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知己難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的一生可能會有很多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己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管鮑之交”這個典故就诠釋了這個道理。
“管”叫管仲,“鮑”叫鮑叔牙,他們倆人都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兩人少年時就是好朋友,相互間非常知心。
管仲和鮑叔牙都勤奮好學,知識淵博,成了當時才華出衆的名人。鮑叔牙很賞識管仲的才學,也特别了解管仲的所作所為。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分開了,管仲做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齊襄公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師。齊襄公荒淫無道,把自己的兄弟都趕到了國外。
不久,齊國發生内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後,都急忙往國内趕,想搶先得到君位。管仲一面派人護送公子糾回國,一面親自帶人去攔截公子小白。
在路上,管仲遇到了公子小白的車隊,管仲勸公子小白和鮑叔牙退回去,公子小白和鮑叔牙怎麼會聽管仲的話,管仲就取出箭向小白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向後倒去。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返回去,追上公子糾并護送着不慌不忙地向齊國進發。
誰知,公子小白并沒有死,管仲那一箭正巧射中了他的衣帶鈎,公子小白怕再挨一箭,急中生智,假裝被射中倒下。看見管仲走了,他才命令抄小路加速前進,公子小白最終搶先趕回國都,當上了國君,公子小白就是齊恒公。
齊恒公即位後,立即派兵讨伐公子糾,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捉住。齊恒公恨管仲差點兒殺了自己,要把管仲處以極刑。
鮑叔牙卻對齊恒公說:“管仲的才能大大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起來,非重用管仲不可,應該請管仲來當宰相才是!”齊恒公驚訝地說:“管仲曾經想要殺我,你居然叫我請他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才這麼做的呀”!
齊恒公聽了鮑叔牙的勸告,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兩人同時輔政,齊國迅速強大起來,在長期交往中,管仲和鮑叔牙結下了深厚友誼。
管仲功成業就,非常感謝知心朋友鮑叔牙,逢人便頌揚鮑叔牙的美德。他說:“我起初困難的時候,曾和鮑叔牙一同做買賣,分财利總是我自己多分,鮑叔牙從不認為我是貪财。我曾經替鮑叔牙辦過幾件事,可是事情沒辦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鮑叔牙也并不認為我愚笨,因為他知道事情總有不順利的時候。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罷了官,鮑叔牙并不認為我沒有才幹,品行不好,因為鮑叔牙知道我是沒遇到賞識我的人,沒有得到發揮才幹的機會。我曾經三次參加作戰,每次都逃跑了,鮑叔牙也不認為我是膽小怕死,因為鮑叔牙知道我家裡有老人要奉養”。
最後,面對鮑叔牙對自己了解得如此深透,管仲感慨地說:“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這對知己朋友共同輔佐齊恒公長達四十多年,為齊國建立了豐功偉業。他倆相互知心知意、團結合作的美德為後人所稱贊。
友善名言:
友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開明的心态與豁達的氣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