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立論依據
1.1選題背景
2002年 8 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發展計劃署(UNDP)以及全球環境基金(GEF)攜手創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簡稱 GIAHS)。我國是最早回應并且主動參與到該遺産保護項目的國家之一。在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便入選了第一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試點項目,随後又有共計15項入選了該遺産項目保護名錄。2012年,農業部開始了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挖掘和保護工作。截止到目前,農業部已經認定了四個批次總計91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推進農村文化蓬勃發展,加快鄉風文明建設,煥發鄉村新氣象;要繼承和發展并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要加強對優秀農耕文化遺産,如農業遺迹、灌溉工程遺産等保護;要推進優秀農耕文化遺産的合理開發和适度利用。發展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符合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融合發展的要求,是農耕文化遺産的合理開發和适度利用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三農"的可持續發展。
1.2研究目的
北京市現有兩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分别為北京平谷四座樓麻核桃生産系統和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北京市對于農業文化遺産的重點關注在保護建設方面,并出台了相關保護政策,但在農業文化遺産地多功能開發等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本文以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為例,結合當地發展情況,研究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地旅遊開發及發展策略,有助于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進一步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為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地旅遊開發和發展策略提供參考建議,為提高村民收入,維護生态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1.3 選題意義
1.3.1理論意義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财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持續發揚光大。農業文化遺産是一種新興的遺産類型,伴随着農業文化遺産的普及,國内對于農業文化遺産的學術研究也在不斷發展。目前國内對農業文化遺産活态保護、價值評估以及旅遊發展各方面,在學術領域都已經分别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從旅遊發展潛力的角度對于農業文化遺産進行的研究則比較少,且多是定性分析。本文拟建立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發展潛力評價指标體系,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發展潛力進行評價。并通過問卷調香方式,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為保護和開發農業文化遺産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推動農業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
1.3.2現實意義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産,其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京西稻近幾十年一直處于重保護,輕發展的狀态,是京西稻價值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當地資源利用是當前發展的重要方向。此研究以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為例,研究其旅遊發展潛力,不僅可以提出一套對當地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策略,還可以促進周邊村莊和農業文化遺産協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對北京市其他地區農業文化遺産的開發利用具有借鑒意義。
1.4國内外綜述
1.4.1 國外研究綜述
自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啟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保護項目之後,國外學者逐漸明确農業文化遺産的研究對象,研究重點主要聚焦于農業文化遺産的可持續保護與開發方面,随着各國對農業文化遺産的重視,各種角度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農業文化遺産理論方面。一些學者基于理論、性質及發展現狀,對農業文化遺産系統進行整體研究,并提出了相适應的建議。如 Tony 在認為農業文化遺産作為一個複雜、不确定的整體,應将農業文化遺産系統分為簡化為小模塊,對整個農業文化遺産系統提出新的見解。Jeong 認為農業文化遺産應結合農村資源、現代農業制度、發展模式和特點,來對現代農業遺産的發展趨勢提供切實可行的規劃建議。
在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國外學者對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從重要性和生物多樣性等為基礎,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及政策建議。如 Gkoltsiou 等認為傳統的希臘農業景觀對于社會文化具有巨大的重要性,并舉例分析了三個非常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産景觀,提出了相适應的保護措施和管理方式。Sheryl通過對日本所有11項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進行審查,得出一套全面的指标并提出可考慮的建議,以改進全球重要農業遺産系統(GIAHS)的應用、監測和管理。Parviz對不同自然資源的農業文化遺産地提出生物多樣性-土著知識系統和具有複原力生态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為全球GIAHS 的保護與适應性管理奠定基礎。Beak 通過對韓國漁業農業文化遺産分析,認為其系統極容易遭到影響和威脅,提出提高公衆對農業文化遺産的認識、保障有足夠的空間保持遺産特征、維護生産活動的新工業化計劃。
在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特色景觀方面。還有一些國外學者從農業文化遺産地旅遊環境以及特色景觀等角度,對當地遊客設計調查問卷,以提出适應當地遺産保護的對策建議。如 Talamini以中國雲南沙溪流域系統為研究對象,評估旅遊業對山谷環境和農業文化遺産的影響,認為旅遊壓力日益增加,在旅遊旺季對農業文化遺産地的影響,并提出了遺産保護的建議口。Kim對韓國昌山島的農業和漁業遺産進行觀景潛力分析,認為農業和漁業遺産的景觀特征和當地風景和基礎建設有很大關系,當地特色景觀、飲食、特色産品和實地體驗等是影響遊客體驗的重要因素。
在農業文化遺産發展規劃方面。近些年,關于農業文化遺産地土地使用面積與區域規劃協調設計得到了很多國外學者的關注,通過區域統籌規劃,進而形成對農業文化遺産新的保護措施。如 Park Yoon-Ho 通過對正在增加的韓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進行分析,提出農業文化遺産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結合發展模式,和農業文化遺産用地管理全面規劃設計。Nomura 通過相關研究,提出一套可以促進景觀農業文化遺産發展和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方式。
在農業文化遺産價值方面。一些外國學者對農業文化遺産進行了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價值評估,如對成本的分析、景觀評價、生态系統服務評價等。如 Sonja 以中國米魚為試點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得出經濟分析框架,并提出相關建議。Choi 通過對農業和漁業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進行景觀評價指标研究,建立評價模型,認為農業文化遺産景觀指标是影響當地農業、漁業以及當地旅遊價值的重要因素。Jose對智利南部奇洛埃島的農業文化遺産進行文化生态系統服務評價,認為不同地區的支付意願有明顯的差異,并且非使用價值對當地居民和遊客都有同樣的重要性。Park 綜合了農業文化遺産各潛在價值,提出關于發現農業、評價農村資源的多元價值,以及農業遺産的制定和管理的方法。
1.4.2國内研究綜述
(1)農業文化遺産研究綜述
目前國内對于農業文化遺産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按研究内容進行分類,主要有農業文化遺産理論研究、保護和開發研究以及價值評估研究。
(2)農業文化遺産理論研究
在農業文化遺産概念方面。"農業文化遺産"一詞創造于國際糧農組織,中國學者對其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讨。孫業紅等認為,農業文化遺産是指曆史悠久、結構複雜的傳統農業景觀和農業耕作方式。李文華認為農業文化遺産是一類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态系統,強調保護曆史悠久、結構合理的農業景觀和系統。闵慶文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産,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态适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文化遺産分類方面。王思明通過梳理前人相關研究和國際比較,将農業文化遺産劃分為農業物種、農業遺産、農業技術方法、農業工具與器械、農業工程、農業聚落、農業景觀、農業特産、農業文獻、農業制度與民宿十個大類,總結得出各類農業遺産的特點與特征。闵慶文等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從系統類型上包括了農業遺址、農業物種、農業景觀、農業技術、農業民俗等多種農業文化遺産類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稻作農業形式。王俊認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社會語境構建,包含理論語境和實踐語境,并分析得出文化理論角度和現實實踐角度是兩個不可或缺的社會構建因素。闵慶文将農業文化遺産分為地域分布和類型分布兩方面進行分析,提出關于認定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标準體系的建議。
在農業文化遺産特征方面。楊庭碩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其中必然包含衆多的"本土知識和技術",并認為此特征對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闵慶文認為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特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功能、景觀和水土資源管理特征、食物與生計安全性、社會組織與文化、知識體系與農民技術五個方面,并提出相關評判指标。李暢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差異,還涵蓋了遺産地、傳承人、傳承方法等諸多内容的活态文化,因此各國各地區對其進行的保護角度業具有時空分異特征。
在農業文化遺産價值方面。崔峰等以新疆坎兒井地區為例進行了分析,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價值的認定标準包括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協同适應性、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三方面。張丹等以浙江省青田縣和貴州省江縣為例,進行稻魚共生系統價值比較,認為各地區傳統農業有不同的特點,并且農業生産方式側重點的不同會産生較大的價值差異。如李明等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價值是一種綜合價值,并從不同的價值主體、環境條件、維度條件下,探讨了農業文化遺産價值的靜态構成和動态構成,深化對農業文化遺産價值的認識。
(3)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和開發研究
在農業文化遺産保護主體方面。國内對于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研究多以曆史概念、内涵及特點為出發點,提出相适應的動态保護途徑和政策措施。如白豔瑩等在分析多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歸納出對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并從多角度對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建議。闵慶文根據農業文化遺産的概念、内涵與特點,提出建立生态補償機制、發展有機農業和發展生态旅遊三種農業文化遺産動态保護的途徑。何思源等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地與自然保護地的協同發展是實現保護目标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我國農業文化遺産的動态、整體保護和适應性管理理念可以為國家公園的本地管理提供參考。任洪昌等基于地方認同、旋轉曆史認同、現實認同和情感認同四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認為居民對茶文化系統的行為認同維度較高、地方認同與居民自身素質關系密切、保護行為受認知态度的影響較大的結論。張豪等從宏觀保護策略和微觀格局調整兩個層面提出具體的保護與規劃建議,得出實現農業文化遺産的長久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要促進"文化性"與"生産性"統一發展的結論。
在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區位方面。國内還有些學者從農業文化遺産的區位進行分類,根據不同的區位對農業文化遺産提出不同的保護措施以及政策建議。如楊倫等基于黃河上遊、中遊和下遊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現狀,認為農業文化遺産在區域生态系統退化、改善水土流失狀況、解決水資源供給矛盾等方面的具有突出價值,提出了為黃河流域的生态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科學依據。劉建紅結合國内外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對遺産地區,地位進行分類分析,認為在保護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存在不平衡狀況,提出将博物館的管理模式引入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利用中。趙磊對我國雲南大理"茶馬古道"農業文化遺産地及其沿線聚落進行綜合評價分析,提出了加強區域聯合發展的建議。
在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影響因素方面。當前國内還有少部分學者通過構建相關指标,以及對村民和遊客或是專家設計的調查問卷,來制定保護農業文化遺産地的規劃措施。如易冬雪以江油市辛夷花農業文化遺産保護開發規劃項目為研究對象,提出包括生态文化保護、農業景觀保護、生态旅遊開發、産業發展等适宜于農業文化遺産地自身特點的保護與開發規劃措施。肖麗從村民保護意識與行為的開究角度出發,整理發現紫鵲界村民對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不足,進行保護行為的參與水平不高,主要受到素質教育低、物質生活水平不高、缺乏年輕勞動力等因素。彭程結合紫鵲界農業文化遺産的資源和發展情況,構建出包涵産業發展、景觀環境、遺産文化、設施服務、管理機制五個方面的農業文化遺産活态保護指标體系,認為管理機制是制約保護的關鍵因素,需進一步改進。
(4)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評估研究
在農業文化遺産非使用價值方面。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評估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且由于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生态等非使用價值方面,因此國内大多學者采用較主觀的評估方法。如闵慶文等認為稻作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價值有生态與環境價值、經濟與生計價值、社會與文化價值、科研與教育價值、示範與推廣價值。黃國勤認為長江中遊地區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評價應從經濟、生态、社會、文化、旅遊、科教等方面。胡興興通過運用條件價值法(CVM)對農業文化遺産的居民支付意願進行了問卷調查,估算出崇義客家梯田系統的非使用價值,并根據支付意願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了相适應的發展建議。陳代月通過收集農戶的支付意願等,估算出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的非使用價值,并通過分析,認為環境、信息渠道、價值認知和政府作為是影響農戶支付意願的主要因素。雷丹丹對農業文化遺産地遊客進行問卷調查,構建出農業文化遺産地遊客行為意願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認為遊客到農業文化遺産地旅遊的行為意向主要受到遊客主觀、遺産地态度和遺産地供給的影響。徐春龍以培田古村農業文化遺産地為例,調查當地村民的保護意願和支付意願,估算出培田古村的個人支付意願值和非使用價值總量,并提出相關建議。吳合顯認為,充分利用農業文化遺産是鄉村發展的基本途徑,并對鄉村産業創新有重要作用,充分認識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不僅可以對當地鄉村産業發展奠定基礎,還可以推動鄉村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文化遺産價值評估方面。随着近些年中國對農業文化遺産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但受制于研究起步晚,評判标準複雜等因素,國内僅有少量學者對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評價有了量化的評價标準。如何思源等總結了多種類型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體系構成和價值核算方法的基礎上,提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多層次價值體系,并對農業文化遺産價值體系中存在的價值提出量化評價标準。李禾堯等以江蘇興化垛田為例,結合主觀與客觀的評價方法,計算出興化垛田系統的載體價值,提出品牌價值、生态價值、産品價值、科技價值等服務價值是影響垛田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
(5)旅遊開發評價指标體系研究
在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方面。國内學者在旅遊開發潛力方面的研究較多,探讨内容多是構建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指标和構建體系等。如李濟任等對遼東山區森林康養資源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出開發潛力評價體系,分析認為遼東恒仁山區森林康養旅遊開發潛力較大。劉立波等通過建立天路草原生态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提出草原的生态質量是影響遊客旅遊熱情的直接影響因素。宗志華等,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構建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并進行分析,認為以淮安市國家水利風景區旅遊發展潛力有待提高。廖文輝分析廣西覃浪村貧困村旅遊資源情況,構建出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為貧困村發展提出适合的開發模式。麥靈通過建立生态旅遊開發潛力評價指标體系,對四川省寶興縣的生态旅遊開發潛力進行綜合評價,認為寶興縣旅遊開發潛力為開發階段,内在潛力有待探索。
在旅遊開發潛力評價方面。國内的很多學者對旅遊開發潛力使用其他研究方法或組合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如陸曉梅等将層次分析法與灰色關聯法結合使用,構建出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認為安徽省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一級開發潛力。石丹等使用層次分析法與變異系數法相結合,對吉林省八個市級單位旅遊開發潛力進行研究,得出吉林省各市生态旅遊開發潛力等級。萬芸等結合使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認為業州鎮、紅岩寺鎮、高坪鎮和花坪鎮為最佳開發區域。窦銀娣等結合永州市傳統村落特征,從資源、環境、市場三方面構建出評價指标體系,通過分析以中國世界遺産地資源開發條件、可進入條件、客源條件、設施依托條件四個方面評價指标,對中國世界遺産地旅遊開發及發展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6)旅遊發展策略研究
在旅遊發展模式方面。中國在旅遊業全面發展起步較早,國内學者對旅遊發展策略相關研究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 "旅遊發展策略逐漸成為旅遊業發展新模式,國内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劉乃睿等依托"互聯網 全域旅遊"發展策略,分析遼甯省大連市旅遊資源,提出構建開放型市級全域旅遊大格局,啟動大連智慧旅遊模式。韓琳琳等依靠三亞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提出開發智慧服務平台、智慧交通和智慧景區三方面,推動建設三亞市智慧旅遊體系。杜鵬等從發展背景、環境、曆史等方面對智慧旅遊進行全面分析,提出智慧旅遊社會支撐體系、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旅遊重要開發與管理體系和智慧旅遊功能應用與創新體系。
在旅遊發展策略影響因素方面。一些學者根據不同地區發展情況,從不同角度進行旅遊發展策略研究。如徐宏等認為民族地區農村是全域旅遊發展的重點地區,指出各民族地區并非都适合全域旅遊開發,缺少經濟發展資源與優勢産業是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張逸對森林生态旅遊開發提出宏觀與微觀有機結合、旅遊開發補償機制和包含資源管理、森林開發、生态環保等可持續發展對策。李孝坤認為鄉村文化旅遊資源是鄉村旅遊資源的"質",從鄉村文化出發,提出了以鄉村文化為基礎的旅遊資源可持續開發模式和發展策略。唐承财等通過低碳旅遊産生的背景與經濟内涵,提出低碳旅遊的概念,并根據低碳旅遊的發展目标、原則和特點,提出我國低碳旅遊可持續發展戰略。杜臻賢從成都市三聖花鄉觀光農業為研究對象,從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視角,對景區未來發展策略提出可持續的策略。楊健睿基于全域旅遊時代背景下,結合黎前村發展現狀,提出,要在支持當地"一村一品"的特色發展基礎上,優化融合發展的策略。吳轶從宋文化發展曆程、曆史意義等方面,分析開封文化旅遊不同階段的理念和實踐,提出當前開封文化旅遊的發展策略應以改善周邊環境、促進多種文化産業發展和探索傳播新途徑等,統籌規劃,最好頂層設計。
(7)研究評述
世界各國各地對不同的農耕文化有着不同的差異,國内外學者對各具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産進行了很多研究。在 GIAHS項目開展以來,以韓國為例,人口老齡化、社會公衆認知不高、環境惡化等因素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産的重要問題,得到了韓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提出生物多樣性-知識系統相結合的保護發展模式、提高公衆對農業文化遺産的認識、規劃足夠的農業文化遺産發展空間等是韓國正在開展的保護措施。得出一套具有複原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式是世界各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面臨的一大問題,各國還需相互借鑒,探索出一條适合自身的活态保護模式,以促進農業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文化遺産研究曆程較短,國内學者對于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措施和非使用價值評估方面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在保護方面,有些學者認為要考慮不同地區農業文化遺産的現狀與特征,進行不同程度的動态保護途徑,并協同文化與生産統一發展,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非使用價值方面,國内學者多采用相對主觀的條件評估法(CVM)和支付意願法(WTP)研究法,評估出農業文化遺産地區相對價值以及個人支付意願值。隻有少量的學者提出了相對系統的量化評價方法,但評價指标體系還不夠全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因此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評估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在農業旅遊發展策略方面,國内學者對全國各地區農村都有較為全面的研究,但在農業文化遺産地的旅遊發展策略研究還有待補充,且農業文化遺産地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因此在發展策略方面也要盡可能的考慮周全。希望本文可以豐富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和發展策略方面的研究内容。
參考文獻
[1]Tony Fuller,Min Qingwen.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
[2]Jeong Gi Uk,Kang Dong Jin. An Analysis on Conservation Issues and Defini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Korea[J]. Journal of Korean Society of Rural Planning, 2017,23(1).
[3]Gkoltsiou Aikaterini,Athanasiadou Eleni,Paraskevopoulou Angeliki T. Agri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s of Greece: Three Case Studies and Strategic Steps towards Their Acknowledgement,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 Sustainability,2021,13(11).
[4]Sheryl Rose C. Reyes,Aya Miyazaki,Evonne Yiu,Osamu Saito.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Conservation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 Japan[J]. Sustainability,2020,12(14).
[5]Parviz Koohafkan,Mary Jane Dela Cruz.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2(1).
[6]Beak Seung-Seok.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 System in South Koreal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
[7]Talamini,Tritto. Conserving a Valley System: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haxi Rehabilitation Project and Its Potential as a Mode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eritage[].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Policy & Practice,2020, 11(2-3).
[8]Kim Dong Chan,Choi Woo Young. IPA Study of Landscape Potenti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s -A Focus on Cheongsando-[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4,42(4). [9]Park Yoon-Ho,Yoon Won-Keun,Dabinett Gordon. A Study of the Improvement of Planning Systems for Land Use Control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6,7(3).
[10]Nomura Hisako, Yabe Mitsuyasu. Privat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A Pilot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
[11]Sonja Berweck,Parviz Koohafkan,Mary Jane Ramos Dela Cruz,Min Qingwen,Jiao Wenjun, Sun Yehong,Liu Moucheng.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Case of Rice-Fish Co-Cul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
[12]Choi Woo Young,Kim Dong chan.A Study on Landscap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43(5).
[13]Jose Barrena,Laura Nahuelhual,Andrea Bdez,Ignacio Schiappacasse,Claudia Cerda. Valuing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Chiloe island, southern Chile[J].Ecosystem Services,2014,7. [14]Park Jong Jun,Kim Sang Bum,Lee Eung Cheol.Adoption and Future Tasks of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Korean Society of Rural Planning, 2013,19(4).
【15】孫業紅,闵慶文,成升魁,王旭海.農業文化遺産旅遊資源開發與區域社會經濟關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為例【J】.資源科學,2006(04)∶138-144.
【16】李文華.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發展【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5,34(01)∶1-6.
【17】闵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産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31(06)∶914-918.
【18】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産的内涵及保護中應注意把握的八組關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02)∶102-110.
【19】闵慶文,何露,孫業紅,張丹,,袁正,徐遠濤,白豔瑩.中國GIAHIS保護試點∶價值、問題與對策【J】.中國生态農業學報,2012,20(06)∶668-673.
【【20】王俊.論中國農業文化遺産語境的社會建構【J】.民族論壇,2016(08)∶54-57.
【21】闵慶文.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掘工作回顧與前瞻【J】.自然與文化遺産研究,2020,5(06)∶1-9.
【22】楊庭碩.本土知識的發 掘在農業文化遺産認 證中的參考價值【J】.中國農業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03)∶50-55.
【23】闵慶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評選标準解讀及其啟示【J】.資源科學,2010,32(06)∶1022-1025. 【24】李暢.後農耕時代農業文化遺産的認知與保護【【J】.中國園林,2018,34(08)∶62-67.
【25】崔峰,王思明,趙英.新疆坎兒井的農業文化遺産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幹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6(02)∶4755.
【26】張丹,劉某承,闵慶文,成升魁,孫業紅,焦雯.稻魚共生系統生态服務功能價值比較——以浙江省青田縣和貴州省從江縣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06)∶30-36.
【27】李明,王思明.多維度視角下的農業文化遺産價值構成研究【J】.中國農史,2015,34(02)∶123-130.
【28】白豔瑩,闵慶文,劉某承.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國外成功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06)∶78-82 227.
【29】闵慶文.農業文化遺産的動态保護途徑【J】.中國鄉鎮企業,2013((10)∶86-91.
【30】何思源.丁陸彬,闵慶文.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J】.自然與文化遺産研究,2019,4(11)∶34-38.
【31】任洪昌,林賢彪,王純,王維奇,闵慶文,張永勳,鄭江閩.地方認同視角下居民對農業文化遺産認知及保護态度——以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為例【J】.生态學報,2015,35(20)∶6806-6813.
【32】張豪,高遠,易楚舒,阙維民.世界遺産視野中的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路徑一—以京西稻為例【J】.中國園林,2021.37(04)∶81-86.
【33】楊倫,闵慶文,劉某承,饒滴滴.農業文化遺産視角下的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與高質量發展【J】.環境生态學,2020,2(08)∶1-8.
【34】劉建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7. 【35】趙磊.基于遺産價值評估的"茶馬古道"沿線聚落保護研究【D】.雲南大學,2019. 【36】易冬雪.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規劃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9.
【37】肖麗.紫鵲界村民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意識與行為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38】彭程. 紫鵲界農業文化遺産活态保護模式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
【39】闵慶文,張碧天.稻作農業文化遺産及其保護與發展探讨【J】.中國稻米,2019,25(06)∶1-5. 【40】黃國勤.長江中遊地區農業文化遺産的現狀、功能與保護【J】.農業考古,2020(06)∶200-206.
【41】胡興興.農業文化遺産非使用價值評價及保護發展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17.
【42】陳代月. 四川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非使用價值評估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20. 【43】雷丹丹.農業文化遺産地遊客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9.
【44】徐春龍.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評估與活态傳承【D】.福建農林大學,2016.
【45】吳合顯,羅康隆.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對鄉村産業發展的價值研究 【J.中國生态 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09)∶1305-1313.
【46】何思源,闵慶文,李禾堯,劉某承,焦雯理,白豔瑩.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價值體系構建及評估(I)∶價值體系構建與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态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09)∶1314-1329.
【47】李禾堯,何思源,闵慶文,朱會林,吳連勇.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價值體系構建及評估(IⅡI)∶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價值評估【J】.中國生态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09)∶1370-1381.
【48】李濟任,許東.基于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森林康養旅遊開發潛力評價——以遼東山區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39(08)∶135-142 169.
【49】劉立波,王春燕,劉岩.基于AHP-FCE的草原天路生态旅遊開發潛力評價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24)∶272-273.
【50】宗志華,陸美凝,李帆.淮安市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旅遊開發潛力綜合評價【J】.水利經濟,2016,34(04)∶69-72 76.
【51】廖文輝. 廣西貧困村屯旅遊開發模式選擇研究【D】.廣西大學,2017.
【52】麥靈. 寶興縣生态旅遊開發潛力評價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09.
【53】陸曉梅,張鑫,高淑春.森林養生旅遊開發潛力評價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7,37(01)∶44-49 104.
【54】石丹,楊慧.基于多層次灰色方法的生态旅遊發展潛力評價及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02)∶40-48.
【55】萬芸,肖擁軍,唐嘉耀.基于 AHP 和FUZZY的富硒康養旅遊開發潛力評價-—以湖北省建始縣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7)∶40-45.
【56】窦銀娣,符海琴,李伯華,劉沛林.傳統村落旅遊開發潛力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09)∶1321-1326 1309.
【57】王潤,馬亮,馬曉燕.基于資源與區位條件分析的中國世界遺産地旅遊開發潛力評價 【J】.風景醫林,2014(04)∶71-75.
【58】劉乃睿,薛偉蓮."互聯網 全域旅遊"發展策略研究——以遼甯省大連市為例【J】.科技與經濟,2021,34(03)∶56-6C
【59】韓琳琳,黃學彬.基于智慧旅遊的三亞旅遊業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21(08)∶60-63.
【60】杜鵬,楊蕾.智慧旅遊系統建設體系與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3)∶44-49.
【61】徐宏,李軍.民族地區全域旅遊開發驅動鄉村振興機理與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21(11)∶184-188.
【62】張逸.森林生态旅遊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2(01)∶57-59.
【63】李孝坤.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2)∶76-78.
【64】唐承财,鐘林生,成升魁.我國低碳旅遊的内涵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05)∶862-867.
【65】杜臻賢.成都市三聖花鄉觀光農業發展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20.
【66】楊健睿.一村一品融合發展視角下黎前村鄉村旅遊發展策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20.
【67】吳轶.開封宋文化旅遊發展演變與策略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2020.
1.5論文框架
摘要ABSTRACT
1 緒論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背景
1.2.2研究目的與意義
1.3國内外相關研究綜述
1.3.1 國内研究現狀
1.3.2國外研究現狀
1.3.3國内外研究綜述
1.4研究目标與研究内容
1.4.1研究目标
1.4.2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1研究方法
1.5.2技術路線
1.6研究可能的創新點
2農業文化遺産研究相關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農業文化遺産
2.1.2京西稻相關理論
2.2理論基礎
2.2.1文化遺産經濟理論
2.2.2農業多功能理論
2.2.3公共物品理論
3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現狀概況
3.1京西稻發展曆程
3.2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構成
3.3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發展現狀
3.4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文化價值
3.4.1文化傳承價值
3.4.2曆史價值
3.4.3科研價值
3.4.4科普教育價值
3.4.5景觀休閑價值
4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評價指标體系構建
4.1評價方法
4.1.1層次分析法
4.1.2德爾菲法
4.2 評價指标選取原則
4.2.1 可行性原則
4.2.2全面性原則
4.2.3系統性原則
4.2.4獨立性原則
4.3評價指标體系構建思路
4.3.1指标初選
4.3.2指标修正
4.3.3指标說明
4.4 評價步驟
4.4.1判斷标度值指定及權重計算
4.4.2指定指标評分标準
4.4.3計算權重和一緻性檢驗
4.4.4組合權重和一次性檢驗
4.4.5綜合評價
4.5 評價結果分析
5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發展策略
5.1開發策略原則
5.1.1區域土地資源情況
5.1.2基礎建設完善情況
5.1.3地區發展潛力情況
5.2 問卷設計
5.2.1經營開發問卷設計
5.2.2遊客體驗問卷設計
5.3旅遊發展策略影響分析
5.3.1經營開發影響因素分析
5.3.2遊客體驗影響因素分析
5.4功能開發
5.4.1 文化博物館
5.4.2實踐活動
5.4.3相關設施建立
6結論與對策建議
6.1結論
6.2對策建議
6.2.1保障體系建設
6.2.2完善政府組織保障
6.2.3加大政策資金保障
6.2.4強化人才技術保障
6.3不足與展望緻謝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二、研究方案與技術路線
1.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拟解決的關鍵問題)
1.1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充分認識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的生态、文化、社會等價值,以及保證京西稻生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自然、社會資源和農村發展條件,構建出旅遊發展潛力評價體系。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地旅遊開發提出合理的開發方式、路徑,為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業發展提供借鑒思路。提出一套推動當地生态、經濟、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的開發模式,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大力推進農業發展。
1.2 研究内容
本文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1、2、3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礎,介紹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義以及相關理論基礎和概念界定。其中第1章為緒論,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國内外研究現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第2章為理論基礎部分,主要闡釋了農業文化遺産的理論基礎以及相關概念的界定。為下文的分析打好理論基礎。第 3章為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發展現狀概述,分為京西稻發展曆程、構成和發展現狀,并從文化傳承、曆史、科研、科教、景觀休閑四個方面介紹了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的文化價值。
第二部分為第4 章,是本文研究的主體,根據可行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獨立性原則,選取适合評價的指标,并使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進行分析,通過判定的指标,構建出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指标體系,并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的旅遊開發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尋找适合京西稻旅遊開發的方式,為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第三部分是第5章,主要闡述通過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地實地調研及開展調查問卷,分析當地旅遊發展資源情況,了解接受調查的村民和遊客對京西稻發展策略的影響因素,獲取旅遊發展策略影響因素以及建構分析模型的相關數據,并通過相關分析,設計相關旅遊項目活動,得出推動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的發展策略,京西稻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思路。
第四部分是第6章,為本論文結論部分。根據構建的指标體系以及問卷調查分析的結果,結合京西稻發展實際情況上,為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和發展策略提出實際可行的對策建議。
1.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本文通過搜集、查閱國内外文獻,收集"CNKI、萬方、百度學術、谷歌學術"等數據庫相關資料,梳理國内外學者對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的研究現狀,結合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發展現狀,使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旅遊開發潛力與發展策略。
(2)層次分析法。本文通過 Yaahp 10.1 統計分析軟件,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評價指标體系,并确定評價賦分标準,以便對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進行評價。
(3)問卷調查法。設計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發展影響調查問卷,通過對當地居民及地區遊客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當地居民和遊客對京西稻旅遊發展的看法和意見。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可以快速、便捷的搜集資料,為本文研究的撰寫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4)統計分析法。統計分析法是一種常見的研究方法,是運用數學計算方式,構建數學分析模型,對調查的各種數據和資料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形成定量的結論。在本研究中,通過統計分析法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發展策略方面的調查問卷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分析村民和遊客對京西稻旅遊發展策略的影響因素,得出相适應的旅遊發展策略。1.4拟解決的問題
農業文化遺産的旅遊開發與遺産地的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之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即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旅遊開發能夠對遺産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促進作用,有利于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轉型,促進産業融合,為遺産地增加就業崗位,提高遺産地居民收入。但開發的同時又有可能存着一些潛在威脅,如對遺産資源的破壞或對遺産地環境和社會文化等方面可能造成一些消極影響。此本文為解決當地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和旅遊開發協同發展問題,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構建套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指标評價體系,并進行評價分析,希望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的價值進深度開發,得出适合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發展的旅遊策略,為農業文化遺産旅遊可持續發展出劃策,也為其他學者研究其他農業文化遺産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2.2 實驗方案
本文以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為研究地點,主要種植于北京市海澱區上莊鎮,研究對象為北京市海澱區上莊鎮東馬坊村和西馬坊村當地村民及遊客,在當地進行實地調研,預計發放調查問卷200 份,問卷調查主要分為基本信息調查、旅遊開發意願及方式調查、遊客意願調查等幾個模塊。了解當地發展情況以及村民、遊客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的認識和發展前景情況,并收集影響旅遊發展策略的相關數據,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發展策略提供可參考的建議。在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方面,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進行構建,主要評價指标層包括文化價值、環境條件、政府支持、市場需求、項目特色五方面,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進行全面分析。
2.3 可行性分析
1.在理論方面,國内外有較多的研究方法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借鑒,本文已經在前期對研究方法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并在研究中不斷整合、修改、創新。
2.在實地調研方面,本文在京西稻種植地,北京市海澱區上莊鎮東馬坊村、西馬坊村進行實地調研,預計發放調查問卷 200份,樣本數量足夠多,具備定量分析的基礎。
3.在評價方法方面,使用相對權威的層次分析法确定權重,構建京西稻經驗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評價體系,建立評價标準,對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進行評價,進而得出結論。
一、研究基礎及進度安排
1.1 研究基礎
首先,本人通過查閱大量國内外文獻,充分了解相關知識,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其次,本人通過在校學習及老師指導,對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相關研究有深入了解,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最後,導師及其團隊多年一直緻力于北京鄉村産業建設、發展及評定工作,對北京周邊鄉村特色産業有着豐富的研究基礎,近些年開展了農業文化遺産相關研究,在數據獲取和理論指導中将給予本人極大的幫助。
1.2研究工作的進度安排
階段I(2020年5月)∶論文定選題方向。
階段Ⅱ(2020年5月-2020年6月)∶細化論文研究方案,開始進初步搜集資料與數據。階段Ⅲ(2020年7月-2020年8月)∶搜集論文研究所需資料,并展開調研。
階段ⅣV(2020年9月-2020年12月)∶利用所搜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導師進行溝通,請教
相關專業人士,完成論文初稿。
階段V(2021年1月-2021年3月)∶修改論文二稿。
階段Ⅵ(2021年 4月)∶論文中期答辯,并結合答辯意見進行修改,完成論文終稿。
四、預期研究結果及本研究創新之處1.1預期研究結果
完成《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潛力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1.2文章創新之處
可能的創新點如下∶
(1)以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了農業文化遺産資源評價和旅遊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現有相關研究,從資源、環境、經濟、文化,以及管理五大方面出發,提出了一套比較合理的用來評價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指标體系。
(2)目前,學界對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系統的研究較少。因此以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系統為評價對象,研究其旅遊開發潛力也更加具備實際意義,既能夠為北京京西稻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發展提出相應對策,也能适當充實關于其的研究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