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新蠶豆]: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淸 袁枚《随園食單》小菜單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季時節的正式開始了,此時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古代将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蝼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此時蝼蝈與蛙類開始鳴叫,蚯蚓掘土,王瓜迅速生長。但這王瓜可不是指常見的黃瓜。《圖經》雲: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今藥中所用也。立夏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将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大敦家忙着澆水施肥,這時田野裡到處能聽到姑娘的歌聲,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呀,蠶豆花兒香,麥苗兒鮮。
立夏以後,新下來的食物更為豐盛了,江南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鲫、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莴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等。立夏時,江浙蘇州民俗講究“立夏見三新”之說,蠶豆與苋菜、蒜苗被稱為地三新,餞春迎夏應時應景,家廚嘗鮮,青蠶豆是不可少的。蠶豆,又稱羅漢豆、胡豆、蘭花豆、南豆、豎豆、佛豆,豆科野豌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相傳西漢張骞自西域引入中原。新鮮的蠶豆有很多做法,一般是以煮食為主,蠶豆不可生吃。尋常人家,立夏時日,餐桌嘗鮮吃嫩蠶豆。在江南蠶豆有太多種做法,如但名氣最大的當屬孔乙己吃的茴香豆。
茴香豆原是浙江省紹興地區特色地方小吃,由于價廉物美,經濟實惠,逐步被城鄉酒店作為四季常備的“過酒坯”;兒童、婦女也願花點零錢一飽口福。因而茶館、小攤也樂于這種小本經營,逐漸成為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風味特産。他聞名天下緣于魯迅在的小說《孔乙己》“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随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着,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隻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當然也有穿長衫在外面喝的,那就是孔乙己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喝美了,還用指甲蘸了酒,在櫃上寫下“茴”字的四種寫法。有時見鄰居孩子,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将碟子罩住,彎腰下去對孩子說,“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然後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紹興的茴香豆,表皮起皺呈青黃色,豆肉熟而不腐、軟而不爛,酥軟清鮮,香味濃厚。咀嚼起來滿口生津,五香馥郁,鹹而透鮮,回味微甘。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謙裕、同興好醬油,曹娥運來芽青豆,東關請來好煮手,嚼嚼韌糾糾,吃咚嘴裡糯柔柔”的民謠。但孔己己茴香豆是幹豆制的,相比來講我更喜歡魯迅在《社戲》寫裡偷自己家的蠶豆用鹽水煮的水煮蠶豆。
魯迅和小哥們去平橋村看社戲,回來餓了想吃東西。桂生出主意說羅漢豆生的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大家都贊成,老陽曆四月,蠶豆成熟了,兩岸上的田裡,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忽然發現這邊是魯迅家的,邊上是阿發,魯迅還真局氣,說偷我家、的吧,于是小哥幾個屁颠屁颠來到豆地裡,專挑那些脹鼓鼓的摘。因豆莢往斜上方生長,采摘時往下掰,就不費吹灰之力;如偏要往上拔,未等豆莢摘下,年幼的搞不好整株豆稈已被連根拔起了。摘來蠶豆,然後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着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其他人剝豆,剝蠶豆也有技巧,其實不是真剝,隻要像絞毛巾一樣把豆殼擰開一個口子,再擠一下,鮮綠的無瑕的豆子便像點了屁股的炮仗從窩裡蹦出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抛在河水裡,什麼痕迹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後來還是被發現了,魯迅他母親也假沒罵他,可能是心疼兒子,耍要麼怎麼說母親的愛,晚上還煮了一碗新蠶豆端上桌,可魯迅覺得怎麼也不如那天晚上偷的好吃。
長江中下遊平原盛産蠶豆,在立夏剛剛摘下來的蠶豆,家家都要在新煮的飯上面焖上一層蠶豆。飯熟了,蠶豆就熟了。大人們會用針線把它們串成項鍊和手镯給我們戴上。這時候出門,每個小孩都挂了那麼幾串,玩一會兒就摘一個下來吃。有時你嘗嘗我的,我嘗嘗你的看誰家的香。新鮮蠶豆是嫩綠色的,糯糯的有一點甜。雖然連皮吃掉也可以,可是擠出來吃更好玩。
美食家汪曾祺在《食豆飲水齋閑筆》之《蠶豆》中講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鮮蠶豆的。北京人愛吃扁豆、豇豆,而對蠶豆不賞識。”其實不光北京,在北方能愛偏愛吃老蠶豆。最著名的是炒鐵蠶豆,不過牙齒不好的人,是難享這口福的。炒貨以天津“崩豆張”最有名,崩豆張傳統産品始源于嘉慶年間,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曆史。創始人張德才在宮中禦膳房供職,專職制作幹果、豆類小吃。嘉慶年間,第二代傳人張永泰子承父業,在宮中制作出口味、色香獨特的“糊皮正香崩豆”、“灰皮素香果仁”、“七美香瓜子”等多種酥、甜、香、鹹及加餡崩豆七十餘種,由此得名“崩豆張”。 淵源已久,曆經滄桑,迄今曆經五代傳人,有近200多年的曆史。蠶豆用沙子炒的。這樣保證它們在鍋裡受熱均勻,外形黑黃油亮猶如虎皮,膨鼓有裂紋,但不進砂,不牙碜,嚼在嘴裡脆而不硬,五香味濃郁,久嚼成漿,清香滿口,餘味綿長。其他像五香爛蠶豆也征很好吃,此外蠶豆還能做醬,著名的四川郫縣豆瓣,就是用蠶豆和面粉混合發酵,并與鹽漬辣椒混合的生産技藝生産的,具有色澤紅潤、味辣香醇、瓣子酥脆、粘稠絨實,鮮紅油潤、回味香甜的特點,是川味食譜中常用的調味佳品,有“川菜之魂”之稱。
傳統醫學認為蠶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清熱去濕消腫的功效。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清熱利濕,止血降壓,澀精止帶;主治中氣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壓,咯血,衄血,婦女帶下等病症。蠶豆營養豐富,所含的蛋白質僅次于大豆,碳水化合物僅次于綠豆和赤豆,堪稱豆類佳品。近年醫學研究表明,蠶豆對于防治帕金森綜合症有着明顯的作用。帕金森綜合症常見于中老年人,症狀為行動緩慢、四肢顫抖、反應遲鈍和說話不清。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現象,從而導緻延誤治療,或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蠶豆中含有可抑制帕金森病的L-DOPA物質,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情。
但有一節,蠶豆子吃多了,肚子裡面氣就多,時不時會放幾個響屁,用中醫理論解釋蠶豆吃多了容易得胃脹氣故而屁多。而且少數人吃蠶豆,會吃誘發一種“蠶豆病”,症狀有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發熱、頭暈、頭痛、厭食、惡心、嘔吐、腹痛等。鞏膜輕度黃染,尿色如濃紅茶或甚至如醬油。一般病例症狀持續2~6天。最重者出現面色極度蒼白,全身衰竭,脈搏微弱而速,血壓下降,神志遲鈍或煩躁不安,少尿或閉尿等急性循環衰竭和急性腎衰竭的表現。如果不及時糾正貧血、缺氧和電解質平衡失調,可以緻死。新生兒至9歲的兒童最易中招,且患兒多是男孩!所以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幼齡兒童尤其是男孩,還是少吃為好。
時值立夏時節,蠶豆剛上市,嫩、糯、香、鮮。過了五月節,蠶豆的豆莢慢慢變黑,豆稈也不再油綠,一年中吃“鮮豆”的日子告一段落。咱趁此時也嘗嘗鮮。新蠶豆是鮮嫩之物,适應的烹調方法更多,再加之本身有特殊的鮮香之氣,無論單用炒制、拌做冷葷涼菜都是佳品,搭配雞、肉、魚、鴨或爆炒或煨炖或煮蒸均能做出美味佳肴。蠶豆吃法多樣,可做蠶豆羹、水煮蠶豆、椒鹽蠶豆、藿香蠶豆、蛋炒蠶豆、蔥油蠶豆、蠶豆炒雞蛋、魚汁蠶豆瓣、雪菜豆瓣酥、蠶豆炒蝦仁、胡豆炖牛肉、蠶豆鲫魚粥、榨菜豆瓣湯和鹹菜炒豆瓣,香腸蠶豆飯、雪裡蕻蠶豆蛋花湯、雪菜蠶豆炒飯、沙鍋鲫魚蠶豆湯、韭菜炒蠶豆、豌豆蠶豆濃湯、沙茶蠶豆雞丁、蠶豆炖排骨,用鮮蠶豆還可像碗豆黃一樣做成“蠶豆涼糕”,顔色是碧綠的招人喜愛。
新蠶豆上市最地道的做法還是炒着吃。嫩蠶豆軟嫩且滋味鮮香濃郁,色彩更美,鮮綠無比,形若玉翠,是夏日烹調之好材料。清人袁子才在《随園食單》中說:“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現制做随園菜腌芥菜炒蠶豆:腌芥菜制淨切末,鮮蠶豆備好待用,蔥姜切末,鍋上火加入底油,放入蔥姜煸炒出味,先放入芥菜略炒出味,再下入蠶豆煸炒,少加點雞湯放入料酒、鹽收汁出鍋即可食用。此手法在江南叫鹹鮮合一,杭州有火丁蠶豆與此菜同工異曲,不過将芥菜換成金華火腿,鮮嫩的蠶豆搭配上等火腿,下鍋先将火腿煸炒出味,再下入蠶豆,旺火速炒,稍加雞湯收一下汁,出鍋鮮香撲鼻,火腿鮮紅,口感軟糯,味醇厚,蠶豆碧綠脆嫩,佐酒下飯均不失一款美味佳肴。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