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中濤
虞世南行書
學員:你的書法教學理念是,以書法史為基礎,并布置相應的臨帖作業。也就是說,臨帖作業的數量不但很大,而且涉及所有字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那麼在所有字體中,你覺得哪種字體學習起來難度最高?請說實話。
楊中濤:這個确實是很多書法學習者經常問起的問題。能夠問到這個問題,說明你對于書法史的學習,還是比較重視的。下面的回答,隻是我個人的一些學習經驗和感受,意見并不見得正确,僅供參考。
對于真正有志于書法的學習者而言,肯定并不會隻學習和臨寫一種字體,而是所有字體都會去主動學習。當然了,在此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然後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覺得容易學習或說感覺容易臨得像的字體,自己的興趣就會更大一點。反之則臨帖興趣會有所降低。
祝允明行草書
但無論如何,對于任何一種字體,我們都應該去主動接觸和臨寫。還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句話,在書法學習過程中,臨帖的過程遠比結果重要。臨得像固然欣喜,臨得不像也不必灰心。臨得像和臨不像,既有個性差異的因素,也與學習者處于不同學習階段觀察和控筆能力有關。
我們所說的書法字體,一般意義上有五種,即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細究起來,書法史字體演進意義的實際情況,要比各自獨立命名的五種字體要複雜得多。比如篆書向隸書演進過程中,不但演進時間很長,而且還存在着半篆半隸的字形。隸書向楷書演進同樣也是如此。
再比如,現代意義上的楷書、行書和草書,幾乎是同時在東漢後期産生,因此“先有楷書,後有行書,再有草書”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不僅如此,楷書、行書和草書在平行各自演進的過程中,又會相互影響。要真實地感受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去臨寫從先秦一直到清代的各種法帖。
學員臨帖作業
話又說回來,雖然各種字體相互影響,但傳統上對于五種字體的劃分,也更有利于書法初學者認識不同的字體,因此這種劃分還是很有意義的。
那麼問題來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五種字體,究竟哪種字體的難度最大?
對于絕大多數沒有接觸過書法的學習者而言,肯定會說是篆書。這種看法很容易理解。畢竟篆書屬于古文字範疇,認識篆書本身就有難度,更不用說臨寫了。但對于有一定基礎的書法學習者來說,尤其是具備了一定的古文字學基礎後,篆書的臨寫難度,可能就會降低很多。
隸書的學習呢,以前隻有漢碑作為範本,現在有了大量的漢代簡牍,能夠讓我們更容易分析漢代人的實際運筆情況,因此學習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一些。初學書法,從隸書開始,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式。
學員臨帖作業
楷書、行書和草書早期字形和墨迹,我們都可以在東漢簡牍當中找到。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些資料的臨寫,來對這三種字體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從我個人多年的臨帖經曆看,要說哪種字體最難學,或者說哪體字體最花費時間、收效又不太顯著,我覺得這種字體應該是:行書。
相對來說,篆書、隸書、楷書和草書都容易定義一些,書法學習者也更容易理解。而行書則不容易界定:偏向楷書的稱為行楷,偏向草書的可稱為行草等等。換句話說,行書定義的“彈性區間”比較大。
不僅如此,學習篆書、隸書、楷書和草書,無論是哪種,如果開始臨寫得不錯,又比較有興趣,則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臨寫得“有模有樣”。而同樣的時間來臨寫行書,就不大可能取得這樣的效果。
學員臨帖作業
對于初階學者來說,由行書的字形和結構沒有固定的模式,無形中就加大了學習和臨寫的難度。對于中階學習者說,可能隻學某一家行書,開始時覺得很像,後來發現很難“走出來”(脫帖),這也是學習行書過程中的苦惱。
對于高階學習者而言,盡管已經臨寫了無數家的行書法帖,但要寫出自己的行書面目,簡直比登天還難。
行書可以說是最常用、應用最廣泛的字體。但這種最常用的字體,無論你是哪個階段的書法學習者,要寫好行書,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綜上所述,雖然篆書、隸書、楷書和草書學起來也并不容易,而且也都有各自的難度,但整體上考慮,尤其是對于高階書法學習者來說,還是行書的難度最大,最不容易取得效果。
學員臨帖作業
書友:楊老師您好,我現在學寫顔楷半年多,最近準備開始行書,不知道如何選自己喜歡的字體。
楊中濤:對于初學者而言,楷書學習最好是與行書結合起來練習。具體的做法是,你當前臨寫哪家的楷書,就去學習這位書家相應的行書。
具體到你的情況,你已經學習了顔楷,那麼就可以臨寫一下顔真卿的行書。顔體行書的字帖主要有三種,即《祭侄文稿》、《祭伯父文》和《争座位帖》。
顔真卿《祭侄文稿》
2022.10.2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