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渤海海洋生态災害及應急處置

渤海海洋生态災害及應急處置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02:04:12

渤海海洋生态災害及應急處置?來源:台海網台海網6月12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 近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赤潮災害信息,我省南日島、平潭等海域相繼發生有毒赤潮,出現魚類和鮑魚死亡現象根據《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已啟動四級應急響應赤潮高發期,為确保食品安全,廣大市民應提高警惕,盡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等海産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渤海海洋生态災害及應急處置?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渤海海洋生态災害及應急處置(省内部分海域現赤潮海洋)1

渤海海洋生态災害及應急處置

來源:台海網

台海網6月12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 近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赤潮災害信息,我省南日島、平潭等海域相繼發生有毒赤潮,出現魚類和鮑魚死亡現象。根據《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已啟動四級應急響應。赤潮高發期,為确保食品安全,廣大市民應提高警惕,盡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等海産品。

據悉,6月9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對福州(連江、福清)、連江黃岐、平潭沿海、福清、莆田等地的5個重點養殖區開展赤潮加密監視監測。赤潮發生海域監測狀況顯示:9日,南日島海域水色已恢複正常,赤潮生物有毒的指溝卡爾藻最高細胞密度已降低至104個/升級别,遠低于基準密度,有毒赤潮已消亡。本起赤潮共持續9天,最大影響面積為40平方公裡,赤潮持續期間養殖魚類和鮑魚有死亡現象。所采集的貝類樣品中均未檢出腹瀉性貝毒和麻痹性貝毒。10日,平潭流水海域發現赤潮,赤潮海域水色未見明顯異常,影響面積約8平方公裡。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指溝卡爾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6×106個/升。目前流水、南海、嶼頭、蘇澳、澳前等海域均出現養殖魚類、鮑魚零星死亡現象。有關部門9日對未發現赤潮海域的3個重點養殖區共18個站點加強監測,結果顯示,連江黃岐養殖區1個站位葉綠素偏高,其餘監測站位有關指标均在正常範圍内。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态現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浒苔類)等。接觸赤潮對人體有危害嗎?泉州師範學院海洋生物系副教授邱勇提醒,海洋中藻類大量繁殖時會發生聚集現象,形成絮狀的聚集體。這種聚集體中除了藻類外還有大量黏液,會吸附大量細菌、病毒等緻病微生物,對人體有一定危害,特别是抵抗力較差的孩子,過多接觸赤潮的海水,容易誘發皮膚疾病。因此,不建議市民朋友直接用裸露的肢體、皮膚接觸赤潮海水,皮膚有創口的尤其要注意。

近期市民購買海鮮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海洋漁業部門發布提醒,近期我省受西南氣流影響,沿海輕到中浪,天氣以中到大雨為主,氣溫、水溫逐漸回升,此種天氣有利于我省沿海赤潮的發生。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于有毒赤潮區域内,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内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市民不要自行采食野外貝類,購買貝類(如牡蛎、青蛤)等水産品時,應選擇去大型、正規的超市或市場購買,盡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貝類要煮熟後方可進食,盡可能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貝類,避免食用貝類周邊内髒、生殖器及卵子等發黑的部位,貝類食品烹調後及時食用。此外,若進食貝類海産品後,短時間内出現唇、舌麻痹及肌體無力、頭痛和暈眩等症狀,請及時前往鄰近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将飲食史告訴醫生。(記者張曉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