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正确面對死亡

怎麼正确面對死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5 18:48:25

死亡并非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每個生命在走到終點前必經的一段過程。在法醫學教材中,死亡被分為3個時期,分别是瀕死期、臨床死亡期和生物學死亡期。死亡表現為血液循環完全停止,自然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等運動停止。一直到20世紀初期,人們都将呼吸與心跳停止作為判讀死亡的标準。

怎麼正确面對死亡(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1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人們對于死亡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仍有機會通過藥物、機器或器官移植技術維持生命。現代醫學對人體死亡過程的深入研究表明:當人的心跳停止時,大腦、肝髒、腎髒等器官并沒有立刻死亡,隻要大腦功能性保持完整,生命活動就有可能再次恢複。而腦死亡是指腦幹或腦幹以上的全腦功能永久性喪失,使機體不能再作為一個整體發揮功能。因此,目前醫學界将腦死亡作為人類個體死亡的判斷标準。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過程。當死亡來臨時,心跳停止跳動,血液慢慢凝固,腦細胞開始死亡,身體也漸漸變得僵硬。除了身體發生的變化,臨近死亡時的心理變化也開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面對死亡時的态度不盡相同,有的人悲觀恐懼,害怕失去生命與美好的生活;有的人極力逃避,拒絕讨論與死亡有關的一切話題(大多數腫瘤患者屬于此類);也有的人相對理智,當死亡不可避免時,能做到客觀對待,并安排好家庭、工作及身後之事。除了患者,直接面對晚期及臨終患者的醫護人員也會存在着焦慮、失落和恐懼心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該怎樣面對?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

怎麼正确面對死亡(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2

随着醫學的發展與進步,生命進程中的衰老和死亡過程也逐漸變成醫學的幹預科目,如何讓有限的生命擁有更高的質量,亦屬于醫療從業者“永不言棄”的技術追求之一。在生命的最後一站,常常存在過度治療和治療不足兩種情況。一方面,有些病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仍在接受創傷性治療,承受額外的痛苦:而另一方面,有些病人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緩解。

病人的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可短至24小時)。在這一階段,病人應該避免不适當的創傷性治療,醫生的工作也逐漸從“幫助病人恢複健康”轉向以“減輕痛苦”為目的的臨終關懷。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臨終關懷的道德定義是:既不加速也不推遲死亡的到來。臨終關懷能通過舒适護理、心理支持等方式減輕患者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确認識和對待死亡。同時也讓患者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臨終關懷的具體定義受地域文化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大。

怎麼正确面對死亡(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3

受傳統孝道文化影響,我國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與之相關的教育比較缺乏,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短缺,是阻礙臨終關懷發展的關鍵。随着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臨終關懷的社會需求日趨強烈,臨終關懷逐漸得到社會的關注,但能提供臨終關懷治療服務的醫院僅有約0.7%,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但無論怎樣,我們應該漸漸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歸途,臨終關懷是社會的進步,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安慰。

目前,我國十分重視臨終關懷人才的培養,并積極開展多種臨終關懷模式,如家庭一社區模式、甯養院模式、“醫養 PPP*模式、“互聯網 臨終關懷”模式等,緻力于為病人在生命末期提供更加貼心的守護。人對死亡的态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生活的态度。從恐懼死亡,到接受死亡,再到平靜地面對死亡,這一過程便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漸進過程。

文章摘選自《科學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