和諧社會的理性,起點在于人們的認知矛盾得以化解。

“知識論研究”一組由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章含舟主持。JeanMichel ROY(ENS/Lyon, France)、Sebastian Gandon(University of Clermont Ferrand, France)分别在線上做了“Consciousness, Awareness, and Knowledge”和“Articulating a thought”的發言。上海财經大學宗德生教授做了題為“Daniel Kahneman and Simple Desire Fulfillment Theory of Well-Being”的發言,提出卡納曼的洞察力支持另一種經常被忽視的基于欲望的幸福理論,即簡單的欲望實現理論。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李麒麟線上做了題為“模态化的知識論與認知外在主義——對認知敏感性與認知安全性的案例研究”的發言。他借助一系列的思想實驗,以認知的安全性理論為主要理論代表,揭示了模态化的知識論作為典型的外在主義知識論理論的實質,探讨和區分了模态化的知識論理論所具有的真實的理論優勢與确切的理論局限。中南大學哲學系徐陶副教授做了題為“‘隐默’抑或‘明晰’——邁克爾·波蘭尼與羅伯特·布蘭頓關于人類認知的‘哲學對話’”的發言。他闡述了波蘭尼和布蘭頓在關于認知的劃界、認知中的明晰因素與隐默因素之關系、認知的社會維度、認知的世界維度等共同議題上提出了異中有同的觀點,這兩種哲學立場的會通将構建更為圓融的知識論體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賴長生做了題為“第三種認知運氣”的發言。他提出了第三種真理認知運氣即解讀性運氣,即主體碰巧對其擁有的證據采取了正确的解讀,從而使其信念依運氣為真。解讀性運氣的存在證僞了反運氣知識論的不相容論題。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章含舟做了題為“論實踐唯物論版本的親知理論——以金嶽霖-馮契為視角的考察”的發言。他指出羅素版本的親知理論與金嶽霖-馮契版本的親知理論在理論立場、預設以及構造理論的方式上有着顯著的差異,基于這些異質成分,實踐唯物論視域下的親知理論(金-馮版本)能夠規避一些羅素親知理論中的理論缺陷,并有效地挖掘出親知理論中的新鮮元素。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部董凱軍講師為會議提交了題為“知識論視角下的創新理論的生成與演進”的論文。

“知識論研究”二組由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李麒麟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徐竹副教授做了題為“論自我知識的雙重性概念”的發言,認為自我知識的雙重性概念将更有可能從社會規範論解釋得到合理的辯護。廈門大學哲學系曹劍波教授線上做了題為“哲學實驗方法的合理性論争”的發言,着重闡述了批評者質疑調查普通大衆的哲學直覺的合理性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譚笑副教授線上做了題為“醫療領域中的認知不公正”的發言,着重反思在專業知識領域中對認知者能力的準确判斷是認知責任還是道德責任。西安郵電大學邏輯與信息哲學研究所王策副教授做了題為“從康德到維特根斯坦——論《邏輯哲學論》的先驗維度”的發言,闡述了前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先驗維度在總體框架上、在方法論維度上、在哲學形态上的體現。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阮凱博士線上做了題為“以‘事實’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建構如何可能——從事實認知建構論看金嶽霖哲學的當代價值”的發言,認為金嶽霖先生提出一種事實的“認知建構論”,以事實為中心,建構了其整個知識論體系,有着重大的意義和價值。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黃遠帆博士做了題為“世俗化的理論智慧”的發言,試圖給出一個立足概念能力的理論智慧觀。山西大學哲學系魏屹東教授為學術研讨提交了題為“适應性表征是獲得知識的内機制”的論文。

“金嶽霖學脈的傳承與開展”一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新文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貢華南教授做了題為“科學與自然如何和解——金嶽霖的回答”的發言。他提出金嶽霖對“科玄論戰”回應是玄學式的,但試圖促使科學與自然的“和解”,其中論證并非完美,但無疑為20世紀中國哲學開辟了新論域。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付長珍教授做了題為“重新發現智德——儒家倫理學知識體系的當代省察”的發言。她倡導要重新發現并激活儒家重知的德性論傳統,使知識與價值的統一在本體論層面上确立起來,重建倫理學知識體系的實踐智慧之道。上海财經大學人文學院劉靜芳教授做了題為 “‘道’的現代诠釋——中國哲學現代轉換視域中的金嶽霖‘道論’”的發言,認為在“道”的現代诠釋有兩個重要方向上,金嶽霖有着非常出色的工作。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哲學系陳志偉教授線上做了題為 “金嶽霖與邏輯學的在華傳播”的發言。他論述了西方邏輯學傳入中國的坎坷曆程,以及體現在金嶽霖身上的邏輯的悲喜劇,認為中西文化不僅有相互争執的一面,還存在着相互融合互為借鏡的一面。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張永超副教授做了題為“知識論研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曆程及其未來展望 ——以‘葛梯爾問題’為中心”的發言.他論述了知識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有其自身路徑,以及在未來展望視角下,值得留意的問題是知識論教育的規範和普及,知識論研究亦應逐漸由“翻唱”走向原創,尤其是能與國際知識論界接軌同步、彼此深度互動。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谷成城博士做了題為“今本《周易》卦序中的系統思維探析——以格論為研究方法”的發言,闡述了在格論的研究方法下,可将各卦轉化為今本《周易》卦序系統中具有偏序關系的“格”,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哈斯圖、運用格的運算規則,對卦序系統進行數學與邏輯學交叉式地解讀。

“金嶽霖學脈的傳承與開展”二組由上海财經大學人文學院劉靜芳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新文做了題為“邏輯的規範性問題——金嶽霖先生的回答”的發言。他回顧金嶽霖先生對邏輯領域中的規範性這個問題所做的回答,力圖在他的全部哲學理論中詳細闡釋這個回答,并嘗試把他的回答推廣到整個邏輯。江蘇大學黃兆慧博士做了題為“由‘所與’到外物 ——金嶽霖對羅素‘感覺材料’的批判與轉化”的發言。他基于金嶽霖對“感覺材料”的性質特征做詳細深入的分析評述,并借此指出了羅素在知識論建構中失敗的理論思維教訓。天津外國語大學駱長捷副教授做了題為“簡論金嶽霖的邏輯形而上學體系”的發言,他簡述了金嶽霖先生試圖構建的具有中國哲學底蘊的理論體系。燕山大學劉邦凡教授做了題為“論金嶽霖翻譯哲學思想”的發言。他認為金嶽霖先生的翻譯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翻譯要意味并進,二是“翻譯”需要哲學。上海大學陳海博士做了題為“金嶽霖與非句子哲學”的發言。他認為以漢字作為切入點構建的漢語言哲學框架具有對中西哲學傳統異同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天津商業大學關興麗教授做了題為“試論金嶽霖的語義學和語用學思想”的發言,詳細闡述了金嶽霖先生在其著作《知識論》中對語義學和語用學思想的研究。

“金嶽霖學脈的傳承與開展”三組由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與認知研究所謝耘副教授主持。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鄭建成講師做了題為“新發現金嶽霖佚文十九篇”的發言,指出該十九佚文篇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基本上貫穿了金嶽霖一生及其思想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晉榮東教授做了題為“馮契與《羅素哲學》的整理、出版與研究”的發言。他援引尚未刊布的1988-1989年馮契與周禮全、劉培育等人的通信,1986年馮契在《羅素哲學》讨論班上的講課提綱,并結合1987年馮契撰寫的《<羅素哲學>跋》,完整複原了馮契帶領其弟子對于金嶽霖遺著《羅素哲學》的整理、出版與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蔡志棟副教授線上做了題為 “馮契哲學思想的儒學資源”的發言。他講述了作為中國傳統哲學三大支柱的儒學在馮契哲學思想構建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溫州大學人文學院黃家光博士做了題為“超名言之域如何達?——詩意地說及金馮學脈展開的一個向度”的發言,主要闡述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金嶽霖等哲學家對超名言之域如何達的問題做出有益探索,即思辨地說與詩意地說。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李歡友做了題為“馮契“金剛怒目”說析論”的發言。他闡述了馮契先生基于魯迅的“金剛怒目”說在本質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性涵攝與吸收,彰顯了新時期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獨特品格。西北政法大學張磊博士做了題為“中國哲學的‘土氣’——金嶽霖關于中國哲學書寫筆法的思考”的發言,指出金嶽霖認為中國哲學的特定書寫形式,“雖然不能不使用演繹和推理,卻無意于把觀念編織成嚴密的模式”。

“金嶽霖學脈的傳承與開展”四組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貢華南教授主持。第四組由華東師範大學貢華南教授主持。上海電機學院張文琴博士做了題為“大衛·劉易斯使真理論初探”的發言,她着重闡明和表述劉易斯使真理論和其形而上學理論之間的勾連和相互支持。湖南科技大學顔中軍副教授做了題為“金嶽霖論‘必然’”的發言,他認為準确把握邏輯的“必然”特性,嚴格區分邏輯的對象與内容,不僅有利于避免領域之混淆,而且對于深入理解金嶽霖哲學思想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工商大學安谧博士做了題為“金嶽霖之‘正覺的所與’是基礎主義神話嗎”的發言,她認為知識有基礎并不能等同于基礎主義,因此金嶽霖所論正覺的所與并非基礎主義神話。華東師範大學何松旭做了題為“從金嶽霖和穆爾的共相理論視角诠釋‘性情’問題”的發言,認為共相為“性情”問題提供了一種别具一格的诠釋。山東師範大學劉新軍副教授做了題為“金嶽霖意念論的簡評與反思”的發言,認為金嶽霖先生的客觀主義的思路對合理地理解知識的來源是有着積極意義的。上海電機學院苗磊博士做了題為“略論金嶽霖的意念理論”的發言,認為可以通過意念的雙重作用摹狀和規律,在得自所與和還治所與過程中獲得意念,由意念而聯接起來組成意念的圖案,有系統的意念圖案就是有知識。

會議還舉辦了兩場研究生線上專場,分别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雲天遙、謝婷主持。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尹智鶴、楊四平,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段天龍,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桂海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湯穎,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宛浩,鄭州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餘貴奇,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紀少文,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董超、梁金烨,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杜鵬昊,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杜海濤等做了發言。

四、第二場大會主題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晉榮東教授主持了第二場大會主題報告。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陳嘉明教授,廈門大學哲學系朱菁教授,上海紐約大學滕璐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劉奮榮教授以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顔青山教授、郁振華教授作了精彩發言。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陳嘉明教授線上做了題為“略論金嶽霖《知識論》中的幾個問題”的發言。陳嘉明教授首先回顧了金嶽霖先生的學術著作與治學曆程,并表示金嶽霖先生的《知識論》就理論深度與思維創見而言,在求真的知識論道路上屬于“前無古人,再無來者”。随後,陳嘉明教授就金嶽霖先生的《知識論》中可能存在的五個問題作了講解:1.知識論的目标是什麼?2.知識論是否以正覺為出發點?3.所與(予)能夠是獨立的外物嗎?4.表象論是說不通的嗎?5.真正的概念是知識論的還是形上學的?

廈門大學哲學系朱菁教授線上做了題為“作為分析哲學中國化先行者的金嶽霖”的發言。他首先簡單回顧了分析哲學的發現曆程;随後以金嶽霖先生的一些哲學探索為例,朱菁教授探讨了“有沒有必要提出所謂分析哲學的中國化?”或“分析哲學的中國化究竟是什麼?”等問題的闡釋。通過援引金嶽霖先生在《論道》緒論的文本視角,朱菁教授指出,金嶽霖先生從思想文化的基礎和結構上将知識論與形而上學進行了區分,并認為在哲學最為基礎與核心的部分與某種文化最基礎的概念或原動力是緊密相關的。在這個意義上,至少在形而上學的領域上,分析哲學的中國化是有必要的。

上海紐約大學助理教授滕路作了題為“知覺現象學與元認知方案”的發言。她認為,一些認識論者把現象力(phenomenal force)作為知覺現象學的一個特殊的現象特征,并聲稱知覺經驗可以憑借這種現象特征為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信念提供辯護與證成。滕璐助理教授從(1)“現象力是否屬于知覺現象學?”(2)“如果不是,那它的認識論含義是什麼?”兩方面進行了闡釋。在她看來,對于元認知和認知情感應該進行最新的實證研究,以證明現象力是一種單獨的元認知狀态,而不是知覺經驗的構成要素。而對現象力的這種新的元認知解釋對上述認識論觀點提出了一些嚴峻的挑戰,它與心智和認識論哲學中的情景記憶和直覺的讨論有關。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顔青山教授作了題為“定語形容詞、名詞限定詞與Frege-Geach兩難題”的發言。顔青山教授提出,一旦Geach測試的機制闡明,那麼邏輯表語和邏輯定語形容詞區分中的大部分反例就可以得到解釋,結果是得到了一個改進的測試。“奇曲”區分本身已經暗含了一個描述性Frege-Geach難題,而他在辯護這種區分時則悄然包含了一種消除策略。從定語性中獲得的一個洞見可以消除ascriptive Frege-Geach難題:如果将一個ascriptive語句看作一個帶有名詞限定詞(即定冠詞)的專名,類似modus ponens理的推理過程可以重新解釋為隻是執行了專名的“改名規則”。

清華大學哲學系劉奮榮教授以“金嶽霖講席教授團組系列課程設計思路與實踐”為題作了彙報。劉奮榮教授指出,高校哲學學科的發展應當承續學術傳統,通過多重形式,如建設“紀念館”等載體形式将大師哲學的思想理念繼承、傳承下去。在這一點上,華東師範大學的“馮契學術成就陳列室”在國内高校中便是極佳典範。随後劉奮榮教授介紹了講述清華大學系史的新書——《學術傳統與思想創造》、清華大學的邏輯學研究中心及其開設的發言會和讀書班等一系列活動、自2016年開設的金嶽霖講席教授團以及自2015年開設的金嶽霖學術講座。最後劉教授彙報了清華大學的課程設置及其設計理念,包括邏輯、語言和哲學;邏輯的基礎理論;模态邏輯及其應用;邏輯、計算與博弈等課程理念與計劃。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郁振華教授對陳嘉明教授和朱菁教授的發言作出了回應:金嶽霖先生著作中存在問題意識不明确的問題是寫作風格上的而非實質義理上的。随後郁振華教授通過梳理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三大傳統——“清華實在論、北大觀念論、延安唯物論”來回顧金(嶽霖)—馮(契)學脈的發展曆程,以及華東師範大學關于馮契哲學文獻整理與紀念的相關工作。郁振華教授提出,擁有傳統有三種方式:博物館式的擁有、牢籠式的擁有和工作坊式的擁有,而我們倡議的是“工作坊式的擁有”。這種方法是将已故大師的思想精華作為一種理論資源來關切和把握,以解釋當代學界所際遇的時代問題。這種方法值得我們的思辨事業攜手推進。

五、閉幕式

在閉幕式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黨委書記王柏俊對本次研讨會做了總結發言,并對此次會議的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同時也對應邀參加此次會議的嘉賓及現場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次會議是一場學術交流、思想碰撞的盛會,與會專家們進行了深層次、高質量、多角度,全方位的學術探讨,所提交的論文具有很深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本次會議的召開,通過研究金嶽霖思想而紀念金嶽霖,同時無疑也将激發學界對于邏輯、知識論等哲學思想的研究。正如童世駿教授在開幕式緻辭中所言:當下對于金嶽霖先生最好的紀念方式是以他所期望的方式來從事他所獻身的事業。

與會代表還參觀了馮契學術成就陳列室。

責任編輯:黃曉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