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在秦未統一六國之前,關于君王的自稱,多為“孤”、“寡人”、“不谷”等。“朕”這個漢字,商貸甲骨文便已出現,根據《說文解字》中“朕,我也,阙”的記載,“朕”為我的意思,直到秦建立之前,一直為所有人的自稱詞。
衆所周知,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皇帝貴為天子,身份尊貴,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稱王稱帝,為何會選擇之前被百姓使用過的“朕”字,難道他不怕皇權威嚴受到挑戰?
“朕”的古代含義
“朕”字,在古代并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漢代之前,“朕”字由“舟”與“灷”組成,因受到漢代隸書的影響,“朕”字才開始轉變為由“月”與“關”組成。
站在古代漢字釋義的角度,“舟”為船,船在水上行走。在古代,第一,水象征着财力,船在水上行走,則說明财力雄厚。第二,水路至關重要,涉及到商貿、疆域等多領域,掌握了水路,便擁有了無法取代的主動權,類似現代的“掌舵人”說法。
“灷”字,本義為火種,從遠古時期開始,有了火,便可以驅散野獸、取暖做飯……可見其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因此便有了“權利”象征的延伸義。
秦始皇的野心
在秦建立之前,“朕”為所有人都能使用的“我”的自稱詞。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規定隻有皇帝才能稱“朕”,任何人都不能再自稱,這代表君權的不可侵犯。
這不是一種自謙詞,而是獨一無二的專屬詞。從這裡便能看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想讓天下人人臣服的野心。
秦始皇之後的曆代皇帝,均延續“朕”的自稱,可見他們對這個字背後含義的認同。隻不過随着時代的變遷,“朕”,又成了一種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稱,還可作調侃流行語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