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朝開始,中華禮制逐漸形成,當時的禮制其實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法律。它約束着人們的行為,維護着社會的正常秩序。而這種禮制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人之生老病死,都有禮制約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喪葬,祭奠之理。
我看到大家可能發現了,在辦喪事的時候,靈堂上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奠字,在紀念死者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大大的祭字。盡管現在來看祭奠二字意義相差不大,但是在古代的理解上卻有着一定的差距。
祭祀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商代的甲骨文上出現過祭祀。從甲骨文時期來看,祭祀就像是一個人手中拿着酒肉在供奉神明。因此,提到近義詞,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詞是祭祀。說文解字當中也提到祭祀,也是從事以手持肉。從這種說法可以看出,祭祀當中表現出更多的是尊敬,崇敬以及祈求保佑的内涵意義。這也是祭這個字的本意。後來随着時代的不斷演變,這一本意不斷的升華,進而延展成了表示追悼别人的意思。
奠這個字與祭祀同樣是起于夏朝,甲骨文中也有。因商時期的甲骨文中也有奠這個字。奠這個字本身是一個酋字與大字組成的,其中這個酋字表示的是一壇美酒。便是設置酒會祭奠死者和鬼神。而參加過葬禮的人都知道,在葬禮現場,無論是死者的棺材或者是花圈上,都會寫一個大大的奠字。
那既然祭和奠都有祭祀祭奠的意思,為什麼要用奠而不用祭祀?這裡是有講究的,一位死者也分死時跟死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那就是死的時候用奠,死之後,用祭,既表達的是對以前死去親人的一種祭祀活動,但是奠是用在當下的,一定不能搞混淆。
這裡要提到古代的一種思想,那就是靈魂不死。古人認為,即便人的肉體死亡了,但是靈魂還在。靈魂是不會死的,正因為有着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代的達官貴族甚至是皇室成員在死後都會有大規模的陪葬品。甚至還會出現慘無人道的活人殉葬。之所以會這樣,是人們認為人死之後靈魂不滅,為了保證他們在地下依然能夠享受到榮華富貴的生活。
在這種思想之下,人們會認為,人剛剛去世,隻是肉體叫不醒了,他的靈魂還在附近。還是要享用食物的。而奠這個字的本意,就是用酒肉對死者進行祭奠。所以在入葬之前的祭拜儀式一定要用奠字。而入葬之後的祭拜儀式,一般都用祭這個字。
如果在葬禮之上你給人家送而花圈,寫的不是奠字,而是祭祀。家屬會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因為隻有奠字才能表達出此刻對死者的尊重。所以大家千萬不能把這個順序給弄反了。
作為禮儀之邦,我國從古至今一直都講究禮制,盡管發展到現在。傳統的禮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在民間的尊禮之風仍未減少。尤其是在葬禮這種更加在意禮儀制度的場景當中,無論是民間或是官方都會遵循。這種禮儀制度的。上下5千年,多少人的努力才鑄造了今天的盛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