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東周這個朝代可能不是很了解,而對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比較熟悉,因為我們經常會聽說"春秋五霸"和 "戰國七雄"和說法,其實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合起來就是東周朝代。
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大體以公元前475年為界,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被稱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滅亡,乃至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對天下的統一,這段時間被稱為戰國。東周時期為什麼會這樣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春秋的得名,源于孔子著的《春秋》一書,《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魯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計242年的曆史。而戰國作為一個時代的名稱,源于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戰國策》,《戰國策》為國别體史書,其記錄的年代大緻上接《春秋》,下至秦朝大一統。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是因為這兩個時期的社會面貌真的有很大的差異。
在整個春秋時期,主旋律是稱霸。大大小小的戰争主要屬于稱霸戰争。我們所熟悉的"春秋五霸"就是這個時期的事情。稱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對于春秋這個曆史階段,所有的戰争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
而到了戰國時期可就不一樣了。戰國的主旋律就變成了戰争。"戰國七雄"就是這個時期的。各諸侯紛紛實行變革,魏有李悝,齊有鄒忌,楚有吳起,韓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趙有肥義,燕有樂毅。雖變革的措施不盡相同,但其變革的核心就是:加強君權、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權力。諸侯國内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鬥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争奪地盤為目标,禮樂已然完全崩潰。可以說,至戰國中後期,封建制在各諸侯國都已基本解體,這也是戰國時期的戰争規模突然變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天下範圍内确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制形式,結束了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