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了解更多高考資訊。#2022高考# #強基計劃# #高考#
什麼是強基計劃?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及曆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解讀: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背景)
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原則)
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咋選拔孩子)
逐步形成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培養哪些孩子)
重點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為誰培養孩子)
與之前的自主招生不同,“強基計劃”從選拔定位、試點學校範圍、招生專業、報考條件到入圍高校考核方式、錄取方式及培養模式等,進行了系統性重塑。
【注】:強基計劃的目的便是為國家培養科研人才,專業相對比較冷門,就業也就相對比較難。因為強基計劃的特殊性,通過強基計劃入學的考生原則上不可以轉專業。
為什麼要實施“強基計劃”招生?
更加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
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将進一步鼓勵學生奉獻社會;
培養學生建設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加強學生生涯規劃發展指導;
推動高中學校多樣化特色發展等方面加大實踐探索。
【注】:國家有更長遠的人才培養計劃,希望為未來培養高精尖的科研人才,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輸送新鮮血液。
36所985大學進行招生的“強基計劃”
重點丨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全國共有36所試點高校開展“強基計劃”招生工作。自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政策,每年3月底前,試點高校發布年度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強基計劃招生程序
時間 |
流程 |
3月底至4月 |
簡章公布,網上報名 |
6月 |
考生參加統一高考,考生确認(新增環節) |
6月25日前 |
各省(區、市)提供高考成績 |
6月26日前 |
高校确定參加考核的考生名單 |
7月4日前 |
高校組織考核 |
7月5日前 |
高校折算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
【注】:1、報名考生均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高校在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2、原則上于2020年6月25日前根據高校招生簡章确定的規則,向有關高校提供報名考生高考成績(不含高考加分)。3、高校于7月4日前完成對入圍考生的高校考核(含筆試、面試)和體育測試,其中體育測試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
強基計劃适合什麼樣的學生?
1、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日後想要從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學生;
2、高中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的考生,熱愛物理、數學、曆史等基礎學科的學生。
解讀:
首先看高考成績,這是最重要的條件;
取消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校考核條件的做法;
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錄取”改為“基于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按綜合成績重新排序、擇優錄取;
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布後,高考成績就是入圍标準;
教育部指導高校積極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筆試、面試、實踐操作,增強選才的科學性。
【注】:強基計劃通過85%高考分 15%校測分的方式,挑選出來的人才,才是國家最期望要的人才。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有學術實力,又有綜合素養,在未來世界競争中,能占據主導地位的高科技精英人才。
通過強基計劃錄取後,高校如何培養?
高校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單獨制定培養方案,采取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
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
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推進科教協同育人,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
【注】:因為強基計劃的特殊性,通過強基計劃入學的考生原則上不可以轉專業,所有學生在參加強基計劃的同時要注意自己的專業方向是否是自己的愛好。
2021年報名人數環比增加了51.6萬
從數據看2021年的強基計劃報名人數高達187.3萬,比2020年的135.7萬增加了51.6萬。
其中,位于廣東的中山大學2021年報名人數為75358人,比2020年減少了2800人;
華南理工大學2021年報名人數43514人,相比去年(2020年)增長了1萬多人。
2022年是“強基計劃”的第三年,相信報名人數依舊會火爆。
2021年“強基計劃”報名人數
快來評論區發表你對“強基計劃”的看法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