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6歲的小正和家人齊坐在卧室裡,與福州監獄内的爸爸完成了一場30分鐘的視頻連線。屏幕這頭,小正怯怯地說,“爸爸你變胖了。”一家人聽後都笑了。
兩年多前,小正的父親因經濟犯罪被判入獄,服刑3年零3個月。很快,福建省教育援助協會(下稱“紅蘋果公益”)聯系到他們,志願者入戶走訪陪伴,解決資金幫扶問題,還促成了多次“穿越高牆”的視頻連線。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保護與發展項”項目組在2018年11月完成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對限制人身自由人員的未成年子女進行有效的救助和保護,不僅能改變未成年子女的困境、減少“二代犯罪”,還有助于限制人身自由人員的教育和改造。
重走上一代的歧路,是讓監獄民警經常感到遺憾的事。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教官林敏明從2012年起,在福建開始了一項嘗試——成立社會組織“紅蘋果公益”,為服刑人員子女提供教育、心理、法律等層面的援助,為服刑人員的家庭搭建高牆内外情感聯絡的橋梁。目前,這一項目已在福建省實現在押服刑人員困難家庭的全覆蓋。
更令林敏明驕傲的是,協會成立至今,在冊幫扶的3473個未成年人當中,沒有一人出現辍學或犯罪的現象,幫扶後出獄的540多個服刑人員沒有一人再犯罪。
今年暑假期間,在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參與親情拓展營的家庭通過平闆電腦與監獄内的親人視頻連線。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攝
“躲起來”
今年暑假,看到幾個穿着統一的陌生人邁進家門,小正迅速鑽進桌底。面對志願者的勸哄,小正躲避視線、一言不發,甚至怒目蹙眉以示敵意。
福建的夏日炎熱漫長,這一天,福州的最高溫達到43℃,村裡路上幾乎很難見到行人,但志願者們到達小正家門口時,還是引來了鄰居的關注。
小正的爺爺在外開鹵味店12年,後來回村做了十多年村支書,雖有哮喘但十分幹練。見小正又縮進桌底,爺爺上前一把拽住小正的胳膊将他拖出,要他和志願者打招呼,小正橫在地上,急于掙脫。
爺爺至今不願接受兒子經濟犯罪獲刑的事實。他曾在能力範圍内聘請律師,但三年前判決書下達後,還是一怒之下把判決書撕得粉碎。小正的父親入獄後,不具有法律婚姻關系的小正媽媽便離開了家,小正同父異母的姐姐今年高中畢業後和爺爺一起維持着家庭的生計。
小正有超出6歲孩子的敏感,被人注視會立即發覺。随隊的專業心理老師葉德琴第一個上前,安撫小正脫離了桌底,坐進長椅的角落裡。小正告訴葉德琴一個秘密:他曾經夢到過警察到家裡抓爸爸和自己,吓得他躲進卧室死死關上門。
葉德琴說,孩子還不能判斷爸爸被抓的原因,但他會因此産生強烈的恐懼和逃避,“顯然家庭目前不完全具備疏導保護的作用,需要我們與家長建立溝通并定期跟蹤,幫助小正正确認識爸爸入獄這件事。”
“爸爸犯罪了”不僅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理解和消化的事情,對他們生活的圈子而言也是如此。
林敏明與同事入村探訪一名服刑人員的子女時,曾被村民質問:“去這家幹嗎呀?孩子的媽媽殺人啦!你們可以幫其他小孩啊。”甚至輾轉抵達後,孩子的爺爺也堅決否認自己家裡有人犯罪,并把他們趕出了門。
害怕老家鄰居的閑言碎語影響孩子,甯甯的家人帶着孩子們從福清鄉下老家搬去了城區。
爺爺、奶奶、姑姑、甯甯和表弟5個人,租住在周邊新樓盤林立的兩間平房裡,每月房租600元,房前屋後的空地上種了花生、紅薯,還養着鴨子,超市賣剩不要的面條攤開晾在門前,作為鴨子的主要幹糧。今年10歲的甯甯從出生就沒見過爸爸,至今活在“爸爸在外面打工賺錢”的故事中。姑姑不知道怎麼告訴甯甯真相。
甯甯的爺爺奶奶将家旁邊的一處荒地開墾出來,種上花生、紅薯和各類蔬菜。而菜地旁邊,則是幾棟獨棟别墅。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攝
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面臨着親情匮乏、教育貧瘠、社會歧視等諸多問題。
黃炜是福建省永安監獄教育科科長,也是永安監獄教育援助中心的負責人。作為“紅蘋果公益”的老志願者,他至今仍記得,20年前,一個罪犯進入他所供職的監區服刑,服刑人員有兩個未成年兒子在外無人照料,當父親終于刑滿釋放時,其中一個孩子卻一腳邁進了父親服刑過的監區。
司法部200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在監獄服刑的156萬在押犯中,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總數超過60萬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辍學率為13.1%,父母入獄後辍學率大幅攀升;94.8%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沒有受到過任何形式的社會救助。同時,未成年子女犯罪率遠遠高于全社會未成年人犯罪率。
面對這些問題,大多數家庭顯得無能為力。福建省相關部門今年發布了一項針對全省監獄的調查,數據顯示,近七成罪犯入獄前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入獄後,其家庭平均收入為3000元以下的上升到70.59%,而3000元至6000元平均收入的家庭下降到20.47%。
躲起來,是很多孩子和家庭無奈的選擇。
甯甯奶奶在平房前晾曬超市不要的碎面條,給鴨子做飼料。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攝
比“隔窗”更近
14歲的婷婷與弟弟、媽媽一起站在大屏幕前,兩個孩子在主持人引導下生澀地與鏡頭裡身穿灰色囚服、剃着平頭的爸爸打招呼。主持人問覺得爸爸有變化嗎?略顯成熟的弟弟說,“好像老了很多。”音響中傳來哽咽的聲音——疫情發生後,一家人已經三年多未見了。
時隔8個月,因疫情一再推遲的第28期“穿牆引線”親情拓展營,7月底于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舉辦。
四天時間,10個家庭在這裡參與了破冰運動、親子交流、生日聯歡、急救培訓體驗、家庭問題課堂等活動。活動最後一天,參與此次活動的19個孩子還與他們正在福建省甯德監獄、龍岩監獄、永安監獄服刑的爸爸“雲見面”。
“紅蘋果公益”是目前國内少有的可以幫助服刑人員與其家庭實現高牆内外情感交流,并提供針對性幫扶的社會組織。疫情前,不同于監獄例行的每月一次玻璃窗外家屬見面,“紅蘋果公益”的親情拓展營見面會,會安排服刑人員與子女參與台上互動、協作遊戲、台下交流等多個環節。
截至目前,協會已組織親情拓展營線下見面會18期,314個家庭1280人參與活動。疫情以來,已組織雲視頻活動11期,63個家庭334人實現了“雲見面”和情感聯絡。
創始人林敏明是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一級警長,在這個教官崗位已經工作了20餘年。2009年起,他以個人名義參與了鄉村貧困兒童幫扶。
10年前,在與多名基層監獄民警交流後,林敏明決定牽頭成立“紅蘋果公益”,專門幫扶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提供心理、法律援助,幫助孩子健全身心,用高牆内外的親情連接,喚起服刑人員回歸家庭和社會的渴望,創新監獄監管改造思路。從自掏腰包、發動身邊同事親友參與,到參加各類公益培訓講座,林敏明和他的“紅蘋果公益”逐漸走向專業。
2014年6月,“紅蘋果公益”正式以“福建省教育援助協會”的名字在省民政廳注冊成立。司法系統的監獄民警、戒毒警察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加入,截至目前,志願者已超1800名,幫助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30000多人次。越來越多的監獄與“紅蘋果公益”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獄内直接獲得家庭幫扶訴求和具體信息,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幫助。
福建省某監獄監獄長曾評價,就服刑者日常管理而言,“約談100次的效果,可能不如讓他參加一次‘紅蘋果公益’的親情拓展營”。而對于孩子來說,親人入獄帶來的自我否定和環境傷害,也可在活動中得到撫慰和修補。
多年前在泉州監獄的一次親情拓展營活動上,協作遊戲要求3-6歲孩子的爸爸背着孩子蒙眼過障礙。遊戲接近尾聲,一個15歲孩子的父親舉手希望能被允許參與,父子倆站在一起時,兒子的個頭兒已經超過了爸爸。“孩子3歲時我入獄,12年了,我們沒見過面。”那次活動後,這個父親在監獄内更加積極表現,已經由死緩改為無期,“為了孩子我會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
“進入監獄後,罪犯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喪失,家庭是他們唯一的兜底。”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心理矯治工作教研部負責人陳良亞認為,“穿牆引線”實際上就是監獄教育中“親情幫教”的放大版和現場版,用親情的力量引導罪犯在人生最低谷中實現情感升華、認知改變,從而引發行動。
家屬與監獄内的親人通過大屏幕互動。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攝
不止于見面
7月底的這次見面會上,還同步進行了一組用于親子鑒定的現場采血。
龍岩監獄的一名服刑人員,事實婚姻育有5個孩子,因父親入獄無法辦理戶口登記,扶貧政策落實、孩子未來的教育都成問題。“紅蘋果公益”聯合福建省龍岩監獄、福建省正中司法鑒定所,現場為這5個孩子采血進行親子鑒定。
“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消除服刑人員改造中的後顧之憂,還能赢得更多服刑人員家屬對監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通過親情幫教等方式配合監獄做好工作。”林敏明說。
“黑戶”在服刑人員家庭中并不少見。有的是因為羁押沒來得及登記,有的是因為超生,再加上服刑人員子女的落戶更加繁瑣,曾有服刑人員家裡老人跑了12次戶籍管理部門都沒落戶成功,很多家庭索性直接放棄落戶。“紅蘋果公益”成立至今,已協助50多個孩子解決了“黑戶”問題。
由于機會有限,服刑人員家庭不能重複參加親情拓展營,保持效果延續鞏固,需要更全面的個案追蹤和幫扶。
“紅蘋果公益”創立之初,毫無經驗的林敏明隻是通過自己和好友自掏腰包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經濟上的資助,但随着與受助者接觸和對公益領域知識的學習,林敏明發現孩子們還面臨落戶、入學、低保救助申請、心理撫慰支持、接受普法教育等各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僅靠個人能力并不能解決。
陳良亞從初期就參與到“紅蘋果公益”的志願服務中,為基層心理幫扶提供專業支持。她往往會給受助者家長、老師、地方志願者和心理咨詢師拉一個群,提醒孩子不同階段的注意事項,并為成年人提供心理支持,“愛是要持續的,但人也會疲憊”。
為此,“紅蘋果公益”成立了一個專家指導委員會,細分為心理幫扶組、社會工作組和法律援助組。同時,他們的日常工作還包括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準備重大節日禮物、聯絡職業教育培訓機會、購買大病醫保、提供遊學訓練營機會、聯絡學校提供公益畫室;為家長提供親子教育課程、聯系助農電商提供就業機會等,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的惡性循環。
經過幾年摸索,“紅蘋果公益”已經形成了“監獄 司法 教育 社會組織 民政”五位一體的運作模式。監獄系統在經過培訓以後可以實現自運行;教育方面,可利用基層的教師志願者群體,解決孩子無人陪伴的問題;司法方面,可以發揮協調作用,比如幫助孩子解決戶口問題、幫助服刑人員解決就業問題等;民政方面,主要發揮兜底作用,保障基本權利。
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為“紅蘋果公益”提供的辦公場所。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攝
“穿牆”的秘訣
社會組織想要“穿越高牆”,壁壘比想象中更厚,因此,“紅蘋果公益”能實現監獄内外如此充分的聯動,已是十分難得。
不可否認,這其中有創始人林敏明職業身份的加持。身為監獄人民警察和民警教官,他與全省的監獄民警有充分的溝通渠道,公益經驗豐富且充滿熱情,由他來打破這層壁壘再合适不過,但無法奢求全國各地都有一個同樣特殊的“林敏明”出現。
事實上,“紅蘋果公益”的充分實踐,讓省級層面看到了這一模式的效果,“紅蘋果公益”也因此獲得了更多支持。
“紅蘋果公益”在省民政廳注冊成立後,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大力支持,提供了部分經費和辦公活動場地等。
2016年11月,福建省監獄管理局下發了一個支持性紅頭文件,倡議全省各個監獄成立教育援助中心。很快,福建多個監獄設立了“紅蘋果公益”的分支機構,“紅蘋果公益”的親情拓展營也成了監獄系統罪犯教育社會幫教活動之一。
2015年底開始,陳振生便在漳州監獄教育科負責“紅蘋果公益”相關工作。這期間,盡管職責僅在高牆以内,但陳振生與服刑人員子女談心,與學校等溝通挽回被開除學生的考試機會,還跨越兩省聯動多部門,協助一個孩子解決了“黑戶”問題。
現在,“紅蘋果公益”在福建省監獄系統全面鋪開,各監獄均設置分支機構,像陳振生這樣參與志願服務的監獄民警還有很多。
“在“紅蘋果公益’開展活動這些年,我們能看到它在服刑人員教育改造、民警教育和服刑人員子女援助方面均産生了很好的效果。”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總隊長林革十分認可這一模式。
今年,福建省司法廳等10部門聯合印發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服刑在押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的關愛保護工作。文件中明确提出,福建省司法廳依托省教育援助協會(“紅蘋果公益”)建立全省服刑在押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信息收集平台,逐人逐戶建檔立卡。“紅蘋果公益”正在開展的“穿牆引線”“夢想畫室”“親職教育”等項目也被寫入文件。
出獄之後
“大多數服刑人員出獄後,孩子可以接納家長,但是家長難以融入社會,反過來會影響孩子。”林敏明說。
因此,“紅蘋果公益”設置了一年的緩沖期,其間繼續為服刑人員家庭提供所需的資助幫扶。緩沖期結束後,協會還将進行回訪評估,決定是否繼續資助。 目前,協會也正在策劃随機回訪100名服刑出獄人員的活動。
“授之于漁”從而擺脫困境避免再次返貧,是“紅蘋果公益”的重要目标。2018年假釋出獄的小張,在協會的幫助下探索出了一條種茶制茶的創業路。“紅蘋果公益”幫助小張對茶葉品牌進行了宣傳推廣,制作了H5宣傳頁,還納入慈善日義賣活動中。“我正在和妻子一起做茶葉,會有茶商定期來收購我們的茶葉,雖然收入不高,但是隻要一家人在一起,日子總會好起來的。”小張說。
據統計,協會成立至今在冊幫扶3473個未成年人,沒有一人辍學或犯罪,幫扶後出獄的540多個服刑人員沒有一人再犯罪。這樣的成績使林敏明更希望将探索10年的經驗進一步推廣。
“由于路途所限,我們對在福建省監獄服刑的外省人員的子女幫扶有限,而一些在外省服刑的福建人,其個人及子女的信息我們也無法獲得。如果能把我們的模式複制推廣到其他省份,将有更多孩子受益。”林敏明說。
事實上,對于服刑在押等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問題,國家層面早有關注。2019年6月18日,《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印發,首次明确将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人員的子女納入保障範圍。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最高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宋英輝認為,未成年人的利益事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檢察機關應當擔起更多職責,“特别是刑事訴訟,檢察機關是可以全程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唯一機關,在這類特殊未成年人的關愛工作上有很大的空間。”
他建議,通暢檢察機關内部銜接,在辦理成年人案件時,首先要了解涉案人是否有未成年人子女,監護狀況如何;其次,要與其他司法機關街接,從羁押開始就要了解被羁押人員是否有未成年子女及監護狀況,要建立體系和機制;還要和民政、教育等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建立街接機制。
談及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救助工作仍面臨的難處,參與志願服務多年的陳良亞表示,相比其他公益項目,這一項目的資金籌集更加困難。很多人仍難以将觸犯法律的家長和孩子分開來看,也沒有意識到這項工作在實現二次犯罪阻斷和二代犯罪阻斷上,可以産生的作用有多大。
事實上,潛移默化的效果正在顯現。
“穿牆引線”項目中有一個活動叫“會飛的本子”,親子通過書寫畫畫交流感情。在一個已經被填滿的本子上,小朋友描出一個手掌,并在一旁寫道:“爸爸,這是我的手,你看是不是長大了一些,我會聽老師和媽媽的話,做一個愛勞動的孩子。”
下一頁,爸爸也描了自己的掌型,五指露在本子外面,手掌一旁寫道:“兒子,這是爸爸的手,你的手都快跟爸爸一樣大了。我也會跟你一樣努力,争取早一點回家,到時候我們比比誰的手更大。”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