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焦慮,婚姻幾乎是困擾着兩代人的難事,在大家的印象裡,男婚女嫁是禮之自然,現在卻成了許多人不願啟齒的事情,結婚時送入洞房的喜慶,甚至不再有過去的神聖感,整個婚姻在古代一直有着一套完整的禮制,就是大家口中的周禮,而“洞房花燭夜”更是被稱為“周公之禮”,你知道其原因嗎?
周公制禮
在大家的認知中,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有着自己的禮儀傳統,然而大家所遵守的許多傳統,基本上都是延續的周禮,《尚書大傳》裡說“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硬成周,六年制禮樂”,這裡的“六年制禮樂”就是大家更熟悉的禮儀傳統雛形。
周公旦受武王姬發的臨終囑托,在姬發死後輔佐周成王姬誦,在輔佐成王的第六年制定禮樂,在第七年還政于周成王,在周王朝開國之前,還有着夏與商王朝,統治也在上千年,或許是延續母系氏族社會的制度,或許也有着自己的禮制,總之沒有流傳下來,經過商周之戰後的周王朝初年,國家處在人倫崩壞的時期,于是才有了周公旦在成王六年時從新制定禮樂,也才有了後來的周禮。
西周初年的時候,民間百姓的婚俗習慣還是比較混亂的,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一方面開疆拓土整饬吏治,一方面整饬民間風俗,教化萬民尊教守禮,古人實施的“三書六禮”的婚姻禮法就是周公制定的,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敦倫”七個部分,周公還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演示禮儀。
其中的“敦倫”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洞房花燭夜”,隻是這事情太過私密,不方便人前演化,于是就用“葫蘆”代表男女兩人,兩人合則榮辱一體不分你我,兩人分則是乾坤有序男女有别,自此“葫蘆”也就成為婚姻幸福美滿的象征,敦倫之禮也就成為周公之禮的宗法制度之一。
“雲雨之歡”的延續
傳說周王朝在開國的時候,文王姬昌尋到了願者上鈎的姜子牙,在姜子牙的輔佐之下,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奮鬥,終于打敗了商王朝,建立了大周和姬氏天下共主的地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不孝子孫周幽王的揮霍下,周王朝在烽火戲諸侯之後迎來了相對混亂的東周王朝,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名義上還是周王共主,但是早已世風日下,誰的實力強悍誰才更有話語權,生活在魯國的孔子面對如此的國家風氣,一輩子都在推行恢複“周禮”,而魯國就是周公旦的封地,孔子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周公旦的信徒,在從新制定周禮的過程中,把“敦倫”從過去的“七禮”中剔除,留下了前六禮,也就有了大家口中的“三書六禮”婚俗禮儀。
周公在演示“敦倫”之禮時使用的葫蘆瓢,其實早就深入民心,為了照顧大家的認知,孔子将這一步稱之為“合卺”之禮,也就是大家現在認知裡的交杯酒,不算在正式的婚俗禮儀,隻是留存下了這樣的儀式,在後世的流傳中,“三書六禮”是儒家的禮儀,“敦倫”也就成了“周公之禮”。
東周末年時法家能強國富民,占了上風,隻不過秦國二世而亡才被皇家棄用,西漢初年的時候為了恢複國家的實力,治國用的黃老之學,直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經過兩千年的發展,儒家學說和制定的禮儀可以說是貫穿這兩千年的發展,“三書六禮”也就成了大家一直尊崇的不成文規定。
在現在的民間生活裡,雖然已經沒有了古代那樣繁瑣的過程,但是人們的婚姻基本上還是那樣的過程,會有訂婚以及婚禮,“送入洞房”後的“周公之禮”,也一直流傳在人們的口中。
結語
人們總在說自己是緊跟時代的,在婚姻這件事上一直都是傳統的,傳統到過程都是近三千年前留下來的,而那些不适合口述的“兩性”私事,古人留下的“周公之禮”可以說是相當的文雅,人們應該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知道自己國家的過去,有根的人才會永遠的強大,失去根的人即使強大能走多遠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