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
此話出自梁啟超,指的是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好男兒當以國家之興亡為己任。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古已有之,不論身處何地,都心念祖國,是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内心的意念。小編精選幾首古詩詞,很适合今天讀。
《從軍行七首 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戍邊将士時刻關注着邊防形勢,盡管戍邊生活孤寂又艱苦,但他們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有着更多的自豪感。“黃沙百戰穿金甲”更是表明戍邊時間無比漫長,戰事無比頻繁激烈,邊地無比荒涼,但是将士的報國壯志非但沒有因此而消磨殆盡,反而在艱苦的戰争中變得更加堅定,從而發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壯誓言。
《塞上曲二首》
唐·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裡馀。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将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願将此身報效國家,又何須活着回來呢?這是多少軍民的泣血之語,正是因為有了先輩們的視死如歸,才有了後來的勝利。詩人認為,無論是否活着返回故鄉,重要的是能報效國家,死而後已。
《南園十三首 其五》
唐·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是個書生,本就詩名遠揚,但他的入仕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于是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此詩作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安史之亂後。面對當時的分裂局面,詩人感到激憤不平,急切希望自己也能參加削藩平叛的戰鬥,建功立業,為國出力。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通過對邊戰不斷、國無良将的感慨,表達自己對戰争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的信心。邊關是漢時的邊關關,明月還是秦時的明月,曆史朝代不斷變換,但征戰未曾斷過,導緻多少男兒戰死于沙場。假設國家有李廣這樣的“龍城飛将”,就能抵禦外敵、平定邊疆、維護和平,實現是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願望。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白馬篇》
魏·曹植
白馬飾金羁,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詩人筆下的邊塞好男兒遊俠騎士,武藝高強又心懷天下,年紀輕輕就離開了家鄉,一次次地上戰場面對侵略者,視死如歸,時刻準備着為國捐軀。作者借描寫和歌頌邊疆地區一位富有愛國精神的形象,抒發自己誓死報國的志向。
從古人的家國情懷中,反思當今局勢。更多的情緒與心意,都在詩詞中,願與君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