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書法作品的等級分成了幾個等級,其中最高的屬神品,其次是妙品,最差的則是俗品。“俗”常和“媚”一起被用來形容某些書家的作品,如評價趙孟頫,那到底什麼是媚俗呢?
俗的概念
在《說文解字》中“俗”的解釋是指“習”,這層意思我們現在也還在用,比如“習俗”。東漢後期“俗”字開始有了“庸俗”、“粗俗”的意義。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俗”開始與“雅”經常對立出現,而“俗”在書法評論中大量出來主要是北宋開始,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黃庭堅、米芾,他們常把書品與人品相提并論,也就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東坡簡劄,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黃庭堅
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隻是俗人耳。——黃庭堅
媚的概念《尚書·冏命》:“無以巧言令色, 便辟側媚, 其惟吉士。”、《史記·佞幸列傳》“非獨女以色媚, 而士宦亦有之。”,從中可以看出“媚”的本意是評價一個人的品性或是女子姿容。“媚”字用于評價書法有據可查的大概是從東晉開始,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王獻之, 晉中書令, 善隸、藁, 骨勢不及父, 而媚趣過之”,這時的“媚”常和“妍”、“勁”一起并用,如陶弘景《論書啟》:“非但字字注目,乃畫畫抽心, 日覺勁媚, 轉不可說以雠, 昔歲不複相類。”,更多的意義是指書法兼骨力和陰柔美。
郝超草書亞于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
媚與俗的結合
書法經過了韻、法、意的發展階段然後進入了元朝的“尚态”書風,書法更加注重外表的“姿态”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文人在面對外族入主的政治大變化更加地突顯出重視個人的民族氣節,這反應在書法評價上則是書法審美中的“媚”開始從原來的“勁媚”、“妍媚”、“遒媚”變成了“媚俗”。這一轉變其實仍是在延續北宋書法與人品相關聯的審美方式。
書法中“媚俗”
書法中的“媚俗”主要是“骨力”與“姿媚”的占比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用筆。柳公權認為“心正則筆正”,用筆偏向于欹側時姿媚也就産生了。
筆方勢圓。方者, 折法也, 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 方出指,字之骨也; 圓者, 用筆盤旋空中, 作勢是也, 圓出臂腕,字之筋也。故書之精能, 謂之遒媚, 蓋不方則不遒, 不圓則不媚也。
其次,點畫粗細。點畫肉多則骨力受隐藏,“鈍慢而肉多, 媚而無骨”。
再次,筆與紙的材質。寫字用的筆毫和紙質的軟硬度對字的骨力也會有影響,用軟筆和軟的紙容易形成媚書。
效董思白, 用羊毛弱筆, 作軟媚無骨之書而言也。
“夫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而況書法精微, 揮運之際, 全賴筆毫相稱。古來書家, 自明季刑、王、文、祝以上, 從未有以羊毫弱筆之書得傳後世者……若羊、狼毛筆, 白蠟紙, 作軟媚無骨之書, 甯不有背古人乎? ”
在媚俗的基礎上,過分強調外表的結構體态美來迎合時人審美需求以便感動大多數人,那麼這就是媚俗。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畫字,在古人眼中便是一種俗。
平居終日,如含瓦石,臨事一籌不畫,此俗人也。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秀潤生,布置穩,不俗。
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
看完這翻相信你會理解為什麼一提到”媚俗“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趙孟頫。審美終歸是時代的産物,順應時代的需求是必然的,就算是當時複古派的“旗手”趙孟頫也沒辦法避免。趙孟頫所處的書風環境和我們當下頗為相似,我們從他的身上多少可以得到些啟發。我們當下提倡民族文化複興,得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适應時代的審美需求才能被曆史所記住,要想全照古人已經是不太可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