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常稱字而不叫名

古人常稱字而不叫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21:38:06

你知道古人的名與字都是怎麼來的嗎?

古人常稱字而不叫名(博覽說說古人的)1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号。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祢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遊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鸾,“鴻”、“鸾”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學家蘇轼、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号。“号”是一種固定的别名,又稱别号。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号(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轼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闆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闆橋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發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别号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号(“私谥”),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谥号,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嶽飛稱嶽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号”,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别号,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浒》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号,大都準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号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古人常稱字而不叫名(博覽說說古人的)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