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地震波傳遞規律,我們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實心的岩石大球,它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最外層是地殼,地殼之下依次是上地幔、下地幔以及地核。
在地球的分層結構之中,地殼是最為堅硬的,而其内部的地幔和地核則呈現出流體的特征,且越靠近地球的中心,溫度就越高,在地心處,溫度可以達到4500攝氏度以上。在地球的各層結構之中,地殼的厚度其實是最薄的,其平均厚度隻有17千米,然而因為地球并非一個光滑的球體,表面凹凸不平,遍布山脈、高原和海洋,所以不同的地方,地殼厚度的差異也非常之大,比如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地殼的厚度可以達到70千米以上,而在大洋的海底山谷,地殼厚度可能僅有不到2千米。既然差異如此之大,那麼在地表,距離地心最近的地方是哪裡呢?
在菲律賓的東北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底,有着一條形成于6000萬年以前,平均寬度70千米、長2550千米的海溝,這裡就是地球表面距離地心最近的地方,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它就是馬裡亞納海溝。
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呢?至今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标準數字。人類最早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探測可以追溯到1899年,當時在關島東南測得的内羅淵深度達到了9660米,受制于當時的探測水平和設備,這個數字顯然是不準确的。直到1957年,前蘇聯的“維塔茲号”考察船通過回波測量技術,測得了一個11034米的數據,這也是目前為止測得的馬裡亞納海溝最大深度,不過這個數字并不作為馬裡亞納海溝的标準深度數據,原因是在此之後,再也沒有能夠測得這麼深的數據。
使用回波探測技術來測量海溝的深度的确不夠準确,所以在1960年的時候,美國派出了“的裡雅斯特”号深潛器直接下潛到了10916米的位置,這就很好的證明了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不低于10916米。
目前世界上最為準确的馬裡亞納海溝數據是由日本的“海溝号”探測艇測得的,為11924米,這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深數據。我國的無人探測器“探索一号”也成功下潛到了10767米,這距離公認的最深處隻有100多米,而“蛟龍号”載人潛水器也成功下潛到了7062.68米。想要成功下潛到海底7000多米,乃至一萬多米的深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僅海水所帶來的壓強,對于人類的潛水探測器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于沒有潛水經驗的人而言,隻是下潛幾米就會因壓強增大而倍感不适,更何況是超過一萬米的深度了。
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壓強有多大?大約可以達到1100個大氣壓的強度。
根據已有的探測記錄顯示,随着下潛深度的增加,所見的海底生物會逐漸減少,開始還有體型龐大的烏賊,慢慢地,就隻剩下如琵琶魚一般奇形怪狀的家夥,在海底8000米以下的位置基本上就見不到生命的痕迹了。
當然,基本見不到并不等于完全絕迹,此前在超過8000米的位置就發現過一種形态奇異的魚類,可以想象它的外形之所以如此奇異,必是為了适應極大的海底壓強所緻,要在非常的地方生存,自然就要擁有非常的身體。
在1萬多米深的海底,海水的形态是否發生了變化呢?并沒有,1100多個大氣壓雖強,但要想讓水的形态發生變化,還無法做到,至于水在多大的壓強下才會發生形态變化,目前并沒有準确的數據,因為在地球之上,即使是實驗室之中,也無法創造足以讓水改變形态的巨大壓力。
水的形态沒有變化,那溫度呢?1萬多米的确很深,這裡也的确是地表距離地心最近的地方,但這裡仍然是地殼之上,有着地殼的阻隔,地幔的高溫并不會影響到海水,相反,這裡的溫度不斷不高,而且還很低,原因是這裡終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海水的溫度隻有幾度而已。當然,如果是位于海底熱液噴口附近,那麼溫度可以達到300攝氏度以上,在一些區域,海水的溫度甚至可以接近400攝氏度,不過在1萬多米的深海,壓強達到了1100個大氣壓,所以即使海水的溫度接近400度,仍然不需要擔心海水會因此而沸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