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惡不悛,即堅持、作惡、不肯、悔改糾改
源于'長惡不悛'(音同"戶惡不圈"),《左傳》中記載"最初,鄭伯請求與陳侯和好,陳侯不答應。過了一年,鄭伯攻打陳國,大獲全勝。"
當時世人評論就說,"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将能乎?"
意思就是說:"善不可丢失,惡不可滋長,這說的就是陳恒公吧!長久滋長惡行而不悔改糾正,等到了自己遭遇厄難,即便想要挽救或者可以挽救,(可是考慮到這人作惡多端)誰又可能會伸出援手,違犯衆怒、甚至反受其害地去救這樣的人呢?(意思為這樣的人,堅持作惡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可改變、亦不想改變,自作自受、自食惡果)
又有言,《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迩,其猶可撲滅?』
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商書》說:'惡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攏,難道還能撲滅?'
周任有話說:'治理國和家的人,見到惡,就要像農夫急于除雜草一樣,鋤掉它聚積起來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麼善的事物就能發展了。'
古人之事,我們很難考究。隻能以後人的眼光,盡量客觀、理性、辯證地去分析,批判地去理解曆史和文化,去尊重曆史,來借鑒古史、防微杜漸地走向更好的未來。怙惡不悛者、奸惡不法之徒受制于法網和正義——乃是曆史為鏡、古為今用的明證——也是社會穩定和前進的保障吧?
這個不常見的'名詞'、成語,當下不頻繁使用和适用,多為學習(高中成語詞彙)和讀書見聞。偶然思之,與君分享之,望讀者諸君有所裨益、收獲,甚至啟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