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網
編者按
時間長河,年年不同,年味亦有不同。 1月26日,農曆臘月二十四,在南方很多地區,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我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序幕,從這一天開始,年味越來越濃。 小年當天,晚報記者分赴長沙的區、縣(市)基層一線,走進脫貧戶、花木種植戶、上岸漁民或産業工人的家裡,透過一桌小年團圓飯,傾聽他們回顧一年得失的心聲,記錄他們平凡但不平淡的故事,見證長沙城鄉邁向更美好明天的點滴變化。
相聚“最美庭院” 共話鄉村振興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顔開雲
從長沙市區到浏陽市柏加鎮,驅車40多分鐘就到了。雖冷雨綿綿,但走在花木大道上,滿眼郁郁蔥蔥,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中國花木之鄉”名不虛傳!
“現在還不是柏加最美的季節呢!”26日上午,在渡頭村一棟精緻氣派的鄉村别墅門口,花木産業大戶張鄂湘帶着記者參觀自己精心打造的庭院。
造型奇特的羅漢松、争相吐芳的山茶花、樹冠飽滿的金彈子……小院裡各種花木争奇鬥豔,還有奇石假山、小橋流水。
這是柏加鎮衆多“最美庭院”中的一個,也是當地“庭院經濟”的代表。
“一個庭院,就是一個園林,也是一個賣場。”張鄂湘說,柏加花木産業正在進行“苗木向花木、種植向園藝、綠色向彩色、品種向品牌、賣樹向賣景”的轉型升級。
小小庭院既是一片美麗風景,也藏着大好“錢景”。張鄂湘有30多畝花木基地,成立了合作社,還承接園林景觀綠化工程,一年業務量上千萬元。
“去年我們村人均收入6.9萬元。”陪同記者采訪的渡頭村村幹部自豪地插話。
正說話間,傳來“大廚”陳娭毑——75歲的她是張鄂湘的母親——爽朗的喊聲:“開飯喽!”
一桌小年團圓飯很是豐盛,既有老少皆宜的油灼明蝦、煲土雞湯,也有獨具浏陽特色的蒸菜、發肉。圍坐在一起開心慶小年的,除了張鄂湘夫婦、父母以及讀大一的兒子,還有張家結對幫扶的小雨婷姐妹。
“來,姐妹倆喜歡吃什麼菜自己夾!”“剛才阿姨給你們挑的新衣服喜不喜歡?”……餐桌上笑語歡聲,其樂融融,仿若一家人團團圓圓。
原來,張鄂湘夫妻一直熱心公益事業,去年還獲評長沙市“最美家庭”。除了資助困難學生、向敬老院捐贈、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之外,張鄂湘還牽頭組建了一支龍舟隊,倡導年輕人遠離牌桌,參與健康多彩的文體活動。
“老百姓在家門口能掙到錢,居住的環境越來越好,還有積極向上的鄉風文明,這就是我向往的鄉村振興。”張鄂湘說。
據介紹,2021年柏加鎮花木産業産值超過60億元。前不久,該鎮公布了《關于支持花木産業發展的“十條措施”》,力争用3年至5年時間,實現花木全産業鍊産值提升至100億元,打造鄉村振興新樣闆。
臘月二十四,浏陽市柏加鎮渡頭村花木産業大戶張鄂湘家的精美庭院裡,一家人和雨婷姐妹倆吃完小年團圓飯後一起合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顔開雲 攝
留守在長沙 特殊團圓宴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媛媛
“就像回家了一樣!”羊肉火鍋、小雞炖蘑菇、剁椒魚頭……熱騰騰的菜肴一道道端上了桌,天南地北的風味讓圍坐一起的人們倍感暖意。小年當天中午,在粉面店老闆王榮華的操辦下,一場特殊的團圓宴亮相雨花區德馨園社區,不回老家過年的保安保潔、菜市場的商戶,一群在長沙打拼的“新市民”溫馨團聚。
自從10年前來到德馨園社區,湘鄉人王榮華就憑着一手下粉面的好手藝,很快獲得街坊認可。“今年春節小店不打烊,我們全家留在長沙。”王榮華樂呵呵地說。
小年怎麼過?擅長廚藝的王榮華和妻子早早拟好了菜單,“社區和美離不開許多人的努力,我們想邀請同樣不回老家過年的人來做客。”王榮華的心願得到社區的支持,很快便找到近10位留守者。
26日一早,王榮華就在廚房裡忙開了,剁椒魚頭、全家福火鍋、梅幹菜扣肉這些湖南人過年的“必備菜”,在他的精心烹制下出鍋。陸續前來的做客者,也帶來了自己家鄉的風味美食。
“我老家在遼甯的葫蘆島,靠海,那裡的人最會用魚鮮做美食。”小夥崔明偉在一家酒店從事安保工作,他帶來的魚餅是用魚肉摻和蛋清、面粉等制成,讓人食指大動。湖北荊門人萬勇平日在菜市場出售半成品菜,他準備了麻辣雞排,一端出便香味撲鼻。
“過年吃餃,越吃越有。”随着“中國好人”劉國興端來一盆熱氣騰騰的餃子,小店裡的團圓宴開始了。“我和妻子今年才來到長沙,工作忙春節回不了家,沒想到還能過上這樣一個熱鬧的小年。”一對老家在湖北監利的環衛工夫妻感動地說。
品嘗佳肴、互緻新春的祝福,王榮華讀高中的女兒還為大家表演了一段民族舞。“我在長沙過得挺好,您就放心吧!”恰好接到家人來電的崔明偉,開心回應。
“長沙是個有愛的地方。”王榮華說,“我剛來到長沙時人生地不熟,社區在開店創業上給我很多幫助,街坊們也熱情捧場。”王榮華笑着說,自己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新的一年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幹。
“一起加油!”團圓宴上大夥共同舉杯。
雨花區德馨園社區内,粉面店老闆王榮華端來親手烹制的菜肴,邀請一群同樣不回家過年的街坊共品團圓宴。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飛 攝
喝杯蜜“酒” 甜到心頭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禹 通訊員 陳勇 廖東旗
“蔡老哥呀,我們要祝福你,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同時也要感謝你,不僅通過努力甩掉了窮帽子,還為國家培養了兩名大學生!”26日,在市煤炭壩鎮雙龍村羊角塘組,鎮黨委書記胡浪一行來到了脫貧戶蔡國慶家中,送來了雞蛋、米酒等物資及慰問金,一雙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傳遞着黨和政府對群衆的深情。
清蒸土雞、花豬肉、火焙魚……一道道噴香的農家菜端上了桌。恰逢南方過小年,蔡國慶和妻子劉姣婵準備了豐盛的飯菜,他還從承包的山塘裡撈起一條活蹦亂跳的草魚,寓意美好生活連年有餘。
記者了解到,蔡國慶夫妻勤儉持家,原本也還過得不錯。但妻子生下雙胞胎兒子後,患上嚴重的類風濕病,導緻骨盆脫離不得不做手術置換,十多年來醫藥花費百萬元之巨,将這個家庭拖入貧困的泥沼。
今年52歲的蔡國慶有着甯鄉漢子特有的堅毅擔當,在鎮村幹部的指導幫助下,他看準了養蜂釀蜜的路子,經過幾年摸索,他成了十裡八鄉知名的養蜂能手,目前養殖蜜蜂80箱,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
讓蔡國慶頗感欣慰的是,雙胞胎兒子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雙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賀志權介紹,兄弟倆2021年雙雙考上了本科。
“來來來,咱們一起給老哥家貼春聯。”胡浪一邊招呼大夥幫忙,一邊爬上梯子,認真地在門上貼好了大紅春聯,春聯的内容是蔡國慶琢磨了好多天自己創作的。“上聯是‘心系百姓黨恩深似海’,下聯是‘誠扶貧困組織情勝天’,橫批是‘紅心向黨’,感謝黨員幹部對我一家的幫扶!”蔡國慶指着春聯,一字一頓地念着。
蔡國慶特意挑出自家新近搖出的五倍子蜜,為大家斟滿一杯杯蜂蜜,他激動地說:“我們就以蜜當酒,祝願家鄉更美好,生活比蜜甜!”
甯鄉市煤炭壩鎮雙龍村脫貧戶蔡國慶家裡,一場暖心的小年飯,濃厚了黨群情,貼近了幹群心。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禹 攝
舊房變新居 老少心歡喜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顔家文
“奶奶,新房子好漂亮!”聽着孫子樂樂奶聲奶氣的話語,芙蓉區歡度佳節小區業主賀英嬌心裡甜得都快化了。
26日上午,賀英嬌的兒孫們早早就趕了過來,一家吃個團圓飯。
小兒子、兒媳平時工作忙,兩歲多的孫子樂樂一直是外公外婆幫忙照顧。雖然都住長沙,但一家人一年到頭也難得聚一回。團圓飯的食材賀英嬌早就準備好了,一進家門,小兒子夫妻倆就去了廚房忙活。
其實,賀英嬌住的不是新房,歡度佳節小區是1999年建成的小區。如今,這個小區經過提質改造,煥然一新。
改造前,小區道路破爛,污水管堵塞、頂樓漏水等問題時有發生。
“我們住一樓,深受其苦,廚房堵完廁所堵,一不留神,污水就返流到家裡,要多煩躁就有多煩躁。”賀英嬌說。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前些年,逢年過節賀英嬌總是被小兒子接到河西的新家裡團聚。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小區啟動改造。“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後,我們把小區5棟樓的房屋面層全部清除,重新做了防水保溫,對牆面重新粉刷,還挂了鋼絲網。”湘湖社區黨總支書記葉維介紹,小區換上了新的玻璃鋼化糞池、新的污水雨水管道,一舉解決了下水管道堵塞難題。另外,絕大部分單元樓加裝了電梯。
趁着晚輩忙着做飯的間隙,賀英嬌帶着小孫子下樓散步。小區幹淨整潔,牆面光潔,新鋪瀝青路面被雨水沖洗後泛着亮光,車位整齊劃一,鵝卵石鋪砌的園林道上,幾位正在散步的老人看見賀英嬌打起了招呼。
家住7樓的周鳳英老人說,以前最怕的就是出門上下樓。“裝了電梯,按個按鈕就到了。”
“娘,吃飯哒。”中午,兒子在門口喊了起來。回到家,飯菜飄香,桌上已擺得滿滿的。一邊吃,一邊聊,聽着晚輩說着新一年的打算,賀英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今年存點錢,把這個小家再好好裝修一下。”
上岸後 靠魚緻了富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華
26日,洪州鲂飯店。“漁民上岸後,生活越來越好!”謝興富和親朋好友共同舉杯,迎接即将到來的新年。
桌上除了常見的魚、肉,還擺上了大明蝦、扇貝等海鮮。謝興富說,過去過小年是讓盼望美食已久的孩子們提前解饞,“生活越來越好了,如今的小年更多在于親友的歡聚了。”
謝興富和嫂子吳玲玲、好友鄧力碰了杯,許下心願:“一起努力,把洪州鲂越做越旺!”
三個合夥人有一個共同身份:來自洪家洲上的原住民。而洪州鲂正是他們對洪家洲的一種鄉愁寄托。
洪家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之一,屬于望城區銅官街道,曾經居住了300多戶人家,大部分靠打魚為生。
長大後的謝興富外出學了廚藝,2015年在洲上開了家飯莊,憑借會做魚這“一招鮮”吸引了不少顧客。
“住在洲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年年遭水害,2017年那次洪災把我家一樓都給淹沒了,損失慘重。”謝興富說,村民進出洪家洲主要靠漁船,交通不方便,加上沒有學校,他的兒子上學起就是寄宿。與此同時,漁民轉産轉業等措施的出台也讓洪家洲漁民開始謀劃新生活。
2018年,望城區委、區政府啟動洪家洲棚改搬遷項目。謝興富全家遷出,一家老小住上了新樓房。父親謝文冬眼部有疾,早已經不能打魚,老人吃着可口的飯菜,笑眯眯地說:“如今我們老漁民上岸了,有社保、有醫保,生活有了保障,感謝黨的好政策!”
謝興富還利用征拆補償款和朋友合夥開了兩家餐飲店,其中洪州鲂就在距離洪家洲5公裡遠的黃橋大道邊。
洪州鲂和洪家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洲去掉水,就成了州,意思是漁民上岸。”謝興富解釋道,洪州鲂是他對漁民生活的一種懷念,也是一種新生。
上岸漁民謝興富成了一名大廚,小年當天,他在自己開的洪州鲂飯店内掌勺做團圓飯。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飛 攝
有家人的地方 就是幸福家園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遊 甯霞 通訊員 林暢
1月26日16時許,38歲的李紅會一手牽着小兒子,一手提着剛從小區門口超市購買的豬肉、白菜等,準備當晚的小年團圓飯。17時30分,丈夫周斌準時下班回家。10分鐘後,暖心的團圓飯已端上餐桌。
這套位于長沙縣長龍街道長界社區幸福家園小區的公租房,面積50餘平方米,共有兩居室。愛整潔的李紅會将屋裡收拾得幹幹淨淨。
幸福家園小區有長沙最早的一批公租房和廉租房,租客來自五湖四海,以外來務工人員和部分低收入人群為主,數千人入住。
“‘幸福家園’四個字對我來說,名副其實。” 45歲的周斌是懷化芷江人,目前任職于湖南某公司。2013年因工作調動,他從懷化來到長沙,妻子李紅會緊随他的腳步也來到長沙縣。2017年,夫妻倆成功申請到了幸福家園小區這套公租房。搬出職工宿舍,夫妻倆終于有了自己的小窩。
這個小窩,也見證了小兒子的出生。周斌、李紅會和小區裡其他租客關系融洽。“小孩的衣服、玩具都是鄰居送的,大家都相互照顧,關系很好。”李紅會感激地說。
住在公租房,每個季度800元房租,小區管理也很規範,一家人住得很安心。平日裡,李紅會也會參加街道社區組織的活動,這讓她更有歸屬感。
雖然已經幾年沒回老家,但今年春節,一家人還是決定留下來。一是配合疫情防控,二是一家四口都在長沙。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年。“這麼多年來,我們早已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一家人在一起,公租房裡過年也一樣溫馨。小年到了,周斌在門口貼個福字。 長沙晚報通訊員 阮霖浩 攝
本文來自【長沙晚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